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上著名戰役:彝陵之戰

史上著名戰役:彝陵之戰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暫無力對吳、蜀用兵。劉備則乘勝佔領四川和陝、甘的一部分,還控制了荊州。在赤壁之戰中出了大力的孫權,自然也不甘願只保住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努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吳、蜀便產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焦點,則在於爭奪荊州。孫權派大將呂蒙和年輕的將領陸遜和關羽抗衡,並尋機拿下荊州。

陸遜,字伯言,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於江南士族之家。聰明好學,喜讀兵書,在軍事方面很有見解,深得孫權的賞識。後來娶了孫策的女兒為妻子,年僅二十歲便開始步入政治、軍事舞台,顯露出自己的才華。

關羽並沒有把年輕的陸遜放在心上,他只是對呂蒙存有戒意,於是呂蒙假裝稱病要求調回建業(今南京),以此來麻痹關羽,言語十分謙遜、恭敬,自稱是無能的書生。關羽信以為真,抽調了大部分守軍去攻打曹操佔據的樊城。正當他與曹魏軍隊激戰時,呂蒙、陸遜卻趁機一舉佔領了荊州的府都江陵。關羽回師南下,又被呂蒙、陸遜俘獲後殺死,荊州全部落入孫權之手。

劉備聽到荊州失陷、關羽被害的消息,悲憤交集,於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發兵東下,部將趙雲等力勸劉備以大局為重,不要先攻打吳國,可劉備不聽。張飛不關羽報仇心切,要求士兵過於苛刻,結果也被叛將殺死。劉備更加震怒,決心調動大部兵力約幾十萬人與孫權決戰。

孫權因劉備不肯罷兵,自知交戰難以避免,但為了能夠一心一意地對蜀作戰,使魏國不至於掣其後肘,便派遣了使者向魏國稱臣,在送給魏文帝曹丕的表文中,孫權把自己說得很無能,極力恭維魏文帝,並送還了以前被關羽俘虜的魏國將軍于禁。這時,魏國的大臣們都向曹丕表示祝賀,只有侍中劉曄說:「孫權無緣無故來向我們投降,必定國內有緊急事情。前些時候他偷襲荊州殺了關羽,劉備一定會大舉興師討伐。孫權外面有強大的敵人進攻,內部人心惶惶,又怕我們魏國乘機去攻打他,所以才來向我們投降。這樣一來,一則可以防止我們出兵,二則可以借魏國中立的名義,來壯他們的士氣,迷惑敵人。我們應該乘此機會,也大舉出兵,直接渡江襲擊東吳。這樣,劉備從外面攻,我們從裡面打,不出幾天就可以滅亡吳國了。」

曹丕左思右想,斟酌再三,對眾人說:「孫權向我稱臣,我還要討伐他,豈不使天下想歸附我的人都懷疑我的為人。不如暫且接受孫權稱臣,而去襲擊蜀國的後方。」於是曹丕在讓孫權兼荊州牧的同時,耍了個花招,將荊州原來所轄的江北諸郡劃歸郢城。孫權雖然對此十分不滿,但在這時卻不敢流露出來。

孫權聯魏成功後,便開始全力對付劉備。這時,吳國名將呂蒙已死,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軍隊,全力抵禦蜀軍。兩軍比較,蜀軍占顯著優勢。從軍隊數量上講,劉備幾十萬人,吳軍不過五萬;從地勢上看,蜀據長江上游,且控制三峽,進可攻,退可守,處於有利地形;從心理上看,蜀軍認為勝利在握,吳軍則信心不足。陸遜分析了形勢後認為,如果死拼,吳軍必定要吃虧,而這次戰爭關係到吳國的存亡問題,所以陸遜決定智取。這位有著卓越指揮才能的軍事家,在大敵面前不慌不忙,採取了誘敵深、等待時機、後發制人、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章武二年(222年)初,劉備率領軍隊經過秭歸,封鎖了長江,派兵進攻彝陵(今湖北宜昌東)。接著又越過彝陵直達猇亭(今湖北枝城北),深入吳地達五六百里,沿江設置了數十個屯營,步步進逼陸遜統領的吳軍。但陸遜一直避免同蜀軍鏖戰。即使他們天天在陣前辱罵、挑戰,陸遜仍置若罔聞。

劉備見陸遜拒不出戰,又分兵一部圍攻駐守夷道(今湖北枝城)的孫桓。吳軍諸將紛紛要求援救孫桓,以解夷道之圍。陸遜拒絕了分兵救援的主張,認為只要待機集中主力,取得同蜀軍決戰的勝利,夷道之圍就會不救自解。

許多將領都認為陸遜怯敵怕戰,有一些跟隨孫策起兵的江東老將本來就對陸遜不大服氣,見陸遜又如此用兵,都紛紛質問他。陸遜拔劍對眾人說:「劉備天下聞名,連曹操都有些怕他。如今他已在我們的疆界之內,決不可小覷。諸位身蒙國恩,理應戮力同心,擊滅劉備,怎麼能如此亂來呢?我雖然是個書生,便受命於主公。主公之所以委屈諸位由我節制,大概因為我多少還有些長處,起碼能忍辱負重。請各位不要多言,否則以軍法從事!」諸將只好聽令,堅守不戰。

這天,蜀軍先鋒吳班又率數千蜀兵到陣前叫罵,有的解開衣服卸下盔甲,有的赤身裸體地睡著或躺著。吳將徐盛、丁奉看在眼裡,氣在心頭,他們稟報陸遜:「蜀兵太囂張了,我們應該出戰打掉他們的銳氣。」陸遜搖搖頭,笑著說:「大家不要意氣用事,劉備這樣做乃是誘敵之計。後面那個山谷中殺氣騰騰,定有伏兵。劉備率軍沿江東下,士氣正盛,而且乘高據險,很難立刻將其攻破。縱然能攻破其一部,也無濟於事;萬一失利,反倒影響大局。我們姑且養精蓄銳,從多方面考慮破敵的策略,等待敵情的變化。如果這裡是平原曠野地帶,恐怕我們根本站不住腳,好在劉備是沿著山地進軍,兵力施展不開,而且他們必然會疲憊于山林之間,從而給我們以可乘之機。吳班率少量蜀軍兀然在平地立營,其中必然有詐。」諸將不理解陸遜的作戰意圖,認為陸遜的確是懼怕蜀軍,無不心懷忿忿。

劉備見立營平原之計未能奏效,便下令將預先埋伏在山谷中的八千伏兵撤出。吳軍將士見蜀軍陣容嚴整,兵多將廣,都嚇得直吐舌頭,他們這才知道陸遜的顧慮所在。這時,孫權也派人詢問陸遜為何按兵不動。陸遜上書回報主公:「彝陵這個要害地方,是我們東吳的重要關口。雖然很容易被攻取,但也容易失守,一旦失去,不僅是損失一個郡的問題,就連荊州也難以保住。今天我們爭奪這個地方,要一舉成功,一勞永逸,以後不再失去。開始時,我顧慮劉備水陸大軍同時前來,那麼我們勢必要分兵抵抗。現在他放棄水路,單用陸路,又在七百里內處處結營,兵力分散,看來劉備的布置不會再有什麼變化了。請您放心好了,不用再為攻打劉備的事而挂念了。」於是,吳軍仍然堅守不戰,使得蜀軍欲進不得,雙方就這樣相持於高山大川之戰。

遠在魏國的曹丕也派人到荊州打探劉備進兵的情況。當聽說劉備在秭歸至猇亭之間以木柵聯營七百餘里時,曹丕說:「劉備實在不懂得用兵。七百里長的營地,怎能抗拒敵人的進攻呢?劉備用木柵連營,更是犯了兵家大忌。孫權的好運氣就要到了。」

這年閏六月,陸遜突然決定向蜀軍發起全面進攻。將領們都說:「要攻劉備,應當在他們初來的時候。如今他已經深入我們國境五六百里,相持了七八個月,所有重要險阻的地方,都有重兵堅守,現在我們去攻他,一定不會有好結果。」陸遜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加上他經歷過的事很多,經驗極為豐富。當他大軍初來的時候,考慮問題必然專心精細,那時是不能輕易去攻擊他的。現在時間久了,他找不到我們的空隙,士兵已很疲憊,士氣低落,又想不出打敗我們的計策,因此正是我們用計打敗他們的好時機了。」

陸遜先派鮮于丹帶領五千人馬,攻打蜀將傅肜駐守的江南第四營,結果吳軍被蜀軍圍而攻之,傷亡過半,鮮于丹拚死逃回營中,首戰告負。將領們又埋怨說:「這樣只是白白犧牲兵士罷了。」陸遜此刻卻早已胸有成竹,他對大家說:「這是我試探敵人虛實的做法,現在我已經有了破敵之計!」

第二天午後,東南風大作,陸遜命令韓當、周泰各領一軍分別攻打江北、江南大營,每人手拿一把茅草,裡面裝著硫磺、焰硝等易燃之物,一接近蜀軍兵營,就順風舉火。只聽一聲令下,蜀營頓時變成了一片火海。陸遜率領全部軍隊發起進攻。虎威將軍朱然首先擊破蜀軍前鋒,並切斷了蜀軍後退之路;振威將軍潘璋擊潰蜀將馮習部;偏將軍韓當與朱然一起大破蜀軍於涿鄉(今湖北枝城西北馬鞍山下);綏南將軍諸葛瑾、建忠郎將駱統、興業都尉周胤也自潺陵(今湖北公安西)進擊猇亭,與陸遜合攻蜀軍主力。蜀軍四十餘座營地相繼被拔,蜀將馮習、張南等被斬,杜路、劉寧等被迫降吳。

劉備逃上馬鞍山,把軍隊沿山環列,進行困守。陸遜命令所有將士從四面猛攻。劉備的部隊全部潰散,被殺死的人數以萬計。劉備連夜逃走,依靠沿途的驛站,將輜重、器械焚燒,堵塞山路隘口,才阻止了東吳的追兵,逃進白帝城。其他所有船隻、器械、水步兵的軍用物資,全部為東吳軍隊繳獲。被殺死的蜀軍屍體,塞滿了整個長江水面。

彝陵之戰後,孫權本想繼續圍攻白帝城,逼迫劉備投降,進而深入巴蜀,但因顧忌曹丕掩襲其後方,不敢向西太遠,遂下令撤軍。這時,曹丕已平定了塞外的烏桓、鮮卑之亂,果然派大軍南下襲吳。孫權決心抗拒,並立即建國號為吳。孫權為拒此大敵,轉而謀求與蜀漢和解,派鄭泉出使白帝城。蜀漢也派宗瑋回訪東吳。吳、蜀從此又相通好,三國局面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網 的精彩文章:

華夏傳統文化概覽:「世界盃」里說「蹴鞠」

TAG:華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