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東山魁夷:美,在於捨棄自我

東山魁夷:美,在於捨棄自我

「由於我深深地深深地將自身沉浸在自然之中,因此才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靈,也就是我自己的心靈。」 ——東山魁夷

綠色的迴音 1972年

只有流轉和無常,才是生的明證。

▌東山魁夷出生於1908年7月8日,故於1999年5月6日。他18歲入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學習,23歲畢業,25歲到德國柏林大學學習繪畫,兩年後回國。後來他又曾到歐洲遊歷,所以他一身而兼具東西方文化的體驗和素養。他除了繪畫外,對音樂、文學也有執著的愛,真正是一個美的探求者。

風景之感悟

「如果櫻花常開,我們的生命常在,那麼兩廂邂逅就不會動人情懷。」

霄櫻 1982年

日本文化中處處體現著這樣的「櫻花情結」

殘照 1947年

(東山在戰後轉折之後得到社會承認的第一幅作品)

▌而由於東山是通過對死亡的認識真實地感受到了生命、美與愛,所以他對稍縱即逝的燦爛以及倔強的生命有著別樣的鐘情。比如在1962年東山54歲的時候,他選擇北歐進行了一場洗滌心靈的旅程,因為北歐如同死寂的冬天會使短暫的春與夏里生命以一種最燦爛、純凈、震懾人心的方式燃燒。而事實證明,東山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故鄉,這段旅程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白夜之光 1965年

東西之思索

「沒有明確的主體意識,對外國事物的吸收、攝取只能產生消化不良的結果。」

霧 1951年

▌川端康成評價他:作為一位日本畫家,一位風景畫家,他自覺服從命運的安排,闡明了自己對日本的美的認識。他一方面把旅行當作人生,當作藝術,把流轉無常看成人類的命運;另一方面又將孤獨與憂愁埋在心底,對萬物抱著肯定的意志,並努力加以貫徹,經常從自然中獲取新鮮的感受,始終生活在謙虛誠實的情愛之中。

只有捨棄自我,才能看見真實。

捨棄自我是困難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

然而,絮絮低語的泉水

明明白白跟我說:

「美,正在如此。」

《春天的呼喚》

▌他繪畫生涯的早期也頗為不順,直到39歲他的畫作「殘照」在日本第三屆畫展獲得特優獎並被日本政府買下收藏,他的繪畫水平才被社會承認。此後他在全國畫展不斷獲獎以至成為國家畫展的評委。他還多次為日本皇宮、著名寺廟繪製壁畫,進而成為舉世聞名的日本畫壇巨匠。

▌東山魁夷晚年熱衷於中日文化交流,多次以日本文化界的代表身份訪問我國。他在繪製日本奈良招提寺障壁畫時,有個強烈的願望,要把中國的風景繪製進去。於是,他和夫人東山須美於1976年訪華,在中國進行大量風景寫生的基礎上,把桂林和黃山的風景作為中國風景代表,繪製成日本唐招提寺壁畫。從而中國桂林和黃山的美景為日本人民熟知。

▌1972年,日本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將東山魁夷的畫作《春曉》贈送毛澤東主席;1978年,全國友協在北京首次舉辦東山魁夷畫展時,東山先生又將他的畫作《灕江月明》贈送葉劍英委員長。200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東山須美夫人將東山魁夷的代表作50幅石版畫贈送給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以表達東山魁夷生前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一片樹葉》

一葉墜地,決不是毫無意義。

這片片黃葉

換來了新的生機

樹葉的誕生與消亡

正如生命

不停轉化

周而復始

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

一旦有緣相遇,

定會在人們的心裡

激起無限的喜悅。

人,應當更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

為此,固然有必要出門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觸,或深入異鄉,領略一下當地人們的生活情趣。

然而,就是我們住地周圍,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葉,只要用心觀察,有時也能深刻地領略到生命的涵義。

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有一些歧路。

竭盡全力

而誠實地生活

是尊貴的

只有這個

才是我生存的唯一要義!

—F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典文學讀書文摘 的精彩文章:

余秋雨:筆墨童年
林語堂: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

TAG:經典文學讀書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