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和尚居然把中國的繪畫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
關注公眾號,關注藝術修養
* 溫馨提示:這期信息量有點大。
* 請大家合理安排好閱讀時間,
* 看不完請「收藏」後下次再看~
琵琶語
林海影視配樂精選
林海
00:00/04:17
| 前言 |
上期說了臨摹四王的作品(鏈接),這次給大家聊聊同一時期的另外四個人,很重要的四個人,準確的說是具有重磅影響力的 「四個和尚」。
開始探討之前,我先給大家猜猜看,以下這幅畫值多少錢?
提示:這幅是朱耷(也就是八大山人)的作品,高103.5厘米,寬44厘米,畫面上就一隻獨腳鳥。
答案是:
。
。
。
。
。
6272萬人民幣
GIF
對了,你沒有看錯,寥寥幾筆,估計十分鐘畫好的一隻鳥(還是殘疾的)要6千多萬。好了,價格是其次,就是一竄數字而已,反正我是買不起的。這也許是繪畫作品裡最貴的鳥了這個數字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的藝術價值。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藝術品的價值如何體現,請點擊以下文章《藝術品的價值如何體現?看完這個你就懂了》
好,我們言歸正傳,來說說這「四僧」的藝術成就!
明末遺民「四僧」的藝術成就,在中國畫歷史中算得上是一座高峰,他們筆墨的簡淡空靈,清新俊逸...皆是中國傳統詩意的審美特徵,其藝術價值和對後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他們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揚州八怪」,直到近代的吳昌顧、齊白石等國畫大師的畫風。
清初的和尚畫家之多,在中國繪畫史上是極其罕見的。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畫家還有弘智、自扃、普荷、七處、珂雪、智舷、詮修、超揆、超弘等人。
為什麼明末清初會有這麼多和尚畫家呢?
在一個短時期內,湧現這麼多和尚畫家,正是政權鼎革時勢所造成的。「遺民」和「遺民畫家」出現較多的時代,往往是中國周邊少數民族替代中原漢族政權的時代,如金與北宋、蒙元與南宋的相替。滿清替代明王朝亦復如此,所不同的是,除了政權的替代之外,還多了一道衣冠易制,特別是其中嚴厲的剃髮令,這使清初許多知識階層中的人當「遺民」也不可能,只有遁入空門,從而造成了和尚畫家成批的出現。「四僧」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先後削髮為僧的;此後,佛教的禪理、出家與還俗之間的抉擇,都深深影響著這四名僧人畫家的藝術生命。
要讀懂他們的作品,一定要了解他們悲慘的身世!!
我們來比照一下:「四王」的家境都比較富裕,生活安定,其作品多表現出來的是清雅和平的意境,性格並不鮮明,技法上嚴承古人,且強調筆墨神韻之章法。
而「四僧」的生活顛沛流離,坎坷多折,故作品多表現為世間炎涼,不平之氣,個性鮮明;他們也師從古人,卻敢於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來自自然,貼近生活,故作品中有血有肉,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這四個人都是明朝的後代,特別是朱耷和朱若極更是皇室後裔,由於家破人亡(應該說是國破家亡),他們在政治上對清代統治者是極度不合作的態度,積极參与反清復明運動。特別是朱耷,一生都在翻著白眼反對清王朝貴族的作風。他們利用傳統藝術形式,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繪畫面對凄涼人生,表達自身真情感受。他們也重視筆墨情趣,並尋找自己的繪畫空間,撫慰曾經遭受過折磨的心靈。
GIF
說了那麼多,隆重請出這四個和尚,
聚光燈準備~~阿彌陀佛~~
他們分別是。。。
1?? 朱耷(八大山人)
簡介朱耷,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時朱耷19歲,為躲避追殺,裝聾作啞,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又痴又顛,痛定思痛後,決定遁跡空門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2?? 石濤(原濟)
簡介石濤,原姓朱,名若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後代。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明朝滅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當時石濤年僅三歲,由太監帶走並出家。他的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南巡」的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曾企圖出人頭地,但權貴們僅把他當作一名會畫畫的和尚而已。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許與不甘岑寂之間矛盾地渡過了一生。
3?? 弘仁(漸江)
簡介弘仁,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少年孤貧性癖,是明末秀才,明亡後,積极參与反清復明。想想也是,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結果國家沒了。明亡後在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字漸江,號梅花古衲。
4?? 髡殘(石溪)
簡介髡(kūn)殘,本姓劉,出家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20歲削髮為僧,30餘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後避難於常德桃花源。之後,戰爭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隱姓埋名,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遊歷名山大川。
****說完身世說作品****
1.【八大山人的作品】
→ 墨點無多淚點多←
朱耷以畫花鳥畫出名,繼承陳淳、徐渭的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厭惡世俗生活和國亡家破的痛苦內心。他的藝術成就,對後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很大。
朱耷的別名很多,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驢、驢屋、人屋等等,朱耷20多歲剛剛削髮為僧的時候號雪個,後改號為個山、個山驢,「耷」是「驢」字的俗寫,所以有了「驢」字的落款。但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八大山人開始在自己作品上籤署「八大山人」這個號,其他名號全棄之不用,直至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逝世。也就是你只要看到八大山人的署名,就是他58歲以後的作品了。
「八大山人」的由來:這個名號的由來一直是一個謎。說法頗多。
1. 「八大山人」的落款看起來像「哭之」、又像「笑之」,隱喻自己國破家亡悲慘的身世哭笑不得。
2.也有人認為「八大山人」這一別號和朱耷的出身與棄僧還俗有關:「八」指寧王朱權第八代孫;「大」與「耷」同聲,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孫耷。
3.有學者認為「八」不是抽象的數,而是四方四隅,又稱八維,即八個方位。「大」者過也,超過的意思。山人自稱「以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者」,即舉凡世人遭受災禍之深重,沒有超過我的了。
4. 有一位同時期的遺民畫家朱道明,有說法是朱耷之弟,明亡後做了道士,書畫落款為牛石慧,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像「生不拜君」四個字。「哭之笑之,生不拜君」,何其堅定的遺民之志,而八大山人的「八」字和牛石慧的「牛」字組在一起,便正好是一個他們真正的姓氏——「朱」。
荷石水禽圖
此幅墨筆畫湖石臨塘,疏荷斜掛。兩隻水鴨或昂首仰望。或縮頸望立。意境空靈,餘味無窮。荷葉畫法奔放自如,墨色濃淡,富有層次。作者朱耷擅畫山水、花鳥、竹木。山水師法董其昌,兼及黃公望、倪瓚,畫風枯索冷寂,凄涼悲清。花鳥畫極富個性,成就卓著。
如何欣賞八大的作品?
第一,「少」。如果說喬布斯把蘋果手機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那早在300多年前,我們的八大山人可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自題書畫作品時曾說:「予所畫山水圖,每每得少而足,更如東方生所云:『又何廉也。』」他這個「少」更加適合花鳥畫。一是所畫景物和物象少,另一是塑物象所用筆數少。在八大山人作品中,往往一石、一樹、一花、一果、一魚、一鳥、一雞,甚至一筆不著,僅蓋一方印,都可以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而物象的造型用筆寥寥可數。少而能作到厚實、充滿、得趣,很少有人能達到八大山人這樣的造詣。少,需 要充分調動意象語言,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布白、書法和印章的視覺作用,八大山人在這方面的造詣可以說前無古人。
第二,「圓」。八大山人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山水冊》中題道:「昔吳道元學書於張顛(旭)、賀老(知章),不成,退,畫法益工,可知畫法兼之書畫。」八大山人僧號期的作品用筆方硬,進入「八大」前期以後逐漸豐厚渾圓,富於變化,這與他學習書法入於畫法密切相關。他的書法亦廣泛吸收前人成果,功力深厚。繪畫作品中因物象少,筆數少,更加突出用筆的重要。八大山人的奧秘是書畫結合,一筆兼用,越到晚年,筆法愈益含蓄圓潤。
第三,「水」。即蘸墨後筆中含水量。明中期以前,畫家所用紙張都是「熟紙」。熟紙不洇不走墨,乾濕濃淡,可層層暈染。明中期以後,紙的加工程序減少,謂之「生紙」。在生紙上作畫,易洇走墨,難於控制。八大山人充分利用生紙這一特性,通過對筆中含水量的控制,使筆墨出現更豐富的變化,產生了在熟紙上所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如通過水洇表現禽鳥羽毛的茸軟感。用水洇更為形象地表現荷干、荷葉的稚嫩枯老。更有深意的是他用水洇有效表達了他「墨點無多淚點多」的感情。八大山人是成功地使用生紙以推動中國水墨寫意畫發展的第一個功臣。
第四,「白」。八大山人是一個最善於處理空間布白的能手,特別是那些物象極少的畫面,其位置左右高低,方向橫斜平直,把整塊空間分割得極富變化,加上題字、印章,使人感覺充滿。對稱、平衡、濃淡、虛實、疏密、聚散,陰陽相濟,嚴謹有法。這在《楊柳浴禽圖》軸中最能體現出來。
第五,「奇」。人們都注意到八大山人在畫魚、鳥的眼睛時,違反自然常識,將魚、鳥的眼珠畫得和人一樣,似能夠向四周轉動。畫石,頭大腳小,難於穩立。畫樹,三兩個杈,五七片樹葉,干大根小,有悖常理,卻無人批評他的「錯誤」,這是因為在中國繪畫史上他的出奇不是孤立的,就藝術手法而言,造型的「奇」與「意」、「趣」緊密相聯,誇張有趣,筆簡意繁。另外,他的出奇手法與他的為人和事迹緊密相聯,不是矯揉造作,著意追求。故石濤稱頌他「心奇蹟奇」,「筆歌墨舞」,「淋漓奇古」,為「一代解人」。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但凡他畫的鳥,魚,鵝,都是一個德行:翻白眼!這就是他在對清朝統治的藐視和抗議!
就個性來說,我絕對是八大山人先生的死粉,終其一生,對於滿清政權翻盡白眼,絕不合作,絕不妥協,頗有個性!大家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
怎麼樣,是不是都帶著一股子「愛看看,不愛看滾」的傲嬌氣性!
八大山人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喜歡畫白眼的藝術家,還是世界上唯一在作品上留下「唇印」的古風畫畫家。
這是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八大的《丁香花》圖,八大山人的鈐印看起來是否特別像唇印?!哈哈,莫非是八大請哪位美人兒在上面留一下的一記香吻?
八大的作品價值連城,除了開篇的那副6272萬元的《孤禽圖》,還有一幅在2004年嘉德拍賣會上的《魚鏡心》,以484萬元成交,這不足一平尺的畫面上僅繪小魚一條,被喻為「世上最貴的一條魚」。
2016香港嘉德春拍上拍了一套朱耷作於59歲之年的《個山雜畫冊》,落的是「個山」款,但有三開使用了「八大山人」白文印,這可能是如今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使用「八大山人」名款印的作品,對於研究八大山人藝術生平有著斷代意義,最終拍出7691萬港元的高價。
八大山人 竹石鴛鴦圖 ,1.18億元。
八大山人《竹石鴛鴦》是八大山人去世之年所畫,代表他風格最成熟圓融的階段。在西冷秋拍中該圖軸以1.187億元成交,這是八大山人的作品價格首次破億。
八大天資聰慧,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很小的時候便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可謂是稟賦超群。
西方有梵高,東方有八大,有人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但這位看似高冷清冽的天才內心誰又能真正了解呢!
只是這位隱姓埋名,精神失常的皇家世孫怎麼都不會想到,死後的三百年,他的畫居然可以是天價。。。
我時常在猜想,如果不是社會動蕩、國破家亡,他就是一代皇子,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那就算他的繪畫技巧再怎麼高超,估計也不會畫成這樣的風格了吧? 正所謂時事造人啊。。。
2.【石濤的作品】
→ 寓奇思於奇筆←
石濤是「四僧」中年齡最小的,也是傳世作品數量最多、題材最豐富的一位畫家。
石濤vs八大山人
相比八大山人,石濤先生的心思就活絡很多了,作為明代皇室後裔,雖然也仇恨過清王朝統治,隨著歲月的流逝,故交零落而新朋增多,其中不乏清政府的官僚權貴,石濤的思想日漸起了變化,遺民意識開始漸漸淡薄。他先後在南京和揚州兩次迎接康熙皇帝,應輔國將軍博爾都之邀赴北京,遊歷於王侯貴胄之門等等,都有違他的初衷。看得出石濤是在找機會勾搭討好一下康熙皇帝。當然對於人性的理解,無論是心如止水的八大山人還是心猿意馬的石濤,從人性的角度,我們都可以尊重和理解。
我們還是來看他的畫吧,石濤一生的繪畫,根據他的生活歷程、思想變化和藝術探求,可分為啟蒙期、奠基期、蛻變期和高峰期。16歲(1657年)以前可以說是他繪畫的啟蒙時期,39歲至50歲(1680—1691年)是石濤繪畫的蛻變期。
下面這幅是典型的石濤的作品。石濤的山水畫獨具風格,景色構圖大膽新穎,筆墨運用多變,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之一。
石濤款荒山撫琴圖
石濤 梅花圖軸
石濤的山水學習黃公望、王蒙風格自有變化,以真實景色為對象,描繪山水,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
石濤 深山秋水圖
清 石濤 山水花卉冊 上海博物館藏
清 石濤 花卉立軸
石濤是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對當時畫壇的現狀非常不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在題贈常涵千的畫中說道:「唐畫,神品也;宋、元之畫,逸品也。神品者多,逸品者少。後世學者千般,各投所識。古人從神品悟得逸品,今人從逸品中轉出時品,意求過人而無過人處。」這段題跋很有見識,特別是「悟」和「轉」兩字用得非常貼切。他所批評的「時品」是指泛濫於明末清初、一味追求元人逸筆而徒有形式的作品。在他看來不要局限於臨摹,而是要拜大自然為師,敢於技法上的創新。
的確,石濤的繪畫得益於他常年累月廣游名山大川,特別是他多次游黃山和畫黃山,使他體會到「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他說:「足跡不經十萬里,眼中難盡世間奇。筆鋒到處無回頭,天地為師老更痴。」《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是這一時期石濤繪畫總結性的作品。筆墨的老到精練,峰巒結構的氣勢磅礴,說明他的創作進入到一個新的高峰。
清 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
如果要從眾多石濤畫作中只選一件他的代表作,那麼一定是這件《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此畫對於石濤藝術成就而言,堪稱其繪畫的巔峰絕品,對於中國繪畫史而言,亦具有劃時代的標杆意義。這幅作品是石濤50歲時為友人所畫,此時正值他北游京師之際。此畫的創作既涵蓋了宋元傳統山水之技法,又囊括了畫家遊歷各地山川之精粹,展現了畫家以「眾法成我法」的藝術境界和筆墨功力,是石濤山水畫的集大成之作。
清 石濤閩游贈別山水卷
2011年伊始,在南京舉行的經典2010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古代書畫專場上,石濤的《閩游贈別山水卷》以1.35億元的高價被浙江一家企業買走,創下了江蘇書畫拍品市場的紀錄。
從51歲至66歲逝世(1692—1707年)是石濤繪畫創作的高峰期。初到揚州時,石濤的心境很不平靜,北游的失意又使他憶及許多往事,師兄喝濤去世使他失去了一個依靠,家庭的包袱又要他還俗,因此他拚命作畫,借作畫以宣洩胸中塊壘,創作數量激增。其後,由於技巧熟練,經濟方面亦已無憂,石濤晚年的繪畫創作進入了隨心所欲的自由境界。其作畫,無一法,無非法,筆隨心運,意到筆隨,出神入化。石濤的山水畫,粗獷處,濃墨大點,縱橫恣肄,下筆如急電驚雷;細微處,勾皴點染,筆無虛下,結構謹嚴。
石濤 高呼與可圖卷
他敢於突破前人成法,例如用赭代墨皴擦山石,用石青作米點,用藤黃、胭脂相間作雜點描繪灼灼桃花,都是前人未曾使用過的方法,使色彩在山水畫中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他所造的景和境,構圖巧妙新奇,重巒疊障處非人跡所能到達;垂柳蒹葭,又為尋常所見。他從尋常景物中發掘出的新穎構圖,往往在人意想之外。所以石濤的山水畫淋漓暢快處動人心魄,細膩抒情處感人至深。山水之外,石濤擅長人物、花卉、蘭竹。《梅竹圖》軸和《高呼與可圖》卷是他花卉墨竹畫的代表傑作。石濤並不以墨竹專長,但他的墨竹姿態多變,筆法靈活,墨色蒼潤,生趣盎然。鄭燮贊曰:「石濤畫竹,好野戰,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中。」
3.【弘仁的作品】
→ 歸黃山而益奇←
從表面看,四位畫僧中,弘仁要算是一個出家後與塵世脫離得最徹底的,他涵養深厚,出家後,每日掛瓢拽杖,芒鞋羈旅,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儼然一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
弘仁的繪畫初學黃公望,晚法倪瓚,尤其對倪瓚的作品情有獨鍾。所以他的作品裡筆法結構基本參用倪瓚,非常秀逸可愛。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兩幅畫,你能看出哪一幅是倪瓚的,哪一幅是弘仁自己畫的?
右面是倪瓚畫的,左面是弘仁畫的。粗看是不是感覺像一個人畫出來的?其實是弘仁仿倪瓚的,折帶皴可以說畫的比倪瓚還倪瓚~~~
弘仁《仿倪山水圖》軸
弘仁仿倪,絕不是以追求倪瓚畫法為目的,他在構圖上洗鍊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干筆渴墨,他從黃山、武夷諸名山勝景中汲取營養,重視師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調雖取之於倪瓚,卻不同於倪瓚,少了荒涼寂寞之境,而多了清新之意。
弘仁性格沉靜堅忍,當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明亡後遁跡名山,詩畫寄興,眷懷故國,有許多題畫唱和詩坦露他這方面的思想。
弘仁的山水畫,無論冊頁小品還是長篇巨制,或實地寫生,或構思取意,黃山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弘仁《黃山圖》冊共60幅,畫六十處風景點,將黃山的各處名勝盡收筆底,可以說他是黃山寫生第一人。
山水畫之外,弘仁最愛畫松樹、梅花。所畫松糾結盤曲,挺拔雄奇,配以危岩怪石,亦得意於黃山。他曾自號「梅花古衲」,並遺命友人於其墓側多種梅。
《松梅圖》卷和《墨梅圖》軸為其畫松與梅的代表作品。其松,落筆凝重,氣勢磅礴;畫梅,枝如屈鐵,暗香流動。松與梅沖寒傲雪,高標獨立的精神正是弘仁人格的自我寫照。
4.【髡殘的作品】
→借畫談禪,因禪說畫←
髡殘號石溪,和石濤並稱「二石」。他何時開始作畫已難於稽考。今見髡殘最早的作品為清順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圖》軸,繪畫風格已經成熟。此後兩年無畫跡,而在清順治十七年(1660)傳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創作高峰期,今天所見髡殘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時期內的創作。
同性戀者的身份?
說到髡殘,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程正揆,一代宗師董其昌親炙弟子。
程正揆,號青溪,程正揆長髡殘8歲,同為湖廣同鄉。他們常在一起討論六法問題,一個善於儒理,一個善於談禪,或以禪解畫,或借畫談禪,妙趣橫生。儒理、禪機、畫趣相撞擊,往往使二人迸發出思想的火花。當時畫界常以青溪、石溪合稱「二溪」,他們也以此為榮,併合作畫了一幅《雙溪怡照圖》。
在結識程正揆之前,髡殘似乎並沒受過系統的繪畫訓練。據其自述:「殘僧本不知畫,偶因坐禪後悟出此六法。」能坐禪就能學習繪畫技法我是不相信的,實際情況是與程正揆結識後,他的藝術開始「基情四射」了。
清 髡殘 仿大痴設色山水圖軸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現存髡殘最早的一件可靠的紀年作品是丁酉年的《仿大痴設色山水圖》軸,名為仿大痴(黃公望),實際上明顯是取法「元四家」中的另一家王蒙,具體而言是來自王蒙的名作《具區林屋圖》。
沒有史料直接證明髡殘和程正揆是同性戀,關於他倆同性戀關係的主要證據來自程正揆在《青溪遺稿》中自己記載的一個涉及髡殘的性夢,文中直接指向他與髡殘的特殊關係。其實,這個夢並非空穴來風,從他們兩人先前的經歷中都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程正揆在順治十三年遭彈劾的罪名就是「湎淫蕩檢,有玷官箴」。還有一個證據顯示,程正揆於1658年到1667年居住在南京的時期也正是髡殘創作最活躍、情緒最高漲的時期。而1667年後他作品驟減,主要原因也在於好基友的離去。
順便說一下,明清時期的畫家確信為同性戀者的有祁豸佳、鄭燮(也就是鄭板橋)、釋大汕和金農,疑似者有沈顥、髡殘與程正揆。
清 髡殘 山水圖軸
溪山秋雨(局部) 髡殘 清代 紙本50x113
出家原因眾說紛紜?
可以肯定的是,他出家的原因和明朝滅亡沒有太大關係,純屬個人愛好,表面上看是慧根佛緣,喜讀佛書,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願意:抗婚。二十七歲那年,他已經沒有理由再拖延不婚,只得以自剃光頭的方式出家。髡殘出家的方式「自剃光頭」在明代是屬於不合法的「私度」,嚴格來說只能算離家出走。因此他並未被正規寺院收留,而是直接進入龍家的家庵修行。後來遇到了被革職還鄉的程正揆,也成為他的繪畫引路人。
髡殘性直硬,脾氣倔強,沉默寡言,難於與人相合。這種強烈的個性表現在他的禪學上是「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表現在繪畫上則為「一空依傍,獨張趙幟,可謂六法*中豪傑」。
*「六法」是由南北朝時期畫家、理論家謝赫在他的《畫品》中提出的,「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殘對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著深刻的領會和觀察。髡殘的山水畫章法穩妥,繁複嚴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勝,而於平凡中見幽深;筆法渾厚,凝重、蒼勁、荒率;善用雄健的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筆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滯,禿筆而不幹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並以濃墨點苔,顯得山川深厚,草木華滋。
冬景山水圖 髡殘 清代 大英博物館
他長期生活在山林澤藪之間,侶煙霞而友泉石,躑躅峰巔,留連崖畔,以自然凈化無垢之美,對比人生坎坷、市俗機巧,從中感悟禪機畫趣。髡殘作品中的題跋詩歌多作佛家語,這不僅因其身為和尚,而且在他看來,禪機畫趣同是一理,無處不通。如《禪機畫趣圖》軸、《物外田園圖》冊的諸多題跋,大都是借畫談禪,因禪說畫。融禪機與畫理於一爐,是髡殘畫作的主要特點之一。
最後,簡要概括一下四僧的的主要共同特色:
1. 都是明末遺民,出家當了和尚
2. 主張師從自然,遊歷名山大川
3. 不拘泥於前人傳統的仿古臨摹
4. 敢於獨創鮮明的個人風格
5. 花鳥山水詩詞書法無一不通
6. 升華了中國畫的藝術高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GIF
#部分圖文取材於網路
TAG:育傑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