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謚號——古人蓋棺定論的最後評定

謚號——古人蓋棺定論的最後評定

謚號,是我國古代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系統評價的一種高度概括的方式。古代社會,王侯將相等社會等級相對較高的人物,在去世後官方會依據其生前的所作所為、功績事業給出一個具有評判性質的稱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謚號。

謚號——古人蓋棺定論的最後評定

曾國藩謚文正,所以也稱曾文正公。文正幾乎是一個大臣所能得到最好最高的評價。

謚號主要分為四種:上謚、下謚、平謚、私謚。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比如,經緯天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布義行剛曰「景」等。

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比如,殺戮無辜曰「厲」,好樂怠政曰「荒」,壅遏不通曰「幽」等。

平謚多為同情的謚號,比如,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蚤孤短折曰「哀」等。

私謚一般是名人士大夫死後,由其親友門生為之議定的謚號。

謚號——古人蓋棺定論的最後評定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征戰天下,平定匈奴,謚號為「武」,用來表述一生功績。

中國歷代的皇帝都有很多「號」,年號,廟號,謚號等等。為了記述方便,我們在記述一個皇帝時也往往是通過這些不同的「號」來的。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比如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廟號,所以我一般稱他為唐太宗而不直接去叫李世民,知道康熙的肯定多於知道玄燁或是清聖祖的。不同的歷史時期,記錄皇帝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也無非以年號,廟號,謚號為主。大體而言,唐以前以謚號為主,而唐至明則以廟號為主,明成祖以後由於一世一元的推行,記錄開始以年號為主。

謚號——古人蓋棺定論的最後評定

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其廟號。

謚號的表達性要強於年號或是廟號,因為謚號本身就有很豐富的含義與褒貶情感於其中。往往我們通過一個皇帝的謚號就可以來看出他一生功績,當然只是一個大體的參考。由於謚號大多是皇帝的接班人給他的,可是大家也都知道接班的大都是老皇帝的兒子什麼的,所以給皇帝的謚號也太多是表揚性的。最差也是個平謚,表示下同情。至於表批判的並不多,大概也沒有敢去給皇帝弄個什麼批評性的謚號。

下謚或者說惡謚,一般多給於亡國之君。比如隋煬帝,「煬」是唐人給楊廣的謚號,煬的意思是好內遠禮,逆天虐民,煬是既昏又暴的意思,可謂是一個壞的極點的了。

謚號——古人蓋棺定論的最後評定

隋煬帝楊廣,歷史有名的暴君

自秦始皇起至清宣統帝,中國歷史出現的皇帝有幾百個。好的屈指可數,多數是昏庸之輩,而殘暴荒淫之主也是不少。無論是官方正史,還是民間傳聞,隋煬帝恐怕都可算是壞皇帝中最壞的了。民間的評書不是常說他「弒父淫母,屠兄欺妹,荒淫好色,殺人如麻。」「將一座錦繡江山,只為那兩堤楊柳喪盡,把一所金湯社稷,都只因那幾隻龍舟看完,一十三年富貴,換了百千萬載臭名。」由此可見,稱他是「煬」帝還真是一點也不能說是冤枉他。

可是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是什麼樣的,和小說演義里是相同還是差別很大?

後續會寫一些關於隋煬帝的東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新人寫手,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共同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