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詩旅第103天:《蟬》唐·李商隱

時間詩旅第103天:《蟬》唐·李商隱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

出污泥而不染,

不食雜物,

僅飲露水為生,

所以昨天我們欣賞的《畫蟬》

這首詩里有兩句: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

詩人用蟬來暗喻自己

高潔的精神境界,

但其實,

這裡有一個古人對於蟬

這種昆蟲的誤會。

這個誤會是什麼呢?

今天,

就讓我們通過號稱

史上詠蟬三絕之一的名篇

來為大家解讀這個誤會,

先請軼倫給大家讀詩。

- 唐·李商隱 -

本 以 高 難 飽

徒 勞 恨 費 聲

五 更 疏 欲 斷

一 樹 碧 無 情

薄 宦 梗 猶 泛

故 園 蕪 已 平

煩 君 最 相 警

我 亦 舉 家 清

為奔忙賦閑,讓生活有詩,歡迎踏上時間詩旅。剛才軼倫為大家朗誦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寫的《蟬》,他寫道:「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蟬棲息於高高的枝頭之上,餐風飲露,因此也就難得一飽;它鳴叫不停,卻無人理睬,實在是徒費力氣白辛苦。我們在節目片頭說到的誤會,就是指古人誤以為蟬餐風飲露,這其實和蟬這種昆蟲的生物學特點有關係,蟬會在樹枝的木質組織里產卵,幼蟬一孵化出來就鑽入地下,吸食植物根里的汁液。經過4-5次蛻皮後,在地里生活幾年才能成熟。等它們鑽出地面爬上樹枝,經過最後一次蛻皮後便成為我們能看到的蟬的樣子,這時候它們用尖細的口器刺入樹皮吮吸樹汁,在古代人們觀察到蟬終日趴在樹枝上,似乎什麼也不吃,最後就認為蟬是靠喝涼風露水為生,因此也就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徵,這也是為什麼這首詩里說「本以高難飽」的原因,因為它趴在高高的樹上,就喝一點露水,當然難以飽腹了。「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說的是這徒費力氣的悲鳴一直叫到五更天,聲音已經稀疏無力幾乎要斷絕,但那些樹,依然是碧綠青翠,一切照舊,顯得是那麼的無動於衷,那麼的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此時詩人又徒勞費聲,無人理睬的蟬聯想到自己,說他官職卑微,薪酬微薄,而且還跟桃木枝條一樣四處奔波,漂泊不定,故鄉的田園也因此長期荒蕪,雜草叢生。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最後又對蟬說,也有勞你的鳴叫,它最能讓我警醒,我一家人儘管清貧,但也是清清白白。

李商隱這首詩很明顯是通過詠蟬來寫自己,他寫蟬的徒勞費聲,無人同情來表達自己同樣也是無人理睬,無人相知。這是為什麼?他寫蟬的立身高潔來表達自己的清清白白,這又是為什麼呢?這要從李商隱的身世經歷說起。

李商隱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家裡很貧窮,他不僅通過幫人做抄寫工作來掙錢,還要干舂米這種體力活來貼補家用。但他很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得到了高官令狐楚的賞識,令狐楚不僅親自教李商隱怎麼寫文章,還在朝廷里推薦李商隱。李商隱曾經兩次參加科舉都沒有考上,在令狐楚和令狐綯父子的輿論造勢之下,他終於考中了進士。所以可以說,令狐楚算是李商隱的老師加恩人。但他考上進士以後,就被另一個高官,也就是王茂元看中了,選他做女婿。但偏偏就在於,令狐楚父子和王茂元兩人分別處於敵對的兩黨,在那個時代兩黨斗得很厲害,所以李商隱就夾在令狐楚父子和王茂元之間特別尷尬,一邊是自己的老師和恩人,另一邊是自己的岳父,兩邊都是很親的長輩,兩邊都誤會了他,也沒有諒解他。在令狐楚死之後,他的兒子令狐綯也做了很大的官,坐到了宰相的位子,他曾經是李商隱年輕時候的好友,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李商隱的境況即便再怎麼不好,令狐綯也從來沒有幫助過他,這也是為什麼李商隱在《蟬》這首詩里說自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的原因,他再怎麼跟人解釋,就算反反覆復、聲嘶力竭地說明,說到唇乾舌燥,直到無力吐槽也都是徒勞的,空費口舌的,沒有人搭理他,對方就跟青翠碧綠的大樹一樣無情,是那麼地無動於衷。因為令狐綯覺得李商隱是個忘恩負義的人,他背棄了老師和恩人,背棄了他令狐綯的父親,投向了敵對陣營。

因此,既然說的話別人都不聽,怎麼解釋人家也不願意相信,他最終也只能通過詩以言志,藉助蟬這個意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清白。棲高枝、飲清露的蟬也就在詩里與志向高潔、言行清廉的他完美地合為一體,這首詩也就成為史上最為著名的詠蟬三絕之一了。

溫馨提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間詩旅 的精彩文章:

TAG:時間詩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