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所以走向閉關鎖國,是因為王安石變法的失敗?
文 | 吳曉波
在中國歷史上,王安石變法可謂是一個轉折點。變法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國家,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是一個敢於攻擊別人的國家;而變法之後的中國,則變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國家,一個更願意閉關鎖國的國家,甚至就連國民性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王安石,中國歷史上一位充滿爭議性的人物,中國歷史上像他這樣的人雖說鳳毛麟角,但也絕非不常見。這些人為官清廉,工作操勞,辦事雷厲風行,效率極高,而且不將私利摻雜在國事中。他們力主國家主義,不惜以犧牲民間工商自由為代價,換得中央集權制度的恢復與穩定。
他們提出的口號往往都是「均貧富」,可最終的結果卻一定是將民間的富人和窮人一起剝奪。
此宋朝之後,一直到明清兩代的數百年時間裡,王安石可以說是「失蹤者」,大家頂多也就是說說他的那些詩歌散文。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他突然來了個鹹魚大翻身,1908年,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梁啟超在其撰寫的《王安石傳》中,將他再次推向了歷史的舞台。
此時王安石的「復活」,自然是與當時的國家境遇以及世界環境有關。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了「東亞病夫」,為尋求強國之道,推行國家集權主義便成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在當時,不管是保皇黨人還是革命黨人,都是這麼想的,也都是這麼做的。因為放眼當時的世界,不管是1917年蘇聯的誕生,還是20世紀30年代德國、日本的崛起,亦或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都被看成是國家主義的勝利。
從此以後,王安石便成了主流意識形態中無可爭議的大改革家,之後聲望更是越來越高。郭沫若認為,秦漢之後第一個大政治家就屬王安石,而偉人毛主席所推崇的兩位改革家,一位是商鞅,令一位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與之前的「管仲變法」、「商鞅變法」、「桑弘羊變法」、「王莽變法」乃至「劉晏變法」都是一樣的,都是歷代治國者在經濟集權政策上的一次大試驗。但從制度創新的層面來看,「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性又要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因為它是最後一次建設性的探險,是整體配套性體制改革的「終結之作」。
王安石變法所造成的一個相當嚴重後果就是,給後來的治國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一位如此才華卓越的財經大師,在工商經濟如此發達的大環境下,進行著一場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可結果卻依舊以失敗而告終,這令所有的後來者,對這種激進式的變革望而卻步。它的失敗可以說是歷史性的,表明了基於法家戰略和儒家倫理的治國手段,在經濟改革領域已無路可走,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
自北宋之後,南宋、明、清歷代治國者,基本都放棄了體制內的制度創新,開始改用更為嚴酷的管制方式來維持統治,其經濟策略也越來越謹小慎微、越來越趨向保守,最終走進了閉關鎖國的死胡同里。
※北洋水師真是當時亞洲第一艦隊?可拉倒吧,真相太殘酷了!
※揭秘:明清時期的白蓮教究竟是正還是邪?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