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活人殉葬:中華大地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活人殉葬:中華大地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原標題:活人殉葬:中華大地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孟子·梁惠王上》有云: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在儒家看來,人殉作為一種冷酷、野蠻的殯葬習俗,是任何遵循禮制的國家都不應容忍的行為。但事實上,自周禮創製以來,人殉並未隨之消失。甚至在儒學大行其道的時代,人殉也時常死灰復燃。


那麼,中國的人殉習俗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化,又消亡於何時呢?

古已有之



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已經有了人殉


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人殉遺迹,出現在公元前6000年,位處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其後的陝西龍山文化以及甘青地區齊家文化也同樣有人殉遺迹出土。在對這些原始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後,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男女合葬墓。這些合葬墓皆是男女同穴、一次埋葬,其中男性都已成年,女性則不僅有成年女子,還有小孩甚至嬰兒。


在齊家文化的合葬墓中,女性遺體全都呈屈膝屈肢狀,表現了當時父系氏族社會女性的從屬地位。按常理來說,這些合葬墓中的男女不可能同時死亡,所以只可能是男性死亡後,由女性進行殉葬。


這些考古證據,再佐之以《禮記.檀弓篇》所記載的「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足以說明中國最早的人殉始於男性的妻妾。



齊家文化出土的殉葬坑


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人殉風俗在殷商時期達到最高峰。當時中國的王公、貴族通常都是大奴隸主,為彰顯自己的權勢,他們在下葬時常常使用大量的奴隸殉葬。


位處洹北侯家莊西北岡的殷代王陵,共有九座殷王大墓以及附屬於大墓的一千二百四十二座小墓。這些墓地遺址是殷商奴隸主貪婪、殘暴的最好體現。在1001號大墓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人殉坑,將這些骸骨統計計算之後,發現足有225人被殉葬。大墓遭受過多次盜墓破壞,據學者推測,如果按照大墓的結構復原起來,那麼殉葬奴隸的總數足有三四百人。這還只是其中一個大墓的殉葬人數,如果算上那1242座小墓的話,殷商王陵為殉葬而死去的奴隸高達兩千人之多。

根據學者對發掘現場的推測:當陵墓工程臨近尾聲時,奴隸們就被綁起雙手,一隊隊牽進墓道,面向墓坑,並肩成排跪下,由劊子手從一頭按順序殺到另一頭。在奴隸死後,繼續填坑埋土,直到覆蓋全部屍體,再拉奴隸過來按同樣的方式獻祭。


這些奴隸多數都未成年,有些甚至連天靈蓋都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在如此年紀就成為了殉葬的犧牲品,足以說明殷商統治階級的野蠻冷血。



殷商對於人殉的痴迷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殷商之後的西周時期,考古發掘出的殉葬人數大幅減少。雖說考古證據中的殉葬人數大為減少,史籍卻留下了大規模殉葬的記載。


《史記.秦本紀》載道:「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又道:「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


再比如《墨子.節葬》有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這些都足以說明西周時期人殉制度的盛行。



周代的人殉依然被大量保留

暫時的衰落



春秋戰國時代人殉制度讓位於戰爭對人口的需求


人殉的衰落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原各國雖仍有許多人殉現象,但反對人殉者越來越多。


《禮記·檀弓篇》就記載了兩條當時人反對人殉的例子,一個是陳尊,另一個是陳子亢。陳乾昔臨終前讓他的兄弟和兒子在他死後準備一口大棺材,由兩名婢女夾著他殉葬。但在他死後,他的兒子陳尊卻沒有遵照父親的遺願行事。因為陳尊認為用活人殉葬「不符合禮制」。


齊大夫陳子車死在衛國,他的妻子和總管覺得他是病死的,到陰間沒人侍奉,就計劃用婢妾為他殉葬。陳子車的弟弟陳子亢知道後堅決反對,理由也是「違背禮制」。


秦國相對於中原各國來講是一個例外,因為秦地偏遠,文化落後,所以仍然大規模施行人殉。甚至直到統一天下之後依舊如故,秦二世就曾讓上萬人為秦始皇陪葬。



大秦帝國是當時人殉制度最後的陣地


到漢朝,人殉才遭到徹底禁止。《漢書.景十三王傳》中記載,漢宣帝劉詢在位時,趙繆王劉元病重,要求善於吹拉彈唱的奴婢為他殉葬,因此事被逼自殺的就有十六人。漢宣帝知道後,撤銷了劉元一族的封國,可見漢朝對人殉的禁止力度之大。儘管如此,在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人殉制度也仍未能禁絕,西漢南越王墓中就有十數具殉葬的屍骨。

自西漢起,大規模的人殉再未出現過。人殉現象只星星散散地見於各處史料當中,殉葬者也主要是死者的妻妾。即便如此,人殉習俗一直沒有徹底消失。



殉葬的大部分受害者都是女性


死灰復燃



恢復人殉的朱元璋


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宮廷的嬪妃常常要為皇帝殉葬,許多史料都記述了宮廷中的這種人殉現象。


《明史.后妃傳》記載,明太祖去世時,「宮人多從死者」。


《今言》卷二記載:「太祖陵不知祔葬幾妃,今陵祭旁列四十六案,或坐或否,大抵皆妃嬪也。」


《萬曆野獲編》記載:「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

不過,這種殉葬現象未必出自朱元璋的殘暴。因為明承元制,人殉是蒙古貴族的古老傳統,甚至直到明代達延汗時期仍未消失。明初在政府的各個領域又普遍存在重用先朝舊官僚的現象。故而不排除蒙古禮官影響了明朝皇帝殯葬儀式的可能。


跟漢朝以來許多自願殉葬的女性不同,為明朝皇帝殉葬的嬪妃大多並非出於自願。她們被賜予紅帛,用以自縊。


根據朝鮮的史料記載:「及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銅之於庭,晌綴,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頸而死。韓氏臨死,顧謂金黑(韓氏奶母)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


除帝王殯葬外,明朝的皇親國戚也存在殉葬現象。像晉恭王朱桐、蜀和王朱悅樊、唐靖王朱瓊烴、越靖王朱瞻墉,都在死後讓侍女殉葬。史料上記載的人殉,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明代殉葬的嬪妃


這項制度在經過了五位皇帝後被明英宗廢止。但到清代,由於滿洲部族在入主中原時維持了一些原始習俗,人殉又盛行起來,直至康熙朝才算徹底結束。人殉制度在中國斷斷續續存在了近八千年,比中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史還要長上幾千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冷炮問答:為什麼網上很多人拚命吹捧明朝?
八面玲瓏:明朝對朝貢體系的靈活操作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