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靈素節注類編》中的辨陰陽臟腑脈象病證

《靈素節注類編》中的辨陰陽臟腑脈象病證

辨陰陽臟腑脈象病證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此亦言兩手之脈現病狀也。盛滑堅者,浮按盛而滑,沉按則堅,此外邪盛,而臟腑之氣不得舒和,而脈堅實,故曰病在外也;若小者,浮按不足,沉按則實而堅,此邪在腑臟,故曰病在內;是陰邪結於陰分也。其小弱而澀者,氣血兩傷,故知其為久病,然比小實堅之脈為吉,凡脈而至堅硬者,非難治之痼疾,即傷本元之重病也;若滑浮而疾,此外感邪熱,元氣未傷,故知其為新病也。脈急者,無柔和之氣,此陰凝之邪,故有疝瘕、少腹痛之病也;脈滑曰風者,是內風挾痰,若外風,其脈必浮也;澀者,寒濕滯於血脈而為痹也;緩而滑者,熱邪傷中,故脈縱緩而滑,有力則為熱病,無力則為痿病;盛而緊者,陰邪積滯於中,必脹滿也。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搏堅而長者,弦強有力,肝邪乘心也,心主血,肝藏血,舌為心苗,肝主筋,血少則筋急,《經筋篇》言,手少陽之筋轉,則舌卷,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若其脈軟而散者,血傷氣耗也,消環二字必有錯訛,《甲乙經》作消渴自已,蓋血傷氣耗,津液不生,當病消渴,然脈既軟散,心火已微,但靜養自愈也。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肺主氣,肝藏血,脈搏堅而長者,肝邪橫逆犯肺,血隨氣升而唾出也;若其脈軟而散者,肺氣大傷,腠理開泄,當病大汗淋漓,如水灌身,至令不能還復,以津氣外散而發越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脈搏堅而長者,弦硬有力也,肝邪盛,色當青,乃反不青,是因墜跌,若搏擊傷血,血瘀結於脅下,脅為肝之部位,血瘀,則氣逆中焦,升降不利,故喘而氣逆也;若其脈軟而散,則氣血兩傷,色當枯瘁,今反潤澤而明者,因水飲漫溢,經氣不循軌路,故脈軟散,由渴時暴多飲,遂易入肌皮之內,溢於腸胃之外,將有腫脹之變也。上編雲∶肝脈微緩為水瘕痹,澀甚亦為溢飲。大抵微緩澀及軟散,同為虛弱之脈,但觀其色,如枯瘁不澤,則非水溢之病矣。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

心肝火邪乘胃,胃脈搏堅而長,故其色赤,髀者,胃經所行之部,火邪流於經,其髀痛如打折也;其脈軟而散者,胃氣傷,食而不能消化,反加黃瘦,病名食痹也。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 腫,若水狀也。

脾脈本應柔緩,乃反搏堅而長,是木橫土困,故面黃,其無力鼓運,則病少氣也;其脈軟而散,面無色澤者,是脾土衰,而氣下墜,故足 腫,若水狀而非水病,如水邪色必澤而明。此當大培脾土,其腫可漸消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少血,至令不復也。

腎藏天一真水,其脈沉實柔滑,反現搏堅而長者,水虧不能涵木,木盛火熾,火又生土而並旺,故現黃赤之色,土本克水,腰者腎之府,腎水虧極,故腰痛如折也;其脈軟而散者,精血少而氣亦耗,故脈軟散,至令不能復元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疝者,俗名小腸氣也。牡,陽也。小腸心之腑,經絡相通,而為表裡,寒邪客於小腸,而心脈現緊急之象,以心為陽臟,小腸為之使,故病形現於少腹,小腸所居之部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病,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胃司納谷消化,以生氣血,其脈實者,邪積而食不消,故脘中脹滿也;脈虛,則氣虛下陷,而為泄瀉,此虛實兩病也,至其病變,如風客於表,則營衛不和,而成寒熱之病,以衛氣生於胃也;邪火內蘊,則成癉,癉者,善能消食,而反瘦削,名中消病也;胃氣以下行為順,胃者,陽明也,陽明行氣於三陽,或邪氣阻格,使三陽之氣厥逆,成巔頂疼痛之病,即前文所云∶上實下虛,成厥巔疾也;若風邪客於胃,風性疏泄迅利,穀食不及消化而即下泄,病名飧泄也;如風邪入於血脈之中,閉而成熱,胃為水谷之海,而主肌肉,邪熱水濕蒸腐血脈,漸致肌肉潰爛,痛癢相兼,名為癘風,俗名大麻風,最為惡病也。是故病變不可勝數,要在明陰陽五行生化、八風邪正虛實而已。

《素問·大奇論》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心肝腎,皆統營血者,三部之脈,或有一部小而急者,皆為營血內結,成有形 瘕也。蓋營行脈中,以其閉結,故脈小不能鼓,按之則急強不和也。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主寒水,肝主風木,腎肝兩脈俱沉者,木沉水中,病名石水,少腹按之必堅,此陽衰水中無氣,陰凝如石而不化也;腎肝俱浮,則風勝而水從風鼓,病名風水也,肝腎並虛,則水涸木枯,生氣竭矣,故死;肝腎並小而弦者,水虧不能涵木,虛風內動而欲驚,肝主驚故也。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疝者,或由風寒,或由濕熱,自腑及臟,牽連筋脈,肝主筋,故不離乎肝邪,而肝腎同源,故脈象相同,此言脈搏急者,風寒之邪多絞痛也,其言 疝者,頑木不痛,濕熱之邪也,方書多種,已詳明之。今腎肝心肺之脈皆搏急,謂急強不和,是風寒之邪,故其部位不同而邪則同,故病同,然心疝為小腸病,如上文所云,則肺疝為大腸病可知矣。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三陽者,太陽也,三陰者,太陰也,瘕者,假物成形也,故其脈急,皆邪氣閉結,結於陽為瘕,結於陰為疝,邪同而病異也;二陰者,少陰也,脈急者,風寒之邪乘心腎,故為癇厥,是抽搐昏厥,不省人事也;二陽者,陽明也,脈急者,木邪乘胃,所謂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

《靈素節注類編》中的辨陰陽臟腑脈象病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家文坊 的精彩文章:

《傷寒直格》中的六氣為病論
《溫病正宗》中的論葉派治溫熱之誤,值得參考

TAG:吳家文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