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雲的加法和減法

對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雲的加法和減法

文/高飛

16個月前,華為開始在公有雲市場進行的連番操作,在業界引發了轟動。

2017年3月,華為時任輪值CEO徐直軍在生態合作夥伴大會上宣布強力投資公有雲,成立Cloud BU。同年8月,華為總裁任正非簽發了一份「關於Cloud BU組織變動的通知」,負責公有雲業務的Cloud BU成為華為集團下的一級部門,在地位上僅此於華為的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1個月之後,在華為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宣布要成為全球的5朵雲之一。

對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雲的加法和減法

徐直軍去年在名為《擁抱公有雲,共建雲生態》的演講中宣布華為將強力投資公有雲

震動形成的迴響,一半是「海水」,擔心源自華為來這個市場太晚,在公有雲領域,無論是在國際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都已經出現了比較明確的領先者陣營,質疑者的疑問是:格局真的還會有大變化么?另外一半的迴響是「火焰」熱捧,因為過去的經驗證明,華為從來不怕激烈競爭,也不怕是後來者,反而是反超的經驗十足。

7月初,正值Cloud BU成立一年的當口,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和我們的交談中,給出了華為自己對公有雲業務的階段性評價,「我們對Cloud BU這個部門的績效評價很高的,因為華為雲在公有雲這個市場的存在感已經建立起來了,不管是從渠道、媒體,還是來自客戶的感知和購買」,華為已經正式參與到這公有雲棋局當中。

業務加法公式:「技術能力+輸出能力+服務能力」

從無到有是開始,但從大到強才是重點。華為後來居上的憑藉在哪裡?從徐直軍的言談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華為認為其不是平地起高樓做公有雲,而是在做加法——兩個加法。

第一個加法是業務的加法。

「在公有雲上面,本質上華為雲在華為掌握的技術上增加了運營系統,讓企業購買雲服務非常方便、簡單;再又增加運維繫統,讓用戶有任何問題可以得到快速響應」,徐直軍總結道。這個體系可以總結為這樣一個公式——華為雲=華為ICT能力+運維繫統+運營系統,也就是技術能力+輸出能力+服務能力。而在這個公式當中,輸出和服務兩項是新增的,另外一項華為ICT能力,則是既有能力。當然,這是相對重要的既有能力,也是華為有自信的既有能力,來自過去30年來在這個領域的長期積累,用徐直軍的話說:「本身就做的紮實」。

在去年的合作夥伴生態大會上,徐直軍就曾對華為雲化的技術能力做了一一例舉,包括軟體開發能力、企業IT應用開發能力、語音與視頻通訊能力、視頻能力等等。

比如在視頻方面:華為一直專註視頻和通訊領域,在這個領域構築了大量的能力,華為要把視頻能力、通訊能力全部API和SDK化,使得廣大合作夥伴能夠基於這些能力快速開發應用,快速響應需求,大幅度降低合作夥伴開發應用的工作量。

在軟體開發領域:華為多年積累了前沿開發理念和軟體開發實踐和多年先進開發工具,把它們全部雲化之後,使得軟體開發企業、軟體開發者能夠在軟體端到端的開發過程中,華為雲DevCloud就能高效、高質量地把軟體開發出來。當然,技術永遠需要更新。到了2018年,華為雲的技術組合中又多了面向企業的人工智慧服務——華為雲EI(企業智能),也增加了面向區塊鏈服務的BCS(Blockchain Service)。

徐直軍用榮耀手機來舉例說明這種加法關係,「榮耀是華為智能終端業務在線去面向客戶的一種方式,我們叫做互聯網品牌」。華為認為傳統渠道是一種模式,在線也是一種模式,所以單獨做一個榮耀品牌,用線上滿足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通過線上買到榮耀手機。事實證明,這個嘗試是成功的。

「而華為雲就是另外一個榮耀,原來企業客戶是點對點線下購買我們的伺服器、存儲、計算能力,華為雲就是用在線方式把我們30多年打造的基礎設施,提供給企業客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榮耀,更多的是說明業務的商業模式,而非把在業務比重上把華為雲等同於榮耀手機。


技術加法公式:面向數字化轉型的「公有雲+私有雲」

華為雲第二個加法是技術的加法。

在2017年12月30日的華為2018年新年獻詞《致我們的三十而立: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中,華為公布了公司願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分析這個口號,願景當中的每個人、個家庭、每個組織,是來自物理世界,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是基於華為長期以來「聯接」能力突出的目標,而帶入數字世界的過程,或者說+互聯網基因的過程,可以理解為是數字化轉型的過程。

對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雲的加法和減法

智能世界的基礎是萬物互聯,過程是數字化轉型,華為是從物理世界走出的高科技公司

「賽博故事」此前與富士通日籍高管和田英久有過交談,他說了這樣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富士通現在雖然是一個高科技公司,但是在成立一百年的過程中,生產過電氣設備,也生產過通訊設備,更生產過計算機設備,所以某種程度上,富士通也是一家製造公司。無獨有偶,華為某種程度也是一家有濃厚製造基因,或者物理世界基因的高科技公司。

而中國的絕大多數傳統企業,尤其是工業類企業,是物理世界基因佔主導的公司。他們的企業歷史周期長,對客戶數據安全有天然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擁有龐大的既有IT投資,或者需要保留私有的IT設施。

無論同為來自物理世界所具備的同理心,還是多年來服務企業客戶的經驗,華為在這方面是有儲備的。華為雲的一個特質,也是華為的公有雲和私有雲並行發展,兩者採用同一套架構和同一套API,這樣應用就能夠在公私兩種設施上相對自由的遷移,華為雲上開發的應用,可以部署在華為已經部署在企業、政府的私有雲和政務雲上,反過來也可以。


生態減法公式:「減」應用、「減」數據、「減」股權投資

加法有之,減法也有之。

這個減法就是華為著名的三不政策,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這三件事從華為雲的業務中被「減掉了」。不做應用和不碰數據,在過去講的比較多,不做股權投資,則是一個相對後出現的提法。

徐直軍強調,不做股權投資,首先肯定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實際上,很多投資如果真要做,不見得需要錢。「有多家准上市公司,就曾經希望華為入股10%,只要華為願意,可以極低的代價,甚至零代價投資」,「很多手機APP應用,也希望得到華為的投資,也可以贈送股份的方式,讓華為入局(從而獲得流量等資源)」

因此,徐直軍解釋,不做股權投資,一方面是華為習慣了「老老實實做產品、老老實實做實業,掙錢掙慢一點的」,用任正非的話,是不能破壞華為的價值觀,投資掙錢掙多了,掙得快了,難免會和「慢錢」業務發生衝突?讓高管就分心。而具體到業務上,更重要的則是中立性和安全性問題。

一旦進行了股權投資,就難免產生嫡系問題。「可能收購一個企業,就會帶來一堆競爭對手,收購一個,跑掉幾個」,徐直軍舉例,比如用友和金蝶,它們是競爭對手,假設華為投資用友,就影響了和金蝶的關係。所以華為選擇把基礎設施做好、把平台做好,做「黑土地」(黑土地是華為語境,指做良性的生態平台)。

同樣的,不做應用,和不碰數據,也是為了保持華為在中立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位置。不做應用,就不會和應用開發商衝突。在不碰數據方面,徐直軍則有意做了澄清,不碰數據不代表不懂數據業務,而是不以拿到數據作為業務合作前置條件,同時不會把客戶數據變現,作為商業模式。Cloud BU總裁鄭葉來此前也有同樣的表示。


規模:期待500億,但是不急於圈地,重點是十年後

徐直軍講過華為自己的經驗,一項新的技術投資,回報周期起碼是8年。儘管華為在公有雲大踏步發展之初就定下了全球5朵雲的目標,但是目前在內部,和Cloud BU團隊傳遞的信息是,並不急於圈地、擴大規模,關鍵是產品和服務。

以消費者BG業務為例,「當時華為做手機的時候,大家就笑話,華為投三千研發人員,也是做兩款手機,相比別人頂多投八百人」。但是現在手機業務(包括其他終端)已經是500億美金收入規模的群組了。華為雲,也是一樣的道路。

徐直軍多次強調華為雲的戰略屬性,「華為雲在華為公司承擔的使命不僅僅是創造收入,還是華為公司未來所有業務的底座:承載消費者BG面向全球服務終端用戶(每年新增約2億用戶),承載華為內部面向170多個國家內部的IT服務,承載華為未來面向運營商走向全面雲化的戰略。」

「華為雲肯定不是看當年收入多一個億、還是少了一個億人民幣,我們要看到十年後」,他直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行者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標準的虛與實
數字貨幣銀行集體拉響警報,傳說中的「51%攻擊」真的來了

TAG:科技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