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瞄準生物醫藥高地 「以色列技術+珠海孵化」模式呼之欲出

瞄準生物醫藥高地 「以色列技術+珠海孵化」模式呼之欲出

本報記者 李振 實習生 袁城霖 珠海報道

導讀

在珠海市政府主導下,中以加速器項目在珠海高新區智慧產業園正式動工,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資源配置平台和產業集聚平台。該項目投資超過20億元,將促進以色列科技成果在珠海落地轉化,而生物醫藥是其中重要的合作方向。

「生物醫藥產業會成為中以合作的突破口嗎?」帶著這個問題,珠海中以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令西前來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尋找答案。

上述問題,恰恰是7月3日數位來自中以兩國學者、企業代表在大會上討論的重點之一。

生物醫藥產業一度成為珠海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歷經20年發展已有相當規模:目前珠海市共有藥品生產企業36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7家,初步形成了醫療研發、製造、銷售的全產業鏈。

一位不具姓名的珠海生物醫藥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珠海生物醫藥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大而不強」,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遭遇——科研能力弱。

千人計劃專家、珠海諾貝爾國際生物醫藥研究院負責人黃子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大而不強」背後凸顯的是科技成果轉化難,究其原因還是政府在產業上的配套服務能力相對較弱。

中以為何合作?

2012年,海歸趙柏松帶領他的團隊在珠海創辦了珠海霍普金斯醫藥研究院。彼時,珠海的生物醫藥產業方興未艾。

「當時大多數公司來珠海發展,看中的正是珠海在生物醫藥上的產業基礎與支持力度。」趙柏松回憶,彼時包括聯邦製藥、麗珠製藥在內的珠海製藥公司在全國都相當矚目。珠海曾安排每年1億元的財政專項資金用於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壯大。

趙柏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珠三角地區市場經濟體系成熟,市場潛力大,最早吸引了一大批港澳醫藥企業來內地興業。「廣州依託科研基礎,深圳與珠海依託的則是港澳資源。」

尤其是港澳資本。由於生物醫藥產業擁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壁壘的行業特點,對於生物醫藥類公司的投資早期大多來自於港澳。很多科研人員創業也大多選擇在深圳、珠海等重點城市。

曾令西認為,珠海後期之所以能夠形成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主要是歸功於當地的產業基礎。「有了先前生物醫藥類創業公司打下的基礎,珠海集聚了不少的科研人員,配套的資本、原料也相對完善起來。」他說。

但隨著產業升級,「人才、科研」的短板也隨之浮出水面。

楊海濤將自己的生碼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從廣州搬到了珠海後,遭遇了「當頭一棒」——其團隊足足有一半的人選擇留在廣州。

楊海濤表示,珠海在人才吸引力上較深圳、廣州處於劣勢,本地高校文科類型偏多,校企之間的有效來往不夠,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

人才問題一度成為影響珠海生物醫藥產業的大問題。「生物醫藥產業比較特殊,需要大量資源持續投入到新品研發中,整個過程漫長且耗資巨大。」趙柏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珠海本地高端人才少,只能將研發單位設置在深圳或廣州等城市。

曾令西也坦言,雖然珠海的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取得不錯的發展,產值一度接近450億元,但人才與科研問題一直是短板。

中以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被視為彌補這一短板的嘗試之一。

880萬人口的以色列,其國土面積僅相當於珠三角的一半,卻是科技創新上「奇蹟」:以色列的各類科技公司多達4000餘家,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其科技產業貢獻更是超過GDP的90%,居世界第一。

「以色列在生物醫藥創新上位列全球三極(美國、北歐、以色列),具有極強的特徵和優勢。」曾令西如是評價。

但以色列也有短板。以色列生物醫藥公司CimiComp的首席執行官Oren Rasooli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色列的生物醫藥公司在某個領域的科研上能力非常強,但限於國內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其生產和銷售的能力相對較弱。

在黃子為看來,雙方恰好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珠海擁有較強的產業基礎,以色列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珠海可以在生產、銷售上與以色列的研發進行對接,為以色列科技成果到珠海孵化、落地以及產業化提供平台。」他認為,「以色列技術+珠海孵化」模式恰好可以彌補雙方的短板。

中以如何合作?

實際上,珠海市早已意識到中以合作對雙方的裨益。

7月1日,在珠海市政府主導下,中以加速器項目在珠海高新區智慧產業園正式動工,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資源配置平台和產業集聚平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該項目投資超過20億元,將促進以色列科技成果在珠海落地轉化,而生物醫藥是其中重要的合作方向。

黃子為在此之前已經深諳此道。作為國際生物醫藥界著名科學家、國家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早在2015年他就將目標瞄準了與以色列合作。

他與以色列籍諾貝爾科學家阿龍博士在珠海一同創辦了珠海諾貝爾國際生物醫藥研究院,希望建立一個國際化的平台和橋樑,把以色列及國外高端專家、技術、企業引進到珠海。

但曾令西坦言,實際上中以合作到現在已經有四屆,真正成功轉化落地中國的沒有幾個。「合作歸合作,但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曾令西的公司通過在境外實現對以色列企業的投資,成為其擁有董事會席位的股東,然後獲取其在中國的授權,然後與中國的上市公司成立合資主體,藉助上市公司的強大銷售能力與以色列的科研能力,真正轉化落地到中國市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免疫學研究所科研副所長李斌認為,培養珠海自己的原創科研力量非常重要。「除了引進國際高端人才之外,更多的是要關注青年人才的培養,這才是持續創新的關鍵。」

以諾貝爾生物醫藥研究院為例,諾貝爾獲獎者帶來生物醫藥方面一流的科研人才,珠海一定要配套培養青年科研人才,形成系統創新。

曾有生物醫藥公司的代表向記者反饋,當前珠海「英才計劃」對高端人才的吸引雖然產生了一定的效應,也有海外人才落戶珠海。但「孩子教育問題」卻始終懸而未決。

「這實際上反映的就是政府在產業配套服務能力上的短板。」黃子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但相信政府也在想辦法解決,只是時間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因與員工存不正當關係 英特爾CEO辭職
萬科城中村房源6折給富士康員工?富士康:不屬實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