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傅鍾文先生太極拳問答(下)

傅鍾文先生太極拳問答(下)

傅鍾文先生太極拳問答(下)

傅鍾文先生太極拳問答(下)

問:為何現今太極拳失去了神韻?

答:我想,這位網友在提出這個問題時,思想上一定有一些參照物的。不知這位網友以什麼為自己的參照物提出這個問題。與此同時,應該弄清太極拳的神韻是什麼,然後才能分析現在的太極拳是否失去神韻。

對於已經去世的那些為社會公認的、真正稱為太極拳大師的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楊澄甫、吳鑒泉、陳發科等,他們演練的太極拳以及運用太極拳的實踐,我沒有見過。而現在還活著的太極拳家見過上述真正稱為太極拳大師中的個別人並向他學拳的人據我採訪了解,也剩下極少數人了。現在要說太極拳的神韻,我們只能從一些書本上看到了。書本上的記載是當時人的見聞,也是可靠的。從我所收集的資料中,有一本沈家楨、顧留馨先生寫的《陳式太極拳》中有這麼一段《名家行拳實例》,是可以看到一些太極拳神韻的:

「1914年前後,在前北京體育研究社的年會終了時,全城各式武術家們,如紀子修、張策、尚雲祥、王茂齋、許禹生等參加餘興表演。當時太極拳方面,有楊澄甫、吳鑒泉雙演太極拳。他們採用的都是大架子,兩位在表演時,使觀眾只覺得是在左右逢源之中前進和後退,滔滔不絕地起伏不已,好象站在小划船上橫渡長江一樣;他們的動作表面上極其綿軟,內里卻顯得含有堅剛;慢到方時快,快得圓時慢,極其勻清地配合著開合,如玉環無端,看不清銜接在何處。他們進退時並不顯出在進退,僅覺得逐步在變換姿勢,表演完畢的時間約八分多鐘,在場的人都嘆為觀止。名家們在走架子時所以能夠達到這種精深正確的要求,當然主要是因為他們勤學苦練,功夫到家的結果。但是內中如缺少往複的摺迭和進退的轉換,要想達到這樣動蕩不已和一氣呵成是有困難的。」

這段文字所描寫的楊澄甫、吳鑒泉所演練的太極拳所表現出的這些特點,就是這位網友所說的太極拳神韻了吧。現在難以找到象這樣對一些太極拳宗師的文字記載,只能以以上的文字為參照物來說明太極拳在行拳上的神韻了。我相信,如果達到這樣的水平,神韻應該是出來了。

我們看看這段文字對太極拳宗師的描述,說明了太極拳神韻有那些特點。根據描述,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認識:

1、「前進後退、滔滔不絕,如玉環無端。」這樣的描述不用解釋是可以理解到的了。

2、「動作表面上極其綿軟,內里卻是顯得含有堅剛。」這種說法是抽象了點,但是只能從文字中去體會。通常練習太極拳,有兩種偏離的情況,一是片面地強調所謂的軟,軟得失去了太極拳綿里藏針的特點;一點是偏於剛,練得與外家拳差不多。很難做到看似綿軟,內含堅剛。

要做到這裡所描述這樣,就會出現這位網友所說的神韻了。

3、「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這種情況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練習方法。現在的確很難看到了。方與圓,在太極拳練習方面,現在也很少有人在練習時注意。因為現在在太極拳演練方面對方圓的要求已經有所變化。在這方面難以回復到前輩太極拳那個時代的情況。如果將這一要求作為太極拳神韻的話,現在的確是失去了。這一要求是練拳者對太極拳演練的理解,但是在一些太極拳門派中,要求太極拳的動作都是圓的。方的情況是不出現了。應該說,過去對太極拳的方的理解和現在的人有所不同,現在在練習太極拳時,在除了個別太極拳種保留有方的動作外,一般都沒有方的動作。至於快與慢,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只有陳式太極拳是快慢相間,其他的太極拳都是連綿不斷,式式均勻的。這也是太極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了。如果現在把這種快慢的要求來要求太極拳的演練,的確也失去了一些神韻。因為標準不同了。問題是我們是否一定要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太極拳。現在的太極拳在這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神韻,這種神韻也是前輩的太極拳傳遞下來的。

按照這樣說,結論是今人不如故人了。確實在太極拳的功夫上,今人與古人是有一定差距的。因為時代不同了,時代造就一代太極拳家,時代改變著一種藝術,這是很正常的。過去的太極拳主要是用來保家衛國,當然也為健身,成為一代太極拳家的人,他們都是畢生練拳,以拳謀生,故他們必須以功夫來站穩腳跟,功夫好的太極拳家,肯定他所演練的太極拳有神韻。今天,太極拳經過了國家的挖掘和推廣,現在能繼承下來,達到今天的水平,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特別是眾所周知的社會原因,太極拳的傳授有中斷和青黃不接的情況,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太極拳恢複發展,這是太極拳界的春天。我們實事求是地認識太極拳這種時代的差異,承認這種差異,然後能以前輩的成就為榜樣,將太極拳逐漸恢復到一定的水平。有了這種認識,我們不要看不起今人。現在的太極拳傳人,是連接起今人和過去前輩的橋樑,通過這道橋樑,我們一定能在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方面有所作為。

傅鍾文先生太極拳問答(下)

問:現今太極拳流派那個是主流?

答:從中國太極拳的歷史看,按照著名太極拳家顧留馨先生生前在給我寫的題詞:「太極拳在中國流傳有三百餘年,河南溫縣陳家溝村人陳長興教授楊露禪,經楊氏祖孫三代教學於北京逐漸流傳到全國,今已經遍及世界。」中國太極拳的社會化的首功,是楊式太極拳的始祖楊露禪,原來太極拳是在民間傳授的。到了楊露禪,他在北京教拳時將太極拳開始傳授給社會各階層的人,有王公大臣,有清軍將領,下層軍人,他的兒子楊班侯、楊健侯、孫子楊澄甫等將太極拳更廣為傳授,使得太極拳進一步社會化,對太極拳走向社會,用現在的話說,走向中國與世界,楊露禪和他的後人作出了傑出的工作。所以有顧留馨先生對楊露禪和他的後人給予的如此高的評價。

武式太極拳在武禹襄、李亦畲、郝和等人的傳播推動下,在全國也有廣泛的影響,特別是武禹襄、李亦畲的太極拳的理論,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放出的光輝也與日俱增。從陳長興教了楊露禪後,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家溝的太極拳傳人到南京、北京傳拳,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開始為社會知曉,影響也逐漸擴大。在解放後,陳家溝的太極拳瀕臨失傳,是陳照丕先生於1958年還鄉,在陳家溝傳授太極拳,使陳式太極拳在陳家溝得到了繼承,出了一批年輕的傳人。近年來,河南溫縣大力推廣太極拳,開了幾次國際太極拳會議,在中國和世界有一定的影響,陳家溝的太極拳的發展勢頭正盛。

陳式太極拳的傳人陳發科於1928年到北京教拳,一直到他去世,傳授一批人,這些人在傳授陳式太極拳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對陳式太極拳的傳播起重要的作為,如北京的馮志強等就是陳發科的得力門徒。

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發展的,吳式太極拳的第二代傳人吳鑒泉將架子定型,並向社會傳播。在解放初,在香港定居的吳式太極拳傳人與香港白鶴派的傳人在澳門簽署生死狀比武,吳式太極拳在港澳以及東南亞名聲大振。吳式太極拳在國內外有廣泛的影響。

孫式太極拳在一代宗師孫祿堂的及其後人的傳播下,在全國也有廣泛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孫式太極拳在宣傳傳播方面做了不少有效的工作,影響也在不斷擴大。

趙堡太極拳是近年來在民間得到承認的太極拳流派,趙堡太極拳傳人在國內廣為傳授,在東南亞、港澳台有廣泛的影響,趙堡太極拳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國家大力推廣太極拳,推出各派太極拳的競賽套路,舉行了各個級別的比賽,各派太極拳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得到發展。

以上情況,很難說那一派太極拳是主流,也不必將那一派太極拳定為主流,學者可以據自己的環境條件,老師的情況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拳種來練習即可。中國的各派太極拳都出過傑出的人物,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都是國家推廣的太極拳。事實上中國人、外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中國的太極拳,不分那一派是主流和不是主流,我們也沒有必要來將中國的太極拳來分那個主、那個不是主。

在學習太極拳時,只要得到真傳,能將功夫練上身,這就是達到目的了。現在有一些人,包括一些有一定影響的人,只承認自己所學的正宗的,其他派的太極拳是非正宗的,甚至認為除了自己所學之外,其他的太極拳都不符合太極拳要求的。這種認識有害於太極拳的發展,相信這些人在太極拳運動中也會改變自己的認識,克服派性思想,在發展太極拳的事業中共同進步。

傅鍾文先生太極拳問答(下)

問:

(1)當初在學校學太極的時候,先學了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然後學了亞運會四十二式比賽套路,並沒有從什麼基本功練起。練太極是否需要從諸如馬步之類的基本功練起呢?

(2)練太極和練習引體向上、俯卧撐之類的力量訓練,長跑之類的耐力訓練,羽毛球籃球之類的競技運動訓練互相矛盾嗎?可以同時進行嗎?

答:你提出的問題是現在很多太極拳愛好者碰到的問題,因為很多太極拳的書其中包括一些權威的太極拳書上對你提出的問題有的有明確的說明,有的沒有明確的說明。所以回答這些問題的依據是我根據一些名家對我傳授和我自己的體會,以及總結一些學習太極拳的人的經驗包括我的學生的學習實踐,提供給你參考。

一、關於練習太極拳是否要從馬步之類的基本功練起來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現在有兩種認識,一是認為練習太極拳有一定的如馬步一類的基本功,要從這些基本功練習起,或者說在練習太極拳時要配合這些基本功的練習。一種認為,練習太極拳沒有專門的如馬步之類的的基本功練習,或者說不需要這種練習,這種練習已經包括在太極拳動作中了。你如果看一些不同的太極拳書,你會發現有些太極拳只寫太極拳架式和推手這樣的內容,沒有站樁、馬步之類的練習,更沒有像少林拳那些嚴格的樁功的要求。下面舉例說明。

比如,練習楊式太極拳,現在的楊家後人寫的楊式太極拳的書中就沒有寫到樁步練習方法的,但是實際上,楊式太極拳的「起勢」、「提手」等一些動作的定式動作在一些太極拳書中當做一種樁功來練習,這樣說,這也是一種基本功的練習。陳式太極拳最早的書是陳鑫寫的《太極拳圖畫講義》,裡面也是沒有樁功的練習的,至於後人寫陳式太極拳時加上了一些基本功練習是他們的創造和發明。我曾經問過一些流派的太極拳家傳的傳人,他們說沒有專門的太極拳樁功的練習,拳架里的動作的定式可以單獨來練習,這就是基本功的練習,

不過,單式的練習要按照太極拳的要領的要求來進行。幾乎所有的太極拳都以「起勢」作為一個重要的功法來練習,特別是楊式太極拳對「起勢」是十分重視的。有的太極拳傳人還專門為「起勢」寫了一本書,作為楊式太極拳練習的基本動法。

現在雖然對太極拳的基本動的練習有各種說法,但是還原到原始的的練習方法上是上面講的這些。你如果練習太極拳,可以按照太極拳的要領,選擇你認為合適的動作作為基本功的練習也可以。

二、練太極拳和練習引體向上、俯卧撐之類的力量訓練,長跑之類的耐力訓練,羽毛球籃球之類的競技運動訓練的關係問題,原則上說是沒有矛盾的。關鍵是在練習某一項運動時是否能按照這一項運動的要求來訓練,這樣的要求一般人往往難以做到。比如,一個人練習了俯卧撐後,馬上練習太極拳,可能一時放鬆不了自己的身心,那樣效果往往不好。如果真的能馬上進入練習太極拳的境界,應該說是沒有問題的。

在自己對練習太極拳的各種要領還達不到很好地把握的情況下,最好是不要同時練習。特別是不適宜將少林拳和太極拳在一個時間段中混著練,這特別難把握。就是兩種太極拳也不適宜同在一個時間段里練習,我說的兩種太極拳是指民間傳授的有明顯不同要求的太極拳,不是指國家規定的套路。比如,你練習了楊式太極拳,最好不要馬上練習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因為不同的太極拳運動、意念、內部的運轉的方式有差異,練習起來不好掌握,有時反而出偏差。這是我自己的體會和總結教學實踐得出的認識,是一家之言 。

三、對自己的太極拳練習,你可以不去理睬別人的說法,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按照一定的要求練習了,產生好的效果你就堅持下去,所謂好的效果就是自己練習後身體好、吃飯香、睡覺好,身體上沒有什麼不適,你就可以繼續練習下去,如果有不良的反應,你就停止練習,總結在那些方面出了問題。也就是說你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覺,這是最可靠的。往往有這樣的人,迷信權威,但是自己按照權威人士的說法去做,卻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你相信你自己好了。老師有名師,也有糊塗的老師,名師有時也不一定能從你的實際出髮指點,只有你自己能知道你自己的事。這是有一個辯證的要求,既要有老師,又要靠自己體會,這樣才能不會出偏差。

問:我練太極拳很久了,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練到什麼地步了。請問如何判斷是否上功夫?標準是什麼?

答:現在終於有太極拳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我與你討論這個問題前,我想了解一下你的學拳經歷。如果今後我們交流,我們會有更多的話題。目前學習太極拳的人很多,為了健身的不在我們討論之列。一些仰慕太極拳高功夫的人跟人學了太極拳,一年二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道自己是否學到了功夫,或者說學到一點了,不知道達到什麼水平,與人推推手,有時有一些效果,即勝利了,有時沒有效果,即失敗了,也不知道在那些地方勝利、哪些地方失敗。就這樣可迷迷糊糊的過去了若干日子。在我所接觸的大量的太極拳愛好者中,都是這個樣子。不知道你接觸的是不是這樣?其實,我過去也是這樣學過來的。有少數人對這個問題進行的思考,但是也迷惘而得不到要領。

從一門藝術或一門學科來說,在學習上都是有進境,有層次的。人的學業,從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等,是一級一級的上升的。學太極拳當然也一樣,因為它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是人體的綜合性的藝術,不可能沒有進步的層次。這是理性的認識,有了這種認識才進一步討論太極拳的上功夫及標準的問題。但是,現在為什麼普遍的學拳的人沒有這種認識和進行這種認識指導下的學拳呢?原因是很多的。先不去說它。既然學拳有層次,那就有上不上功夫和上功夫的程度的把握了。

1、練拳上功夫的一些現象。

這個問題事實也是很難回答的。因為上工夫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漸變的。不是說今天上功夫多少,可以稱量得出來,明天上功夫多少能稱量得出來。但是,他也不是不可知的。自己總是能從總總感覺中覺察得出來。這種感覺一是自己覺得身體比過去好了。如吃飯、睡覺、精神、膚色等比過去好了。二是自己覺得很有力量,這不是叫人在練拳時用力。渾身有一股用不完的力。三是通過練拳將下盤練得穩定,一般人推不動。這不是外家拳的站樁一類的穩。是太極拳練習產生出來的穩。四是手上有一定的棚(?電腦中沒有這個字)勁,這種勁能抵禦別人的按手。這不是硬頂。如果這些能在練習拳架中逐步地練出來了,那麼,可以說,他在太極拳的練習上走上了正道,只是走上而已。他自己會對太極拳產生生更濃厚的興趣,可能會繼續練下去。

2、如何才能做到上面所說的呢?

要有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的傳授。現在的太極拳老師很多,有的參加太極拳短期學習班學一個星期、一個月或二、三的月的人就教拳了,這種老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最好要找到那種家傳的太極拳老師,這種老師對自己門派的太極拳有真正意義的了解、認識和掌握。知道在那些方面來訓練自己的學生。但是這種老師並不輕易教人,他有很多條件。為什麼楊式太極拳的始祖楊露禪要學拳18年就是這個原因。

有老師了,自己要認真按照老師的要求練習,一招一式要先學得規範。不能自己作主張。按照老師要求來練習,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現在一般的人都吃不了這個練拳的苦,所以上功夫是一件困難的事。認真體會某一種太極拳的要領,將這些要領貫徹到拳架的練習中去。這是一件練習太極拳的人終生要做的事情。自己要有體悟自己練拳效果的能力,這就是自己有一定的判斷能力。

傅鍾文先生太極拳問答(下)

傅鍾文(1903~1994)


傅鍾文先生為著名的太極拳之鄉河北永年縣人氏,14歲到上海後長期跟隨一代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學拳。他敬重師父,勤奮刻苦,深得楊師父的信任和真傳。太極名家陳微明先生稱他為"太極拳之正宗。"

傅鍾文乃澄甫公之遠戚。健侯師祖之長子兆熊,字少侯,號夢祥;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兆元之女楊聰,配趙樹堂,生子名趙斌,女兒名趙桂珍。傅鍾文乃趙桂珍之夫婿,楊兆元之外孫女婿,澄甫公之侄外孫女婿也。

傅鍾文先生為著名的太極拳之鄉河北永年縣人氏,9歲起開始學習楊式太極拳,14歲到上海後長期跟隨一代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學拳。

他敬重師父,勤奮刻苦,加之他與楊師父的侄外甥女結親,深得楊師父的信任和真傳。太極名家陳微明先生稱他為"太極拳之正宗。"楊澄甫在廣州、南京、蕪湖等地授拳時,傅鍾文都作現場示範,並代楊澄甫出場比武,連連取得勝利。

30年代,曾在永安公司、冠生園等地義務教太極拳。為了發揚光大太極拳,提倡民間傳統武術以振奮民心,強身救國,傅鍾文在蕢延芳、馬工愚、黃警頑等先生的大力幫助下,於1944年10月1日創建上海永年太極拳社。

新中國成立後,傅鍾文積极參加各種太極拳的社會活動。1956年在北京擔任全國十二省市武術比賽裁判員,工作期間得到國務院副總理賀龍同志的親切接見和鼓勵。1958年,該社教課20期,學者2000餘人,歷年在該社學拳者在萬人以上。1958年成為上海市武術隊首批教練員之一,為培養上海市的武術運動員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並且帶領武術隊在全國武術比賽中每次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晚年時,他仍然頻繁參加太極拳的社交活動。1971年後,任市武術隊顧問。1979年任上海武術協會副主席。1984年被評為"全國太極拳十三名家"。1988年,中國國際武術節授於"武術貢獻獎",著有《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刀》。1991~1993年間協助組織並帶隊參加第一、第二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1994年以91歲的高齡應邀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並曾先後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瑞士等國訪問教學,有力地推動了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地傳播。

1994年9月25日,傅鍾文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享年91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