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清代貿易貨幣的「一股清流」
哲理
07-04
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極為稀少,所以在錢幣收藏中極受藏友所喜愛。
這一時期銅元的顯著特點,正面均鈐有漢文「大清銅幣」字樣,左右邊緣分列「戶部」和干支紀年文字, 後期去掉「戶部」, 僅留干支紀年文字, 上緣列滿文「大清銅幣」, 下緣列紀值文字; 背面為統一蟠龍, 又稱「部頒龍」或「大清龍」, 上緣前期為「光緒年造」、後期為「宣統年造」字樣,下緣為英文「TAI—CIIING—TI—KUO COPPER COIN」, 漢譯為「大清帝國銅幣」。
1910年(宣統二年)4月16日, 清政府頒布了《幣制則例》, 實行銀本位制, 即以銀元為主幣,銅元為輔幣,一種新型輔幣制度明文確立。新銅元以分為單位,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然而,這套新銅元的幣值又與制錢比價相背離,只鑄式樣,並未流通。故1911年(宣統三年)又推出一套新銅元, 仍稱「大清銅幣」, 計有二十文、 十文、五文和二文、一文五種,五文以上鑄有制錢和銀元互換值, 以補第一套新銅元之不足。然而,新政頒發不久,就爆發了辛亥革命,清王朝滅亡,也讓大清銅幣十文成為最短的全國流通性錢幣。
因為戰亂爆發,清王朝滅亡,也讓該時期鑄幣有限,存世者為之稀少罕見,足以見證其珍貴的歷史價值以及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