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專業,配不上你的野心
This is斜杠青年成長日記的第87篇Diary
Preface:
近一個月,網上關於選大學、選專業的問題火了起來。大批的高三學子,徘徊在大學的入口,迷茫而困惑。
實際上,我想學什麼專業?什麼專業 / 行業賺錢?這些問題不僅伴隨著准大學生,也出現每個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職場新人、職場老人的困惑里。
就算是已經確定要走傳媒路線的小七,也會時不時地,懷疑自己的選擇,否定自己的專業。
1
你,被勸退了嗎?
彷彿明白我們對於專業 / 行業的焦慮,各種傳播平台,包括訂閱號、頭條號、知乎,都適時地出現了「勸退帖」。
光我看到的被勸退的行業就有:
1、生化環材(生物、自動化、環境、材料)
生物、自動化、環境、材料,這四個專業已經成為勸退帖中,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那句「21 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簡直成為生物學的一大槽點,具有濃濃的諷刺意味。
勸退「生化環材」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而且,這種「正確」愈演愈烈,甚至從「生化環材」拓展到所有的傳統工科——船舶、化工、電氣……
這和我五年前選專業時的狀況完全不同。
當年,生化環材這樣的理工類專業,是我心中最聰明的那撥人的選擇。
想想看,五年就可以改變一個行業的生存狀況,何其驚人。
2、建築學
3、醫學
如果說,只有勸退貼,還不足以展現大學生對於選擇專業的焦慮,那麼,《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製作的「畢業生就業薪資排行」,一定可以勸退一波文科生。
(上圖,大學專業起薪排名中,前二十名中屬於文科的只有
1個)
(畢業生薪酬排名:
文科專業包攬倒數十名)
那些高中時學習文史哲的朋友,把橫渠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奉為圭臬的朋友,你們作何感想呢?
與此同時,我們當下最推崇的專業,也很明確了。就是以下幾個——
1、金融
2、經管類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4、新理工
(解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生物醫藥、機器人工程、人工智慧」等新理工類專業,正在成為熱門專業中的「新爆款」)
然而,這些專業無一不伴隨著這樣的標籤:難學!
高大上的金融專業
熱門的計算機專業
這篇回答就提到——
就業率與薪水雙高的技術性專業,幾乎都
很不容易學。
CS和金融之所以高薪,真相在於,大多數人都
學不會。
2
我們是不是什麼都不能學了?
在一批勸退風、勸進風中,不少人陷入了專業焦慮——
他們在滿足興趣愛好和提高市場價值的選擇中,
來回撕扯,
不斷糾結。
於是,我發現,身邊的很多「非優勢專業」朋友,開始轉金融、轉互聯網、轉人工智慧。
比如我們最近認識的一個男生,本科就是建築專業,大學畢業後,花了兩年時間考下CPA,成功轉行金融,現在在瑞華審計所就職。
還有《從零開始做運營》的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的專欄作家、知乎大V張亮,也是從音樂專業畢業轉行的。
各領域的大牛拿起了編程書,大量人才湧入互聯網,這似乎印證了一位職業分析師的預判——
如今的計算機專業,彷彿就是五到十年前的土木,十五年前的生物。口口相傳收入高,前景好。
然後就是海量的人湧入這個專業。
2015年之後,普通本科生在市場上的溢價已經逐漸消失。
那麼2018年之後,計算機行業同樣會面臨就業形勢逐年嚴峻。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所謂「優勢專業」的人,也在拚命成為「局外人」(outsider)。
比如我的高中同學,本科南京大學金融工程的Y,畢業之後考完CPA深感壓力山大,轉行線下銷售,業餘時間研究區塊鏈;
還有一個華科的學長,本在香港中信建投投行工作,去年轉行教育,第一年的收入就已經達到80w。與他相似的,是我們身邊一個學了四年金融的女生,最後去了法國的頂級餐飲學校保羅·博古斯酒店與廚藝學院(Institut Paul Bocuse)學習甜點,並且回國後自主創業,經營著自己的法式餐飲店。
3
我們進入了一個「內爆」的時代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有兩種感覺。
第一:跨界的人越來越多,行業的界限不再分明,我們進入了「內爆」的時代。
是這樣的。上世紀90年代,大學生非常稀少,大部分的中專、技校生,出來可以直接包分配。
學機床的,分配到生產車間;學挖掘機的,分配到工地;學廚師,大概率是去顛勺。
職業和職業的界限非常清晰,每個人都各司其職。這個世界外部邊界在擴張,可內部邊界卻依然清晰。
而現在,互聯網「消除了所有的界限」,新媒體的發展,讓地域區隔都不是問題。行業間的交流、溝通、跨界,成為一件低門檻的事情。
這有點像鮑德里亞所說的「內爆」,「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把任何互動,都內爆為一個平面」。
於是,這個時代從精細化的專業分工,轉向通適化的「一專多能」;
社會正從對專才的需求,轉向通才。
第二:你可能會感覺到,既然行業間的門檻變低,專業呈現出「跨」(interdisciplinary)的屬性,人們就可以把自己培養成通才,利用「多元化收入」來保障自己的安全感。
確實是如此。而且,趨勢也是如此。
我們漸漸地發現,僅僅學好本專業,無法實現財務自由,也遠遠不能配得上我們的野心。
要想實現財務自由,必須具備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內省能力、邏輯能力等多種通用性素質;同時,還要掌握幾種不同的技術性能力,比如編程、設計、寫作、演講、小語種等等。
所以,社會上誕生了「斜杠青年」,這樣一個群體。
斜杠青年本身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
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比如一個人,工作時間是程序猿,休息的時候就變成了筆耕不輟的作家,周末還能化身成變出一桌美味菜肴的營養師.……「程序猿/作家/營養師」的多重身份,就是對「斜杠青年」的完美詮釋。
運用多重身份,實現收入的多元化。通過發現自己的passion,培養通用競爭力和某些專業競爭力,最終成為財務自由的斜杠青年。
本公眾號的創辦初衷,就在於此。
4
成為月入十萬的斜杠青年,你要做這四步
① 看清本質,
不要對一個專業存在刻板印象
專業的本質是所學到的能力。因此——
對於熱門行業的「圈外人」,請不要對自己的專業有所不滿。
比如很多人認為學習新聞傳播就是為了以後去當記者或者播音員(比如三水當時選擇放棄中國傳媒大學),但是後來卻認識了很多本身新傳專業出來,但最後卻從事了金融行業的大神。
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的專業當成一個局限自己的框架,而是當成了一個跳板。
A同學畢業以後從事了財經記者的工作深耕數年,然後通過考證再跳到金融行業去做基金經理;
本身學習IT的技術大神B,在證券公司的「後台」做技術多年,同樣通過考取CFA(金融特許分析師)證成功轉行到了「前台」投行部門,薪酬待遇不可同日而語;
還有剛才提到過的建築出身的理工男C,畢業後邊工作邊考CPA,兩年拿到註冊會計師證,並成功跳到了國內第一審計所做審計,薪資將會在未來3年內翻幾番。
更關鍵的是,這些人最後都承認——
原本的專業對他們產生了正面影響!
A同學通過自己的新傳和金融的「雙重知識」,成功創立了自己的金融類自媒體;
B、C不僅憑藉自己理工專業養成的嚴謹思維方式,在金融業順風順水,還想投資開設自己的IT公司或者建築公司,並且未來有意進軍資本投資界。
對於熱門專業的「圈內人」,也不要因為進入到高薪領域,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內心選擇。
要知道,有人到了五十多歲,才發現自己想要成為一名廚師,而不是律師;
有人和數字打了一輩子交道,才發現自己與人共事的慾望始終被壓抑著;
有的走了很多彎彎繞繞,才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去創業;
有的則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現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
能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其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畢竟世上多數人都沒能這麼幸運。
我們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巨大的,就像是一個漂亮的泥娃娃,可以被我們塑造成各種形狀,而不是社會的模板給我們預定的那種。
如果你的專業給你們的設定是一個三角形(也即專業技能),那我們就要在上面畫上我們自己的花紋,甚至鑲上我們想要的花邊(也即我們的斜杠能力),最後呈現的樣子才是獨一無二的、最理想的自我。
這樣的自我,不僅會讓自己更快樂,也更能在多元化的社會裡面獲得競爭力。
② 多收集信息,
不否定自己的任何可能
這個可能,既是「潛力的可能性」,也是「賺錢的可能性」。
就像我們公眾號的觀點——每個人都能成為斜杠青年一樣,其實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可以發展的技能點。
斜杠青年的發展模式一般是這樣的:
愛好——時間——技能——變現。
比如三水的一個研究生同學,從初中就喜歡攝影並且開始研究PS,高中的時候開始盈利,上大學才開始真正產生固定收益,目前的穩定收入是一年30萬+,這完全是他正式工作以外的收入。
還有小七的一個理工專業的同學,從小就喜歡寫文章,上大學的時候開始寫網文,每個月能拿到上千的收入,現在正在準備出書,由於她比較佛系,所以選擇了想寫就寫的非創業道路。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達到了「什麼時候不想工作了,也能靠寫作養老的境界。」
還有很多油管上的網紅,靠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旅遊、美妝等)實現了遠遠超過財務自由的理想生活。
以上的例子我們看出,通過了解自己、發現自己有某方面的愛好和特長以後,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發展和深耕。
這個時候不要求速度,但卻一定要經過時間的積累。
怎麼發現自己值得發展的的愛好和特長?
①自己是否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樂此不疲,甚至忘記時間?
②自己在做完這件事情之後有非同一般的成就感?
③通過理性的投入我可不可能成為這方面的大師?
④這件事情有沒有變現的渠道?
當找到我們的特長和愛好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制定計劃,穩步走在成為「斜杠大亨」的路上了。
③ 總有一些通用技能是我們都必備的
(通用競爭力)
實際上,無論是創業還是做企業高管(事業單位這裡不談),也不論是在哪一個細分領域,想往更上層次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管理者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共通的。
比如一名廚師,如果不甘平凡想要進階成為一名廚師長甚至自己開店,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管理技能;
一名程序員,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專家或者進入管理層,則更需要具備管理能力。
而最成功的企管理者通常都興趣廣泛,掌握著多種技能,是否具備對特定學科的深度了解,反而沒有那麼重要。
財富中文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最受認可的8種能力,並根據這些能力對企業家的影響,進行了排序,影響最大的能力排在最前。
第一,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強的人,善於交流想法、閱讀、寫作和講故事。擁有這項能力的企業家,能夠更好地領導團隊,向顧客和投資者兜售理念,撰寫商業計劃。
第二,人際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出眾的企業家能夠體會到其他人的情感、動機和性格,進而獲得他們的支持。他們也擅長談判,喜歡與他人合作。
第三,內省能力。內省指的是了解自身的長處、短處和動機,並利用這些自我認知制定規劃和戰略的能力。優秀的企業家會尋找顧問和合作夥伴,補全自己的不足。
第四,邏輯能力(算術能力)。這是計算、評估和邏輯思考的能力,企業家需要這種能力來平衡他們對特定解決方案的愛好,制定出專門的計劃,調配好公司的財政資源。
第五,自然觀察能力,就是對周圍環境和文化的洞察力。優秀的企業家能利用這種能力發現新市場,預測新潮流,設計出有效的市場營銷活動,並找到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
第六,構想能力。它代表著一個人想像三維空間,並把想法視覺化的能力。它的核心能力包括心理想像、空間推理和活躍的想像力。
第七,肢體動覺能力。這項能力包括感知時機的能力,以及通過思維和身體的結合來完善技能的能力。善於發明創造和打造創新產品的企業家,往往擁有特彆強大的肢體動覺能力。這項能力還會帶來出色的領導力和不凡的公共演說能力。
第八,音樂能力。音樂能力是識別音高、節奏、音色和語調的能力。它可以幫助企業家成為更好的傾聽者,能更加有條不紊地安排活動、開發營銷項目。音樂智能高的人通常也具有很強的邏輯能力。
④ 掌握核心競爭力
擁有通用的技能也許可以助你達到80%的高度,但是成就100%的高度還需要你強有力的競爭力,俗稱「核心競爭力」。
你的核心競爭力,既可以是一種技能,比如掌握人工智慧技術的科學家;
也可以是一種品質或精神。比如羅輯思維的羅振宇,他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死磕精神。只要他有著一種認真努力的姿態,相信不論他是繼續留在央視還是再次創業,都能取得非同常人的成就。
Eg1:如果你的核心競爭力是與人溝通,那麼恭喜你,你將會在很多行業都有發展潛力(播音主持、銷售、教育培訓等等);
Eg2:如果你的核心競爭力是觀察能力,那麼你可以從事偵查、珠寶鑒別、考古等等行業。
通用競爭力需要以核心競爭力為依託和基礎,而核心競爭力卻需要以通用競爭力為表現形式;
沒有通用技能的核心競爭力會是孤芳自賞,而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通用技能將會是空中樓閣。
二者不論缺少了誰,都無法助你達到金字塔的頂峰。
…………
最後總結一下,當今社會,我們現在每個人,都不會用單一專業的就業方式,來獲得收益。
真正厲害的人,是精做某一個領域,再把他的事業,往其他領域擴大。
所以我們——
①不要對一個專業存在刻板印象;
②多去收集信息,不去否定自己的任何可能;
③培養通用競爭力和某種核心競爭力
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同時突破專業本身的桎梏。
願我們都能修鍊成
斜杠青年
Best WIshes
※增城——「荔枝之鄉」
※申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需要的基本資料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