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這裡告訴你答案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這裡告訴你答案

原標題: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這裡告訴你答案


古代農耕社會,人們發家致富的途徑實在單一得很,既非商品經濟社會,商人自是不多的,故他們要麼務農,要麼當官。而務農在「苛政猛於虎」的殘酷政策之下,溫飽都難,致富根本就不可能,因此,要致富,須當官,成了當時的主流。然而,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動不動就辭官,他們辭官之後,難道再次由官員變成農民,不是以最快的速度返貧么,那他們靠什麼生活呢?


其實,這個結論,是因為我們被「辭官」二字誤導了而已,因為辭官並不簡單的由官員變農民,其中有很多其他因素,使辭職的官員不會瞬間一貧如洗,並不會瞬間從寶貴之家失落至赤貧之地的。


一、家財殷實。大家知道,古代讀書人大多是有殷實的家境的,一般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人,鑒於養家糊口的艱辛,大多是沒有餘力或余財送孩子讀書,傾家蕩產支持孩子走科舉道路的。有此貧苦家庭,哪怕真的傾家蕩產,也籌集不了讓孩子十年寒窗、進京趕考的資費的,古代金榜題名的人,極少是真正的窮人家出身的。比如,那些曾經以苦讀感動過我們的人,翻翻他們的家庭介紹,就會知道並非沒有來頭。比如,以「劃粥斷齏」苦讀出名的范仲淹,他雖然讀書時,每天的飲食僅僅只有一碗稀粥,但他的親生父親是節度掌書記,繼父是縣令,而那位「以荻畫地」苦讀的歐陽修,其父也是軍事推官。他們都是官宦子弟,而古代的官宦,家裡都是有餘財、有田產的,一旦辭官,回來不至於返貧。



二、辭官卻保留待遇。古代所謂辭官,其實還有一種是辭去現職,保留待遇。比如,某高官因故向皇帝辭官,皇帝應允了,往往只是去掉現任要職,皇帝同時還會給他掛一個不那麼重要的宮觀職務,有待遇,但不用管事,時謂「奉祠」。比如南宋朱熹,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知南康軍、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卻因不滿朝廷投降乞和政策,老在皇帝宋孝宗面前提出辭官,有一次宋孝宗不高興了,便對朱熹說「今當處卿清要,不復以州縣為煩也。」處清要,就是讓他「奉祠」之意,雖然不在高位,但待遇還是相當優厚的,不至於讓朱熹生計沒了著落。

三、本身就是大地主。古代很多辭官的人,大都是在朝做官很多年,因皇帝的政策與自己的想法有較大差距,生氣而辭官。這些人通過多年的官宦經歷,積累了大量的田產和資財,即便全身而退,也是一個資財豐厚的大地主,小小生計更不成問題。比如司馬光,他在熙寧年間,因為不滿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變法,在仕途高峰和盛年之時,就辭官到洛陽,半退半隱。他退隱期間,除了寫他的《資治通鑒》之外,經常與富弼、韓琦這些退休宰相在一起聚飲,一個窮漢是沒有機會與老宰相們在一起交往喝酒的。而且,司馬光還與這些人一起,給當時的學者邵雍建了一座面積碩大的莊園,莊園內小橋流水,田連阡陌,單住房就有三十多間。本身沒有豐厚資財的人,是不可能為別人建別墅的。



所以,這些人辭官十次、二十次、上百次,在衣食上來說,依然滋潤,並無人們所想像的生計之憂,真正憂生計的,還是那些出身貧寒之家的貧困農民,生下貧困,永遠貧困,開始即決定結局,如是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小懶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人支持李淵?這裡告訴你原因
中越戰爭回顧:中國軍隊是這樣打敗狡猾的越南特工隊

TAG:覃小懶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