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家文化對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

道家文化對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

道家文化對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

目前無論是從中國範圍或是從世界範圍來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雖然給人類帶來巨大的進步,但我們利用先進的技術與工具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人與人的和諧及人自身的和諧都遭到了破環。構建和諧社會是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偉大工程。和諧社會具有多方面的表現和深刻的內涵,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最主要的特徵。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提供了使社會得以發展的物質基礎。人與人的和諧,社會成員身心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點,只有人與人之間及人的身心和諧了,才有社會其他方面的和諧,才有和諧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道家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有豐富的和諧思想,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是兩個很重要的內容。

我們應充分挖掘道家思想的精髓,對它做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詮釋,並使其落實於操作層面,這可以說對當今和將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而要與自然和睦相處。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創造萬物的「道」是否凌駕於萬物之上呢?老子對道的特徵很重要的描述是「道法自然」,也即道性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道的自性顯示創生萬物時的無目的性、無意識性,對萬物不加干涉而任其自然。

「道」對其生化之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已有,興旺萬物而不恃為己能,長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這是自然無為的典範,也是萬物「和」的體現。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同出於一,這就破除了人類中心主義。為了消解人類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識,莊子又說:「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雖然很多人據此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但我卻認為這是莊子對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深刻體認。在整個自然面前,人是十分渺小的,因此不應妄自尊大,更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但是到了近代,由於受到西方自然科學主義的影響,我們更多的強調了開發、利用、征服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正確利用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日益提上日程。其次,道家強調人心靈的超脫與平和。其實現代社會的很多不和諧,大多屬於人內心的不和諧和人際關係的不和諧。人的心靈被大多數的慾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滿意,就會造成心理上的挫敗感、焦躁感。人們把自己的價值全部維繫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權力的高低、財富的多寡成為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試想,如果一個人連生命都沒有了,其他的一切對他還有什麼意義?在對待物我的關係以及對生命的體悟方面,我們應多吸取一點老莊的思想。

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後亡。知足不辱,知至不殆,可以長久。」聲名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貴重?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樣為害?過分的愛名就會付出重大的消耗,過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在老子看來,與外物比起來,生命才是根本,人們應該珍視自然賦予的寶貴生命,不應沉迷於萬物而傷害性命。同樣莊子有「物物而不物於物」的思想,即在人與物的關係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於物又超脫於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此外,老子還提倡「三寶」:「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三寶」首先是慈即慈愛,對人要慈愛和藹,以和諧的心態對待人;其次重節儉,不要貪圖享受,不鋪張浪費;三為「不敢為天下先」,即不爭強好勝,保持平和的心態。這裡包括使自己的心態平和,也有如何處理與他人關係的原則。如果現代社會中的人們能學習吸取這種思想,就會減少各種摩擦,也能使自己生活更輕鬆快樂一些,這樣的話,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道家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道家道教的和諧思想,不僅對既往的文明進程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而且對於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煉道家道教和諧的寶貴資源,對這些思想資源進行審視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道家道教和諧思想的內涵道家創建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探討世界「始源」問題的哲學理論體系。它涵蓋自然、社會和人生諸領域,融生態哲學、政治哲學、生活哲學等門類學科為一體,深刻揭示並闡明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個體身與心相統一的終極理論,體現了人類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就清楚地說明,人和萬物是平等的、人並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遵循客觀規律,人應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規律。「道」又通過「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間這些包羅萬象的事物的屬性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在道家看來,人和萬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有著共同的本源和法則。不僅如此,道教認為,人類與萬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係,人類不能離開天地萬物而存在。人與自然的融會貫通,作為主體的人應效法天地之道,既熱愛自然,又向自然虛心學習;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體驗融自然之樂。

(二)「德及微命」——人與人和諧的生命關懷精神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個最大特點便是表現在對生命的關懷上,強調要以仁愛之心來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處於相互平等的地位。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載育萬物生長的善性。慈悲仁愛、長養萬物是道教一以貫之的宗教情懷。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大系統,堅信生命無處不在。萬物都有按照「道」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人類不應該隨意把人自己的好惡強加於萬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萬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萬物,阻礙它們實現自己的價值。從生態學講,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輔助萬物成長,以盡自己參贊化育的責任。

(三)「致虛守靜」——身與心和諧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張把個體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於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掙脫「物役」的束縛。老子主張「返樸歸真」,認為人的生命存在要與自然溝通,節制和超越物質慾望,不讓塵世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恬淡、自由、純潔的心境,自始至終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修道方式。在莊子看來,人生的第一要義就是自由,而現實社會中的仁義道德、世俗價值、功名利祿、政教禮法等都是束縛人、奴役人的藩籬。莊子為達到「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自由境界,明確提出「坐忘」、「守道」、「心齋」等修道方法,通過摒棄內在的心理干擾以及外在功名利祿等利害關係的束縛,以開闊、通達的心態面對現實人生,將阻礙和不利於個體達於靜極狀態的因素驅散、排除,使心靈澄明出一個純凈的天地,使人真正成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異己力量的奴婢,從而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超越境界。

二、道家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啟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和諧包含著四個方面的和諧:人的個性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道家思想無疑也會給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許多借鑒。

第一,毫無疑問,促進社會和諧的中心環節是人,社會和諧首先是作為社會發展主體的人的和諧。造就和諧的人的個性,就要尊重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極大地激發個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使人創造出更多更有價值的社會物質文化財富;就要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第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構建和諧社會題中應有之義。現今社會,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與此同時張揚個性也成為一種趨勢,有著不同價值取向的人要進行友好的人際交往,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社會共同價值觀,既要尊重個體之問的個性差異,又要肯定和注重人們之間的共同性;其次,要樹立一種求同存異、共處競爭的觀念,以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

第三,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實現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的個性的和諧,還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就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倫理精神;其次,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載能力,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使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道教的生態倫理觀和我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理念不謀而合。儘管「我命在我不在天」命題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在充分了解和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效法自然」。道教從人的生存立場出發,充分意識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強調維持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這對我們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道德經》「修之於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喚醒人們從自身做起,以修身證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道家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儉」即儉樸節約。有道是以「儉」為寶,心「儉」不奢,以「儉」養德,心不貪求,「知足常富而不辱,知止常安而不殆。」老子的「上善若水」,將人最好的善德比作水的品德和情懷,希望人們能像水那樣,滋養萬物而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不爭大;像水那樣隨處而安、清靜自守;像水那樣能施予萬物,仁愛有加;像水那樣能通融萬物,從而健全人的自身,維護和諧,促進和諧。道教繼承了道家崇水、崇柔、崇儉、就下的優良品質。道教經典《無能子》對此就有很明確的論述,它指出,「夫水之性,壑之則澄,決之則流,升之雲則雨,沉之土則潤,為江海而不務其大,在坎穴而不恥其小,分百川而不疲,利萬物而不辭,至柔者也。」道家道教思想引導人們追尋和遵循的不是直線型的自我實現的人生路徑,而是一條以自我控制為機制的間接、迂迴的途徑,這對我們積極調適因現實利益紛爭所帶來的心理失衡和身心不和諧,最終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吸收道家道教「和」文化的智慧,遵循顧全大局、疏導為主、互相協商、公平競爭、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成果與改革代價共同承受的原則,努力尋求兼顧各方面利益關係的最佳結合點,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的基本要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該不該閱讀無法證偽的資訊類文章
有了它再也不用擔心iOS系統不知不覺更新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