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德國曾安置上千萬難民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持續不斷的難民潮已經引發德國執政聯盟的嚴重內部危機。其實德國並非首次面臨嚴重難民問題,在二戰結束後,德國一度出現過難民潮,最終依靠「德國經濟奇蹟」成功解決了那場危機。
二戰末期,隨著德軍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納粹宣傳機器極力誇大蘇軍對德意志人的報復,很多原本生活在中東歐地區的德意志人紛紛離開家園,蜂擁逃向德國本土。到1945年5月納粹德國徹底垮台時,一場史無前例的難民危機更是緊接著席捲歐洲。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國出於對納粹的仇恨,以及實現總體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標,紛紛驅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據統計,在1945年-1950年,總計有超過1200萬德意志人遭到驅逐,其中絕大部分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的西方佔領區,也就是後來的西德。
上千萬的德意志難民失去世代居住的家園,辛勤勞動所得財產遭所在國沒收,他們只能推著小車,翻山越嶺來到德國本土。難民們艱難穿越數千公里抵達德國後發現,德國本土也不是什麼溫暖安全的避風港,這是一個被戰爭摧毀的國度,遍地都是殘垣斷壁,社會經濟處於一片混亂之中。難民們首先遇到的是住房短缺問題,戰爭期間盟軍的大轟炸摧毀了幾百萬棟房屋,直至1949年西德領導人阿登納還在會議上抱怨「戰爭破壞加上難民大量湧入造成的房荒問題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
戰後初期,為解決住房問題,德國境內遍布難民營,甚至連戰時的戰俘營也被用來安置難民。除了住房,難民的吃飯也成了一個大問題。經過長途跋涉,很多難民到達德國時幾乎身無分文。1948年初饑荒最嚴重,難民得到的食品配給遠遠低於吃飽肚子的標準。當時的媒體稱,不少難民因吃不飽穿不暖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他們跟在外國軍人身後撿扔掉的煙頭,為食物而主動獻身給外國人的女孩也不少。
更糟糕的是,德國本地人同難民在住房、食品和就業等方面衝突不斷,難民危機日趨惡化。僅在1945年就有超過4.5萬名難民通過書面形式,向西方佔領當局反映他們與當地人的緊張關係與衝突。到1950年初,西德失業人口達到200萬人,其中難民失業人數是本地人的3倍,難民對此更是怨聲載道。
1949年5月,西德選出首任總理阿登納。他上台後非常重視難民問題,專門組建了聯邦難民事務部。9月,阿登納在同西方三國高級專員會談時提出,難民問題不僅是德國的問題,也是世界性問題,希望其他國家能伸出援手。難民在西德各州的分布很不均衡,原英佔區難民數量最多,原美佔區次之,原法佔區難民數量最少,為減輕一些州過重的負擔,西德政府首先將難民比較平均地安置到各個州。
西德政府很快意識到,解決難民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發展經濟,政府提出了「增長、增長還是增長」的振興經濟口號。靠著美國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以及西德自身的工業基礎與阿登納政府的正確決策,從1952年起西德經濟步入快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史稱「德國經濟奇蹟」。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上千萬德意志難民正好填補這個空缺。從1952年起,隨著經濟復興,難民們很快找到工作,西德國內實現近乎充分就業。在年均GDP增長率達到將近8%的背景下,西德政府對住房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單單1956年-1961年就投入600多億馬克,到上世紀50年代末,難民住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952年8月4日,西德頒布一項旨在緩解難民財政狀況的法案,給予難民部分補償和寬鬆信貸。經濟快速發展使西德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與1950年相比,1960年西德工資購買力增長73%。英國記者特倫斯·普里蒂在60年代初寫道:「今天德國上班族過著舒適的生活,他們一般都有錢買電視機、周末遠足和觀看足球比賽。」
另一方面,西德政府努力使難民融入德國社會。值得注意的是,當年難民大都是德意志人,在文化和傳統方面更容易融合。在「同化政策」下,與原住民同文同種的上千萬難民,作為德意志同胞較自然地融入到新環境中,1960年已基本被納入西德的經濟生活。就這樣,到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長期困擾德國的難民問題終於因「德國經濟奇蹟」而得到解決。
※瓦干達道具變真文物!美博物館收購《黑豹》戰服
※日本大阪6.1級地震已致1兒童死亡17萬戶停電 安倍回應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