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樣閱讀一幅畫?

怎樣閱讀一幅畫?

藝術類書籍,要麼喜歡兜售高深理論,分期流派,條條框框;要麼太過直白淺顯,讀之無味,底蘊全無。一本好書對於徘徊於藝術門外的人,是邀請函,熱情而芬芳,因此也分外難得。

我們用成熟替代了天真,用老練替代了稚拙,用「僵化的理性」替代了「生動的非理性」,並且最終用文字替代了圖畫

怎樣閱讀一幅畫?很奇怪的說法,畫要怎麼讀?

平時和繪畫搭配在一起的辭彙經常是,欣賞,觀賞,鑒賞等,好像怎麼也和閱讀搭不上邊兒。確實,面對一幅充分完成且很成熟的繪畫作品,繪畫評論家們總能從畫作的創造者本身,繪製地點,畫家所處的時代、有什麼樣的情感經歷,繪畫的風格流派,構圖,色彩運用,繪畫技巧,甚至還會包括作品的政治意義,社會意義等方面來鑒賞或評價一幅畫,這些畫評往往能對著一幅畫說上十頁A4紙也不嫌多,而畫中,只有或人物,或風景,或靜物,或動物的一些形象而已。

比如梵高的畫作《農夫的鞋》

海德格爾解讀: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聚積在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裡的,是那永遠在料峭寒風中、在一望無際的單調田壠堅韌和滯緩的步履。鞋幫上沾著濕潤而肥沃的土。……在這鞋具里,迴響著大地的無聲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穀物的寧靜饋贈,表徵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眠。

也有人說,這雙鞋是梵高自己的鞋,這雙含辛茹苦的鞋,不知已經陪伴了梵高多少個年頭。油畫中的這雙鞋,應該是畫家最忠誠的朋友,伴著梵高一起探索精神的歸屬領土。即使畫家梵高疲憊地行走,艱難的行走,但他與油畫中這雙破舊不堪的鞋仍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精神歸屬。

對於這幅畫的評論還有很多,可以去查一查,你會驚嘆於評論家們豐富的評論角度.

人們總是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欣賞繪畫作品,哲學家有哲學的看法,作家有作家的看法,普通觀眾也能從中看出自己的道理。一幅作品的意義除了畫家本人賦予的,還有評論家們賦予的意義,才讓一幅作品變得有血有肉。

至於我對這幅畫有什麼看法,我只想說,大師們都已經做出那麼多深刻且富有詩意的評論了,我就不說別的了,只是我怎麼看這兩隻鞋都像是順邊兒的?你們看呢?此時此刻我多麼希望梵高本人能在畫的後面解釋一下,這兩隻鞋到底是一雙鞋,還是兩雙鞋的同一邊?是農夫的鞋還是農婦的鞋?是梵高自己的鞋嗎?

繪畫評論都是評論家或者是觀者在觀畫之後的見解,現在我們讀到的信息未必是創作者的本意啊,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創作者真正意圖,但是有一些繪畫草圖上的題注,剛好記錄了創作者作畫的背景、目的、或者僅僅是作畫時所處的環境,有了這些可以被閱讀的信息,觀眾和評論者們就更能理解一幅畫是在何時何情何景下創作出來的,真的是一些很棒的線索,所以我今天想說的「閱讀繪畫」就是閱讀這些繪畫草圖上的題注信息,真的是一件集看圖與看書為一體的樂事。

從卡納萊托Canaletto,西涅克Signac,魯本斯Rubens等大師的繪畫作品都能證實不管是在歷史上什麼時間,什麼學派,什麼民族,藝術家們都有在自己畫作上寫字的習慣。那些題注可能是他們自己做的筆記,或者記錄了日期和具體時間,再或者是一些無關的冥想,只是胡亂寫在手邊一張可以寫字的紙上而已。

另一類在繪畫作品上留痕迹的人是收藏家們,他們也會在畫作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寫提供這幅作品的藝術家的名字。擁有大量繪畫作品的收藏家通常也會在他們收藏的畫作上印上自己的標記,用來向所有人展示對繪畫作品的所有權。

我知道畫作上簽名的作品有非常多——因為這簽名是最常見的題注,儘管它們出現的頻率高到顯得有點平庸,但如果在一幅作品上發現了作者的簽名總是一件讓人很興奮的事情。其實有的時候,後來的主人把藝術家的名字加到他們擁有的畫作上,有時候是一些偽造者偽造的簽名,用來欺騙買家,讓買家認為他們的作品是由一位大師繪製的。展覽中的一幅畫描繪的是女性的裸體,這是羅丹作品的仿製品。這個被學者們稱為「hand B」的偽造者試圖偽造羅丹的風格和他的簽名。在仔細觀察這副繪畫作品的線條時就會發現,他在鉛筆痕迹和假簽名上施加的壓力都太過均勻,這顯然不是羅丹的繪畫技術的特徵。還有在繪製人體解剖結構時用的不必要的線條,也有助於識別出贗品。

Forgery(贗品) in the manner of Auguste Rodin(羅丹)(1840-1917), Female nude, around 1917-1920

還有一件必要寫的作品是拉斐爾工作室的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張紙被分成了兩半,上面是文字,下面是一些令人困惑的場景,在一個帳篷里,一個赤裸上身的男人從另一個男人的酒杯里喝酒。通過將圖像與繪畫,版畫和素描作品相比較,我確認這一場景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一生「,展示了亞歷山大唐斯的醫術。這幅作品有趣的一點是上半部分的文字,這是在圖像繪製之前寫的。它列出了一周的食物,主要是麵包和肉。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食物日記「,這麼說大家可能會更熟悉一些,現在我們的很多文藝青年,在記錄食物方面和500年前的人們有著相似的經歷。這張紙還能讓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工作坊的氣氛,在那裡繪畫作品並不認為是珍貴的藝術作品,所以每幅圖畫用紙的邊邊角角都是被裡用過的。可能紙在當時更珍貴吧。

Studio of Raphael (1483-1520), Alexanderthe Great drinking his medicine, around 1520s

還有很多藝術家的筆記內容是為自己的助理或者是對其他藝術家的指導或解釋,比如,一個印刷師傅打算將圖紙轉換成印刷物,或者是建築師把圖紙用作建造房屋的設計圖。

有時候,藝術家們在戶外寫生的時候會進行速寫場景,在回到工作室後,在相對平靜的環境下,寫一些筆記,用來記錄該如何填補細節。

最有趣的筆記方法之一是由James Ward在威爾士畫的一幅風景畫中展示出來的。在三個月的時間裡,Ward畫了500幅風景畫,因此他將用一個名為「速記「的快速寫作系統來促使自己產生更多的畫。在這個很奇怪的草圖中,每個符號代表一個單詞,因此比傳統的把詞寫完整來的更快。Ward的速記筆記主要是關於在風景的每個區域應該添加什麼樣的顏色。我猜想,當時並沒有照相機,所以畫家們只能用這種方式記錄下寫生時看到的色彩,我覺得這樣非常棒,因為就算是現在,相機也並不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繪畫靈感,反而文字記錄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會使藝術家更快的想起當時看到的風景。

James Ward (1769-1859), View of Cader Idris,Wales, 1802 or 1807

總結一下,繪畫作品中常出現的7種文字痕迹,我們可以在閱讀繪畫的過程中特別的注意一下這些方面,提升「讀畫」的能力。

1,簽名

2,作品來源

3,所有權

4,時間、地點和主題

5,光線角度和色彩選擇(在風景寫生中快速記錄)

6,與其他作品的關聯(這幅圖畫是為了雕塑或者是建築甚至是設計而作)

7,毫無關聯的隨想(目的性不強但是可以看出當時作者的創作環境和心情,最有趣的就是這一點)

一些作品

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講起,

經過漫長的中世紀、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

直到燦爛的巴洛克時期結束,

跨越千年歷史,

細數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卡拉瓦喬等

眾多藝術大師的創作生涯,

及其曠世傑作背後的精彩故事。

在翁昕筆下,

藝術品不再是孤零零擺在美術館中的藏品,

充滿了迷人的故事和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在欣賞藝術時一般有五點

一 欣賞僅僅是開始

我們與繪畫的關係通常都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係。我們為了欣賞才會去看繪畫,繪畫也正是由於我們的欣賞才得以存在。我們可以說,欣賞是人們對待繪畫的一種「先入為主」式的觀看,因為我們在欣賞繪畫前已經假定,所有的繪畫都應該是美的,或者是漂亮的。所以繪畫欣賞通常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賞心、悅目、享受。按說帶著欣賞的目的去看待繪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有目的地欣賞就像是戴上了有色眼鏡,會將觀賞者的眼界限制在一個有限的範圍之中,從而約束了觀賞者從藝術中獲得無限享受的可能。 通常我們判斷繪畫作品好壞的標準,就來自於我們對於繪畫的這種「賞心悅目」的期待,有多少作品在這種「判斷」中被淘汰,又有多少作品在「期待」中保留下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欣賞繪畫既包括欣賞繪畫的內容,比如:人物、景物、故事、情景等。也包括欣賞繪畫的形式,比如:國畫、油畫、寫實、寫意等。我們既會陶醉在畫面中那些熟知的事件、情感里,也會沉浸在我們喜愛的手法、風格之中。但是這種陶醉和沉浸,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對於未知的事物並不發生作用,換句話說,在許許多多未知的事物面前,我們的欣賞標準往往是無效的,甚至會成為障礙。我們是否想過,由已有知識所構成的藝術欣賞標準的局限與單一呢

二 觀看是另一種認知

觀看不僅僅意味著看,還意味著看見、意味著看到,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所思、所想。這是一種沒有固定目的和期待的觀察方式,這種觀察方式的特點就是更加主動的面對事物,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觀看者通過這樣的觀察,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判斷和獨立的思考,我們會對繪畫作品進行追問,追問它們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審美判斷活動,我們從審美判斷活動中所獲得的快樂,會超過哪些「簡單欣賞」所帶來的快樂。觀看繪畫既包括去看那些看得到的事物,比如:繪畫的構圖、色彩、形態、線條、表現性等等。也包括去看那些看不到的事物,比如:繪畫的意境、品味、韻律、節奏、趣味性等等。觀賞繪畫作品中的色彩運用、形態變化固然重要,但對畫面中意境刻畫、品味表現的觀賞體會就更加重要,因為我們通過畫面可以看到,存在於表象下之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和規律。這些關於繪畫藝術的核心因素,往往不是用來看,而是用來品的…

三 閱讀將成為習慣

閱讀不僅意味著讀書,也意味著讀畫,平時我們只知道書可以讀、也喜歡讀書,但我們不知道畫也可以讀、而且也終究會喜歡讀畫。讀書與讀畫一樣,都是愛好、都是習慣。一個是閱讀文字,另一個是閱讀形象。只是我們大多數人更適應閱讀文字,而不善於閱讀形象。文字閱讀需要經驗的積累,形象閱讀則需要天性的敏銳。讀書與讀畫的相同點在於思考、答疑、解惑,不同點在於思辨、追問、添惑。讀書和讀畫都很快樂,但快樂的方式不同,前者是「獲得式的快樂」,後者是「投入式的快樂」。閱讀繪畫不僅包括分析性的連續閱讀,也包括直觀性的瞬間閱讀。閱讀繪畫不僅包括分析性的連續閱讀,也包括直觀性的瞬間閱讀。閱讀繪畫既包括閱讀哪些我們似曾相識的畫面,比如:熟悉的畫家、熟悉的畫種、熟悉的事物和風格,也包括閱讀哪些我們未曾相識的畫面,比如:未知的畫家、未知畫種、未知的事物和風格。閱讀繪畫除了悅目、還要賞心,在那些已知事物的後面、在那些未知事物的裡面,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量以及期望。而繪畫恰巧是我們「認識已知」、「了解未知」的橋樑,我們為此而創作繪畫,也為此才閱讀繪畫

四 感受的不可或缺

感受繪畫是為了從繪畫中獲得感受,感受繪畫在先,繪畫感受在後。前者是所求,後者是所獲。不能夠感受繪畫的人,就不會獲得繪畫中的感受,也就失去了感受繪畫與繪畫感受中的樂趣。我們的感受能力是先天具有的,這種能力不依賴知識、不依賴經驗、也不會依靠專業技能。我們與繪畫的交流,就如同我們與自然的交流,與自我的交流。實際上人類也只有在感受的基礎上才能讀懂繪畫,並與繪畫達成共鳴。感受繪畫,既包括感受繪畫理性的一面,比如:規律、經驗、技術、風格等等。也包括感受繪畫非理性的一面,比如:本能、靈性、直覺、童真等等。而非理性的感受要比理性的感受更加重要,因為在生活中,非理性認識常常會被理性認知替代,也常常會被我們忽視,我們更習慣用理性的思維分析事物,也用理性去分析繪畫,卻很少用非理性的思維去感受事物,感受繪畫。所以我們與繪畫之間,只有經驗的傳遞,很少有感受的交流。久而久之,我們的感受能力就會退化,當我們直覺與本能都退化殆盡時,我們的理性思維也會隨之退化,我們的生命和生活將會變得暗淡無光,這就是繪畫存在的價值,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重新去「感受繪畫」,而不是「分析繪畫」的意義所在……

五 母語記憶的喚醒

繪畫也可以稱作圖畫,她也是我們人類的基本語言之一,是繼書面語言、口頭語言之後的第三種語言,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另一個母語。因為人們可以通過繪畫做任意的交流與溝通,廣義的說,繪畫的溝通範圍與交流程度超越國家、宗教、民族的局限,超越了聽、說、讀、寫的局限。是我們每個人原本就具有的基本能力,我們天生就會圖畫、就會看畫,無需教導,無需翻譯。這一種是通過「看與畫」的過程所構成的特殊語言,是用視覺的方式來傳遞信息、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的有效手段,是其它語言表達方式無法取代的。然而由於教育、認知、偏見等諸多的原因,我們與生俱來的這種語言能力,隨著人們的成長過程,逐步的減弱、逐步的消失了。隨之而來的,還不僅僅是由「概念的語言」和「枯燥的文字」所構成的片面生活,更是由「失去幻想」和「缺少感受」所組成的乏味生活。我們用成熟替代了天真,用老練替代了稚拙,用「僵化的理性」替代了「生動的非理性」,並且最終用文字替代了圖畫。我們至此只會「寫」、只會「說」,不再會「看」、不再會「畫」。而「畫」與「看」是不能夠用「寫」和「說」取代的。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是難以忘懷的,而圖畫恐怕就是這其中的最重要因素,我們從蠟筆和橡皮的塗抹中開始了自己的一生,我們又將如何保持和結束這一生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期刊 的精彩文章:

TAG:美術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