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當代中國大學的精神氣象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大學,一所偉大的大學並不在於其樓宇與規模的宏大,而在於其所昭示出來的精神格局的偉大。「大學不能遺世獨立,但卻應該有它的獨立與自主;大學不能自外於人群,但卻不能隨外界政治風向或社會風尚而盲轉、亂轉。大學應該是『時代之表徵』,它應該反映一個時代之精神,但大學也應該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有所執著,以燭照社會之方向。」(金耀基:《大學之理念》)一所大學的格局來自大學師生所敞開的精神氣象,其間校長自身的精神格局乃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在。近年來,英美語言文學研究出身的蔣洪新教授作為湖南師範大學校長,從學校實際出發,兢兢業業地探索一所大學應有的精神氣象。
他的新著《大學的意義》(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緊密圍繞大學理想,聚焦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付諸實踐:其一,大學為學生。大學要始終將學生的成人成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滿希望、人生出彩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於個體自身,個體通過對美好事物的體驗,集聚起自我成長的內在力量,實現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構成個體成長的方向與動力。蔣洪新強調,要真正把學生看作大學的主角,通過關愛學生、聚集良師、完善課程,使學生體驗學習成長的快樂,感悟讀書帶來的充實與愉悅,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其二,大學出大師。好的教師是一個學校發展的機緣,也是學生生命歷程中的幸運。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乃是從游的技藝,大魚帶著小魚游。」某種意義說,大學之大就是大師為學生所開啟的知識空間與人格理想。因而,大學老師應以教書育人為天職,以勤勉嚴謹、獨立思考、自由探究的精神與品格,引領學生追尋真理。
大學有精神。大學的精神首先是其作為「大學」的精神。大學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與象徵,一所大學首先是「大學」,才可能是好的大學,作為大學校長首先要接續人類大學的精神理想,而不是自閉於個人想像。作者以約翰·亨利·紐曼的大學理想開篇。這位活躍於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教育家認為「大學是一個和諧的共同體」。紐曼認為,大學的目的不止在於發展人的理智,更在於「培育良好的社會公民」,並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此,教師應當率先垂範,在大學共同體中與學生和諧相處,通過啟迪學生閱讀經典,喚起、激勵青年人探究真理、自由和美德,永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機活力。
其次是「中國」大學的精神。辦在中國大地上的大學當然應該有中國大學的風範。中國大學不僅要面對中國問題,更要弘揚中國文化,彰顯中國精神,接續民族命脈。立德樹人是中國大學的初心和使命,大學的一切工作要聚焦到育人的本質上來。作者認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努力培育具備人的整體素質、共同價值觀和審辯式思維的全人英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結合中西方對於大學精神的闡釋,作者引用《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論述和雅思貝爾斯「大學旨在培養整全的人」的觀點,提出中國大學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學科實際,在注重學科前沿知識講授的同時,引導青年學生積極理解時代與社會,理解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促使學生把個人命運融入社會發展與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蔣洪新認為:「大學是學府,校長應該愛學問,做學問,並且是有學問的人,這樣他才更加理解、尊重和熱愛做學問的人,從而將大學帶向更高的水平和境界。」
第三是「當代」中國大學的精神。「日新之謂盛德。」大學的宗旨是以對知識與真理的無上追求,其必須與時代相呼應,涵育廣博充實的生命,推進民族社會的發展。這種當代性體現在大學民主制度的建設。書中,作者圍繞國家「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等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具體目標,介紹了湖南師範大學緊密結合新時代新要求,遵從《大學章程》,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快機制體制創新,密切與政府和社會協同互動等諸多有益經驗。大學的當代性最終體現為如何緊密圍繞「四個服務」戰略目標,把自身發展同國家、地區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緊相聯,深度回應現實社會對大學的要求。蔣洪新密切關注大學服務社會,注重大學改革,推進前沿研究,關注智庫建設,以增進大學的活力。他認為師範大學在向綜合型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發揮學科齊全、人才密集的優勢,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和教學科研、圖書資料、實驗場館、信息技術等方面與社會、與城市的共建共享,提升學術境界和辦學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揚師範仁道,拓展師資培訓範疇,創新師資培養模式,成為帶動地區基礎教育、社區教育、繼續教育的強大引擎,為區域和國家教育持續發展打造堅實基礎。
正如書中開篇提到的,辦學育人要在「學中思,思中干,干中又學,學中又思」。蔣洪新就是這樣一步步紮根到教書育人的大地之上,執著探尋當代中國大學的精神氣象。
(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2日第10版
※「名家說」凌宗偉:帶著思考閱讀方能成為研究者
※關注學生差異的基礎教育學校變革探究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