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8年時間,從技術宅到千億身家,他是如何逆襲的?

8年時間,從技術宅到千億身家,他是如何逆襲的?

背景:小米在香港召開全球新聞發布會上,雷軍攜六高管林斌、洪峰、黎萬強、王川、劉德及周受資出席發布會,宣布將於7月9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

據發布會上主持人高盛聯席總裁詹姆斯·帕拉戴斯介紹,小米股票代碼是1810,新股是65.8%,老股34.2%,超額有15%,發行規模是54到70億美元,第一天的交易日是7月9日。

小米於2010年創立,8年的時間,小米仍算一家年輕的公司,但高管團隊已經過多次迭代和權力調整。

目前小米的初創團隊中周光平和黃江吉已經離開小米,其他四名聯合創始人仍為核心高管層並出席發布會,此外還有負責小米電視業務的王川、集團CFO周受資出席。

小米的招股說明書披露,包括雷軍在內的董事會7人,高管團隊共13人。

從在董事會的地位、所持股份與在集團的職權分工看,小米執行董事、總裁兼小米手機總經理林斌是當之無愧的除雷軍外的高管團首席,而高級副總裁、品牌戰略官黎萬強則可排至第二。

根據此次招股說明書披露,部分高管的持股情況,林斌持股13.3286%,位列除雷軍外高管團首位,這意味著如果按照市場給出的較低估值700億美元計,林斌所持股份至少價值93億美元,若成功實現1000億美元估值上市,林斌的身價將超過880億元。

而黎萬強持股3.2375%,持股市值至少在22.66億美元,加之黎萬強自身在文化、影視等方面的投資,身價超150億元。

從小米高管團「六大金剛」的個人履歷來看,可以說,走出的是一條學霸+技術宅到億萬富豪,令人欽羨的創富之路,其發展路徑、個人行事風格也都極其相似。

雷軍首次創業旗開得勝

首先我們想要介紹下雷軍,他是1969年出生於湖北仙桃。1987年,畢業於原沔陽中學,同年,雷軍考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8年時間,從技術宅到千億身家,他是如何逆襲的?

進入大學後,對自己要求比較嚴的雷軍就開始選修了不少高年級的課程。僅用了兩年時間,雷軍修完了所有學分,甚至完成了大學的畢業設計。

讀完大學的雷軍便開始闖蕩計算機市場。1992年,雷軍與同事合著了《深入DOS編程》一書。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雷軍涉獵廣泛,寫過加密軟體、殺毒軟體、財務軟體、CAD軟體、中文系統以及各種實用小工具等,並和王全國一起做過電路板設計、焊過電路板,甚至還干過一段時間的黑客,解密各種各樣的軟體。

兩年下來,雷軍和各家電腦公司老闆之間都成了熟人,成了武漢電子一條街的甚有名氣的人物。

受《矽谷之火》中創業故事影響,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雷軍開始和同學王全國、李儒雄等人創辦三色公司。

當時的產品是一種仿製金山漢卡,可是隨後出現一家規模比他們更大的公司,把他們的產品盜版了,而且這家公司可以把同類的產品做得量更大,價格也更低。

三色公司度日維艱,不要說公司運營,即使他們生活上也面臨著等無米下鍋的局面。半年以後,三色公司決定解散。清點公司資產時,雷軍和王全國分到了一台286電腦和印表機,李儒雄分到了一台386電腦。

在三色公司工作期間,雷軍與王全國合作編寫了雷軍的第一個正式作品BITLOK 加密軟體並組建了黃玫瑰小組;除此還用PASCAL編寫免疫90,此產品獲得了湖北省大學生科技成果一等獎。

雷軍要如何安放他的互聯網夢?

「我並不是很糾結我們到底是硬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我更在意的是小米是一家獨一無二的公司。」6月23日,雷軍在香港四季酒店對投資者和媒體宣稱,儘管此前小米還堅稱自己是互聯網公司。

8年時間,從技術宅到千億身家,他是如何逆襲的?

「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5月3日,小米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雷軍在公開信中強調對小米的定位。

在小米6月7日和6月14日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的CDR招股書里,其也反覆強調:「小米集團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 IoT 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而早在2013年9月小米完成D輪融資前,雷軍便給這家公司穿上了互聯網外衣。

其實,雷軍的互聯網夢很早就已開始。1998年,雷軍出任金山軟體CEO,要求金山經理層每天花兩三個小時研究互聯網。

從金山轉型到投出移動互聯網半壁江山,再到帶領小米殺出血路,二十年過去,他一直在費力追逐互聯網的步伐,結果卻被互聯網浪潮拋棄,如今,小米能承載他的互聯網夢嗎?

在浪潮中搖擺的小米定位

「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 6月21日小米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雷軍在路演時對投資者說。

8年時間,從技術宅到千億身家,他是如何逆襲的?

當天,小米公布招股價格區間為每股17港元至22港元,計劃發行21.79億股,融資規模為47.2億-61.09億美元,小米市值降至539億-697億美元,與之前追求的千億美元估值相去甚遠。

「雷軍說小米是家互聯網公司,只是為了提高估值。」當談及小米對自己的互聯網定位時,一位投行人士告訴無冕財經,「手機行業現在處於血海,很低的毛利潤,(如果)定位為手機硬體公司將遠遠撐不起小米的估值目標。」

自2018年小米IPO提上議程後,雷軍和小米一直急於證明自己是家互聯網公司,應獲得比硬體廠商更高的估值。

繼5月3日雷軍在公開信中稱小米是家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後,小米的招股書中也一再出現小米是家互聯網公司的論調,隨之而來的是連番質疑。

小米在招股書中透露,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躍用戶超過了1.9億,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長約4.5小時。但小米沒有一款可以拿得出手的互聯網產品,互聯網與硬體的收入比例嚴重失衡。

2016年,小米總營收684.34億元,來自互聯網服務的營收僅65.4億元,佔比9.56%2017年小米營收1146.25億元,互聯網業務貢獻的營收僅8.62%;直到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互聯網營收佔比仍不到10%,手機一直占其銷售額的很大一部分。

「我真的不在意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有人問我應該給騰訊的估值還是蘋果的估值,我說應該是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因為小米是全能型的。」歷經重重質疑後,雷軍不再執著地宣告小米的互聯網屬性。

「硬體、新零售和互聯網,三個環是小米的商業模式。」但他依然濃墨重彩地表達了他對小米互聯網業務的看重,如果不考慮電商的話,這99億人民幣的收入也能使小米進全球互聯網公司的前25名。」

據原國美電器董事長陳曉回憶,他有一次去拜訪雷軍,後者給他算小米的估值:「小米有7000萬用戶,每個用戶的價值380美元,這樣算下來,小米市值300億美元。

而客單價是互聯網估值的核心,雷軍的初衷,也許便是成為互聯網的弄潮兒,但現今失衡的小米能承載雷軍的互聯網夢嗎?

美國為何不積極認購小米?

美國資本市場為何不積極認購小米而是保持觀望?

一句話,美國市場不買小米模式的單。

為什麼不買單?因為美國有太多科技互聯網大牛,即便是一些公認表現優異的美國科技公司,都不一定被某些投資機構看好,又何況是中國科技企業在美國路演。

小米到美國當然會稱自己是科技公司,但在蘋果、谷歌等公司的「襯托」之下,小米就相形見絀了。若小米重點提公司的互聯網屬性,美國還有亞馬遜、Facebook等一眾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小米也無法與這些公司PK。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美國科技與互聯網公司的對比,再翻看一下小米的盈利業績,美國資本市場:一方面不會高看小米,你說你是科技公司但盈利卻不怎麼好;

另一方面他們可能看不懂小米,因為還沒有類似小米模式的企業給予其做參考,市場要麼不會給予小米高估值,要麼只能在一旁觀望。

相較與香港市場對「小米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硬體公司」的定位問題爭論,估計美方市場更看不懂小米的企業性質:

  1. 你說你是技術創新型公司,但你的技術在哪裡?

  2. 你能否像谷歌一樣在人工智慧、VR等多個領域擁有較多的技術及專利?

  3. 能否如蘋果一樣能夠自行設計並生產CPU與GPU?

顯然這些都不是小米所長。由此來看,在美國佬眼中小米更高的權重屬於模式創新。

事實上,相對於科技研發創新,美國市場似乎更看好中國那些模式創新性的公司,這在當前的美國股市可見一斑。美國市場很看好「複製美國模式」的中國企業,因為他們深刻認同中國市場的規模效應,並且這些模式也已經在美國得到了驗證。

只是,小米沒有也不會給自己貼上「模式創新」標籤,科技創新與互聯網企業是小米誕生以來就貼上的標籤,這樣美國市場此次只能給予小米不冷不熱的態度。

從市盈率上來看,5月份剛提交招股書之時,有媒體以小米去年54億盈利來計算,若小米估值達1000億美元,其市盈率超百倍。

至6月份,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小米的公允價值約在650億至850億美元,相當於其2019年調整後盈利預期的27至34倍左右,其他機構給予的估值也在這個數字範圍上下。

而根據彭博社數據,蘋果公司當時的市值為2019年調整後盈利預期的14.5倍,小米的估值水平約為蘋果的兩倍。

但小米估值在不斷的質疑聲中縮水,甚至有投資者表示,如果將小米歸為A股硬體公司,其估值應不足200億美元。這與雷軍為小米估值的550億美元相去甚遠,550億美元還是小米上市前最調低估值的結果,這或許已是雷軍的底線。

在這個前提之下,小米美國路演,觀望仍為許多投資者的態度,可能大部分美國資本機構已不認同小米市盈率能超過蘋果2倍的評估,他們並沒有看出小米的誘人前景,即便雷軍著重強調小米是新物種。

在資本市場,一個新物種的誕生,其所代表全新模式及最新體驗,一般而言會走向兩個極端:

  • 因為顛覆性的創新深市場歡迎備受資本市場推崇,從而給予足夠高的估值並樂於購買;

  • 因為概念過於新潮或者無法引起市場興趣不被資本市場看好,進而給予相對低的估值。

小米既是第一個將以CDR形式上市的公司,又獨創了不同於其他中國任何科技及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兩重全新屬性疊加起來的效應,使得這個新物種反而不被市場認可。

當然,還有一點在於當前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使得美國市場不敢輕易給中國企業好的評估,即便中國有巨大的消費市場。

但我還是認為,小米是值600億美元以上的,主要還是在於小米生態的價值。

小米通過手機業務積累的大量用戶、工業設計、供應鏈管控、品牌、渠道、資金等資源能力,已經築造了相當量級的行業壁壘以及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也正在提升。未來也有很多可想像的多元交錯上升空間,假以時日必定會將該效應放大,在資本市場的走勢也將是上漲的。

而在市值方面,小米似乎還有一層防護罩。作為中國CDR上市排頭兵,小米此次上市前資本市場的熱情及初始市值,決定了後面相繼上市獨角獸的資本市場表現,前者與後者是一榮俱榮的關係。

相信相關機構不會坐視不理,之所以現在不發聲主要還是看海外對小米模式的反應,而海外資本市場最終購買的情況眼下還不得定論,仍舊要看最後一天的表現。

熱門推薦(點擊標題閱讀):

人民幣兌美元貶破6.6,元器件進口進入漲價預期

ASPENCORE 旗下媒體

8年時間,從技術宅到千億身家,他是如何逆襲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子商情 的精彩文章:

讓視覺分析更有效率成AI最大挑戰
特朗普對蘋果承諾豁免關稅?首席顧問表示毫不知情

TAG:國際電子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