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啟明談:潑灑繪畫中的建構性表徵

劉啟明談:潑灑繪畫中的建構性表徵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銀。」2011年冬天的大雪特別厚,讓我想起唐代詩人岑參和元稹的詠雪詩句。暖陽灑在白雪上,白雪壓在樹枝上變了形,面對此情此景,一般寫生的技法無法表現雪的厚度,無法宣洩我的激情,索性把畫框往雪地上一扔,用丙烯顏料狂放地手舞足蹈起來,像波洛克那樣以潑灑、滴甩的辦法表現樹枝、雪塊、陽光、背景等物象,落點不很準確但是卻正好出現一種錯落開的既聯繫又獨立的形色構成畫面,稚拙、硬朗、似相非相,全身大汗的我十分喜歡,決定用心研究。

《紅山椒.1》81X61厘米

一、潑灑繪畫概述。

1、中國繪畫中的「潑墨潑彩」。

「潑墨潑彩」,是中國畫技法名,可上溯到南朝·梁張僧繇創立的「沒骨畫法」,相傳始創於唐代王洽,先喝酒有醉意後乘興用墨水潑畫[1];後來有米芾的「信筆作之」,即用潑墨法揮筆書寫,「意似便已」;再有徐渭、陳淳的水墨大寫意;特別是宋人梁楷畫的《潑墨仙人圖》更是典型;清代居廉、居巢創製「撞水、撞粉」之法,一脈相承。當然,古代的潑墨法大部分還是用筆,只是筆更大、運筆更洒脫,墨汁和水的分量更重。後世泛指筆勢豪放、墨如潑灑的畫法為「潑墨」。後來出現了以色彩為重的仿潑墨法,稱為「潑彩」[2]。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張大千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大面積運用積墨、破墨、積色、破色等方法,綜合運用傳統技法,並吸收現代藝術和西方抽象藝術的新元素,創立了大面積潑墨潑彩的新畫風。吳冠中從前期的「中西並濟」到後期的「融會貫通」,完成了中國水墨畫由「半抽象」到「抽象」的蛻變,構圖滿畫幅、濃墨加重彩、從有形到無形,開創了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新紀元[3]。趙無極、朱德群在法國用油畫、丙烯、水墨等綜合材料作了厚薄多層次塑造加潑灑融合的試驗創造,反映了新時代的生命精神活力,豐富並發展了多元化、世界性的審美特徵,為人類文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

《風乾魚》120X80厘米

2、美國行動繪畫中的「滴灑畫法」。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在美國紐約出現了「行動繪畫」,又稱「抽象表現主義」、「塔希主義」、「紐約畫派」,50年代風靡美國畫壇並波及歐洲。特點是無形式的、即興的、動感的、有生命力的、技巧自由的藝術,其豪放、粗獷、自由的畫風,反映了美國人崇尚自由、勇於創新的精神。代表畫家有波洛克、德·庫寧、克萊恩、霍夫曼、瓊·米切爾、弗蘭克等一大批人,創作出了既有關聯又風格迥異的繪畫作品。波洛克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他一九四七年開始使用「滴色畫法」,把巨大的畫布平鋪在地上,用棍棒、刀子、枝條或畫筆等工具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甚至摻雜沙子、碎玻璃、泥土、青草等雜物,有時還藉助噴霧器噴洒稀薄的顏料。其創作沒有事先規劃,作畫沒有固定位置,喜歡在畫布周圍自由活動,或跨越其上,以反覆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複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人稱「行動繪畫」[4]。這種畫面構圖追求跟著感覺走,形成自由的畫面結構形式,具有鮮活明確的抽象表現主義特徵。

《金鯉魚》60X50厘米

3、波洛克滴灑繪畫的劃時代意義。

傑克遜·波洛克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是二戰後美國現代繪畫擺脫歐洲標準,在世界畫壇確立首領地位的第一功臣,標誌著一個新繪畫時代的到來,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從法國巴黎轉移到了美國紐約。波洛克創立的潑灑繪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徹底改變了傳統架上繪畫的觀念,繪畫不再僅僅是美學的表現設計,還可以成為承擔由內心支配的人的運動的載體[5];二、非理性觀念介入創作,繪畫不再僅僅是通過形象或形式來象徵地表達情感,還可以成為畫家情感流瀉的直接記錄[6];三、沒有起止的滿幅的構圖風格,改變了繪畫的空間,是畫家參與的畫面[7];四、作品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是因為使用厚重的色彩加上強勁發泄的力量反覆潑灑堆砌,形成強烈凹凸暈眩的迷人效果;五、以線立面、以線破面的反覆塑造法則;六、畫面隨機而發,相似相像的形狀與色彩似乎在不斷地反覆地重複並且自由組合,小中見大,大中有小,隨意切割都可以成為一幅畫。粗看是一團混亂複雜的圖案,但整體仔細看又是具有結構的。這種結構非常符合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代表人物德里達的哲學觀念:認為結構沒有中心,也不固定,而是由一系列的差別構成。由於差別的變化,結構也就發生變化,因而結構有不穩定性和開放性。德里達提出「緩別」的概念,表示結構不僅有空間的差別,還有時間的差別,這種結構是變化不已的。否認結構主義所主張的固定結構,因而亦稱「解構主義」[8]。美術界的後現代藝術思潮受此影響,以「解構傳統」為宗旨,倡導「泯滅藝術與非藝術、藝術品與非藝術品、藝術家與非藝術家的界限,對傳統意義的美術包括雕塑、繪畫等概念提出了重大挑戰,並出現了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概念藝術、大地藝術等新的探索。

《烤羊腿》60X50厘米

二、潑灑繪畫中的建構形式探討。

「建構」是一個借用自建築學的詞語,原指建築起一種構造。包括設計、構建、建造等內容,是一個三位一體的集合,是一個全過程的綜合反應,是對結構和建造邏輯的表現形式 。從設計到建成過程中,既符合力學規律,又遵循結構特徵,同時也符合從藝術審美角度去審視其自身所應具有的美學法則,加之能在建造實施過程中保持其以上特徵的過程。潑灑繪畫中的建構並非為結構而建構,在這裡「建構」是指藝術家的主觀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結合構造,兩者豐富而結實地一體化地表徵為繪畫創作特質的內視和外象。內視是指畫家主觀意識的心理建構,外象是指畫家創作的畫面建構。結合自己這些年的創作研究,體會總結出以下這七種繪畫建構形式,我認為對自己是比較重要的。

《石苔》120X80厘米

1、自發性和預設性的建構。

自發性建構就是偶然的、無意識的、感性的、原初性的自然形式。自發性繪畫投入畫時不知道做了什麼,等到完成後才能看到是什麼,出現一種偶然的、自然的、無意識建構,成為一種獨特的生動自由的畫面建構形式。波洛克在「行動繪畫」中,將建構和自發性渾然融合為一體,他在畫畫以前不作草圖設計,依靠一次次的反覆滴灑形成新的造型,創造了一種完美地匯聚時代活力的獨特表現形式。預設性建構就是設計的、有意識的、理性的、體悟性的建構形式。面對客觀物象,完全地用潑灑方法去表現去創作,有意識地、有目標地潑灑,經常偏離了目標而變形錯位,「劍走偏鋒」,反而出現了一種更粗拙、更生動的意想不到的新象。這是我初期體會運用潑灑技法創作的畫,「形象感」還是很明顯的,這一點不同於波洛克。根據畫面藝術性處理的需要反覆地潑灑塑造,有象或無象已經不重要,關鍵是樂在其中並且滿足視覺需要,畫想看到的,而不畫必須看到的。從波洛克作品的色彩規律性上發現,他的滴灑活動並非完全是非自主的無意識行為,相反,他存在著「構思」的選擇功能,運用經驗和思考力創作。表面看似簡單而實際上控制過程很複雜,顏色與顏色的對比、顏料干與濕交融的效果,都在他的設計之中。所以「滴灑法」並不是完全的「自發」,而是需要高度控制才能達到的隨意。對他心理結構的影響觀念是綜合的複雜因素,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中國書畫等等各個繪畫流派以及哲學觀念都給予他相當大的影響。縱觀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一年的行動繪畫,就會發現他創造了一種整體均衡的畫面特質美,有流動的和諧與自然激情的藝術魅力,遵循的創作觀念是「形式自律」和「主觀創造」[9]。他是把自發性和預設性結合運用到繪畫創作中,所以表達得更為完美。

《印象宏村》60X50厘米

2、密集和疏散的建構。

密集和疏散的建構,表現為加強與減弱、實化與虛化、突出與平淡等等兩大互為對比、互相襯托的建構形式,達到極致就引申為主要和次要的對比建構。這是藝術規律中最重要的對比建構形式,也是任何藝術作品中整體上最重要的兩大節奏韻律的變化。作品中主要的部分就要作重點深入地刻劃塑造,以至於複雜化、實在化、突出化;次要的部分就要作粗略地概括化、簡練化、虛弱化,以達到襯托主體、服務於主體的作用。一幅畫從上到下的疏密變化、從左到右的疏密變化除了整體的布局要求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跟隨藝術規律內在秩序的變化而變化,決不能跟隨自然物象的變化而變化! 變化的只是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藝術,這取決於藝術家的心中對於遭遇的客觀世界的感覺和領悟,境遇促成的有感而發。「在各種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係,激起我們的審美情感。這種線、色的關係和組合,這種審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10]。這裡講的「特殊方式」是指創作者「境遇而化、有感而發」的帶有選擇取捨性的創作心理活動,有了主次虛實就是對自然界做出了提煉取捨,就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要有選擇地表現重要主體的重要局部細節,要耐看,經得起琢磨推敲,千萬不要面面俱到,保留眼睛視覺休息需要的領地。即使如波洛克般滿幅的抽象畫面,也有疏密、聚散、鬆緊地暗示出虛實強弱的秩序變化,只不過對此變化的有意識或無意識、明顯或不明顯罷了,何況他為了畫面更完美,還運用「構思」的功能。波洛克正是因為受過學院教育,所以他深深體會到靠傳統繪畫很難出人頭地,於是依靠偶然的乳液滴灑藉以發揮並且深刻挖掘,成為一個極端地、徹底地反叛傳統、反叛學院、反叛規矩、反叛結構的狂熱分子,並且付諸他自己的身體行動宣洩吶喊。即便如此,其生命本體在賴以生存的現實社會中已經養成的既定的習慣、經驗、判斷、選擇等等的本能——包括視覺的本能潛移默化地存在於他的一切行為中,也同樣存在於他的繪畫行為中,自然而然地就具有並形成聚散、疏密、鬆緊、虛實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就呈現為一種無意識的意識、無結構的結構,這竟然與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他畫面上的這種密集和疏散的建構是非常明顯的。主次互透,虛實相生,集散有致,疏密得當,畫面中的每一部分,無論大小、主次,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力,折射和表現出從局部到整體的作為畫面參與者的實際的意義。

《冰雪暖陽》180X120厘米

3、硬性建構和軟性建構

硬性建構具有支撐性、凸顯性等特點,是一幅畫中的主要構架組織;另一方面,畫面中高於畫布平面的材料建構為凸起的建構,並且畫面起伏的層次豐富多樣,凸建構也就跟隨呈現豐富多層次的構成變化。軟性建構具有附合性、補充性、凹隱性等特點,是一幅畫中的重要內容組織,與硬性建構融合為一幅有骨架有血肉的完整畫面。另一方面是指相對於畫面中凸起的材料建構而言的低平凹陷的畫面建構。畫面複雜層次的起伏變化使凹建構也呈現為層次起伏複雜多變,同時也能夠計白當黑,虛化或豐富整體的需要。有一種凹建構特別有力度,最後用力甩灑的點和線深深地扎進厚色層中,形成中間凹、兩邊凸起的碰撞噴濺建構。此外,還有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的硬度和軟度的組合形式,無論哪個方面,德國基弗已經做出了世界級大師的高超水平,軟硬性材料的建構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安塞爾姆·基弗,是新表現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他使用大量厚重的油彩、鉛材、多種金屬物、枯黃的稻草、樹枝、相片、瀝青、石頭、沙灰、樹脂、破碎的瓦礫、泥土、紗布、鋼鐵等等,比波洛克更多的很多種材料,旨在用一種肅穆和凝重的方式向人們訴說著悲劇的史詩歷史,對當下世界藝術精神氣質的未來走向指明了一條正義大道。背景是畫布或者照片,塗上需要的丙烯底色,然後鑲鉗上樹枝、織物、雜草、鐵絲、鐵塊等等或粘貼上泥土、沙塊、紙物、布料等等畫面需要的物品,再潑灑或不潑灑色層,這樣畫面至少有三層凹凸不同的物質空間建構:底片、塗灑色層、鑲鉗物,還有鐵外框、厚玻璃,厚重而真實。裡面拼貼、鑲鉗物也分不同起伏的層次,用金屬製作的植物枝幹、葉齒片緊貼在底層上,用布做的人形衣服、用鉛片等金屬做的長袍高出畫面,厚厚的裂開的紅色土層表面塗一層炭黑,高級而自然。還有雕塑,白紗裙頂端套上用鐵皮條做的頭髮象徵人頭,取名《古代女子》。連衣裙是基弗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代表,象徵潔凈、空靈、堅韌、頑強、天使、情人、戀愛、受害者等等。硬性材料和軟性材料的運用成為基弗藝術作品中突出的對比建構,潑灑技法只是其畫面中的一部分、一個進程或一個層次。沉重的色彩、粗獷的筆觸、多重的象徵、技法的多樣化、深厚的文化性、物料的無限制、淵博的精神內涵、凝重的畫面物質感,造就了超震撼的視覺衝擊力。事實上畫面的凹凸構造出現意想不到的精緻耐看的效果,這也符合世界萬物的陰陽物理互補互生的天倫之道。

《草色·金》60X50厘米

4、幾何形和自由形的建構。

有規則的幾何形、幾何直線形、幾何曲線形導引的抽象繪畫比較冷靜、理性、機械、邏輯性強,故稱之為「冷抽象」或」幾何抽象」。冷抽象繪畫放棄了具體內容和情節,突出運用點、線、面、色塊、構圖等用純粹幾何形的抽象來表現純粹的精神,用水平線、垂直線、正方形、矩形等元素表現畫面的對立平衡,色彩上以三原色及黑、白、灰為主要手段,構建畫面新秩序。波洛克前期的探索作品主要用冷抽象加入部分自由形合成。無規則的不規則形、自由直線形、自由曲線形導引的抽象繪畫比較熱烈、感性、靈活、自由性強,故稱之為「熱抽象」或「抒情抽象」。熱抽象繪畫通過點、線、面、色彩、空間和運動來傳達畫家的感性意識,藉助音樂律動來發揮潛意識的「構圖」、「即興」、「抒情」、「潑灑」、「表演」等行為。色彩飛速地狂亂地交融著,重在表現「內心的和本質的」感情,熱烈奔放,隨意揮灑。波洛克後期的作品以自由形的熱抽象為主,達到無拘無束的境界。只有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才能將事物、畫面認識得更為本質和深刻,深入物象內在深處,發現縱橫交錯的節奏、韻律、對比與諧調的藝術規律,從而依據其勢與內心之欲創建新的繪畫秩序和形式。提煉、概括、簡化、抽離和取象的過程是抽象思維的過程,也是形成藝術語言、產生藝術特徵符號的過程。創作不僅僅是借用,也不僅僅是不重複,更不能「抽象」得無影無蹤、無形無象,缺欠人類世界的生命跡象,「情」和「感」是決然不能或缺的,應該是藝術作品中生命力強弱表現的最關鍵、最本質的表現因素——靈魂的所在!抽象不是抽得冷漠、象得無果。

5、色彩調製色調的建構。

色彩組織調和的帶有各種明顯色性傾向的總體調式稱為色調。一幅畫的整體色調是最大的外觀面貌,根據表現的需要,一般概括為臨近色調、對比色調和綜合色調三種主要的建構形式。一、臨近色調是指色相環上互相鄰近、相接相似的顏色調和而成,都含有共同的色素,色彩調合統一,又有微妙變化,視覺反差不大,不會互相衝突,又稱作「同類色調」、「類似色調」、「相似色調」等。一般由暖色系(紅、黃、橙)和冷色系(綠、藍、紫)組成。給人以平和、安寧、柔和、舒適、愉悅、靜謐、雅緻、融恰、諧調、放鬆、穩重等總體感覺的色調。二、對比色調是指在色相環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間的兩種互為補色的顏色,又稱互補色,是冷暖對比最強烈的色組,具有強烈的排斥感,若混合在一起,會調出渾濁的顏色。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三組最強互補色,紅和青、黃和藍、紫和綠、任何色和黑白灰、深色和淺色、冷色和暖色、亮色和暗色,都是對比色關係。其表現形式又有同時對比和相繼對比之分,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飽和度對比、冷暖對比、補色對比、色彩和消色的對比等。由於對比色有強烈的分離性,是構成明顯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賦予色彩以表現力的重要方法。故在潑灑繪畫表現中,於適當位置恰當地運用補色,不僅能加強色彩的對比,拉開距離感,而且能表現出特殊的、刺激的視覺對比與平衡效果,形成興奮、歡樂、激動、活躍、飽滿、狂放、華麗、宣洩、爽快、險勁等等充滿生命力的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三、綜合色調又指混合色調,是指兩種或多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產生的新的顏色。紅、黃、藍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調合成的顏色範圍最為廣泛和豐富。由於參加混合的各種顏色互相吸收,最後看到的是彼此都不吸收的顏色,其明度會變暗,所以具有意想不到和捉摸不定性,只能憑藉經驗和感覺試探性地獲得需要調製的色彩色調。正是因為這種捉摸不定性,引發了畫家無限的試驗樂趣和創作慾望,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色相色調、明度色調、純度色調、對比色調、和諧色調、冷暖色調、中性色調、高調低調、重彩色調、淡彩色調、無彩色調、肌理色調等等,更使得潑灑繪畫具有無限豐富變化的可能性。

6、空間和時間的建構。

空間和時間都是大概念,內涵龐大複雜。空間是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11],如三維空間。時間是指物質運動中的一種存在方式,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12]。在這裡,主要是以藝術界「後結構主義」代表德里達關於「緩別」概念涉及的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形成的變化性建構為論點淺釋解說。空間和時間確然是在不斷變化的,並且空間跟隨時間而變化,所以沒有固定的結構。繪畫的形式或內容上的不同,是一系列由不同等級程度的差別差異在緩慢的發展進程中持續變化構成的,繪畫的形式結構只是暫時的、相對的穩定和存在,它是隨著差別的變化而發展變化的。「緩別」的概念指出繪畫結構不僅有空間的差別,還有時間的差別,並且這種結構是不停止地持續地運動變化的建構形式。空間構成是指用點、線、面等造型要素在二度空間(繪畫等)或三度空間(建築、雕塑等)中進行的造型活動[13],平面空間、立體空間、黑白空間、色彩空間、四維空間等建構形式。時間構成是指造型創造隨著時間的不同,空間形態發生變化的造型活動,也就是在三次元(縱、橫、高)的基礎上增加了時間的變數而構成的四次元造型[14]。僅僅依靠時間形式得不到造型,必須依靠空間形式。但若從時間角度分析,就有時間等於零的造型(靜的構成)和時間在變化的造型(動的構成)兩種形態[15]。在這裡,空間和時間的建構形式從概念上同樣強調了廣延性、伸張性、運動性、持續性、秩序性、變化性的絕對重要性,變化是第一位的,不存在「固定的結構」。波洛克潑灑繪畫中的建構始終是變化不已的,杜尚的《下樓梯的裸體女人》、巴拉的《被拴住的狗的動態》都在表現時空中連續性的運動變化建構形式做了有意義的探索,形成亦真亦幻的境象。「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在這裡是符合繪畫創作中關於空間與時間的建構形式法則的,就是非常需要這種「差別」,和因為千差萬別而造成的藝術變化呈現百家爭鳴、異彩紛呈的繁榮局面。

《草色·銅》60X50厘米

7、畫框邊界和輻射延展的建構。

這是指一幅完成的畫作內涵與外延的問題。大批量的畫作僅僅局限於畫布範圍之內,沒有力量和暗示超越畫框界限,這是一種插圖插畫式的作品。也有大批量的畫作,畫框內只是畫面中心,具有一種向四周無限延展的強大力量,這是真正有爆發力的生命能量具備恆久性的藝術作品。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在這方面比較在意,潑灑繪畫尤其突出,就連裝配外框都變得多餘,赤裸裸的畫布畫框是最好的展示方式,畫面自身的能量向外輻射延展就毫無阻礙。本色越野,自然舒展,畫以詠志,機變隨意,合縱連橫,縱橫捭闔,磅礴大氣,酣暢淋漓!

《趕集的人們》150X120厘米

三、總結與展望。

「筆墨當隨時代」,繪畫是一種時代精神衍生出的表達形式。通過對中國畫「潑墨潑彩」與波洛克「滴灑畫法」的對比分析研究,追根溯源,揭示出兩種不同的「潑灑」背後的意義,以及基弗作品中軟硬性建構、綜合性建構的創造和運用,德里達對於「緩別」結構在時間與空間中的變化對應的真實性論述,總結和發現潑灑繪畫中蘊藏的建構構成形式,有選擇地、理智地運用到自己創作的某一個進程,最終找到自己內在的資源和外在的資源,找准自己的個性氣質,是否加入更多的物質材料,產生新的創作構想,用筆墨、色彩、綜合材料等抒發自己的受識情境,創作獨特獨立的藝術作品。我現在繪畫,先鋪較厚的底色,再根據畫面秩序需要地、合理地、有選擇地、適當地、理智地向畫面上滴灑色漿,尤其黑色是必須的,給畫面增加了一種似有非有的軟性結構,又豐富了點、線、面的隱性構成,還可以用筆揉進底色中,或再蘸點別的顏色半遮半掩,使之再次或多次地反覆融合塑造,形成全新的畫面肌理和形式。

《高山仰止》80X60厘米

當今世界畫壇上,很多畫家或多或少地還在沿用和發展潑灑繪畫的獨特技法,這是無可厚非的。本人對於潑灑繪畫及其蘊涵的建構形式的研究和界定也僅僅是不成熟的片面的一知半解、一得之愚見,難免存在著偏差和誤導,真誠地希望專家教授和方家同道們多多地給予我批評和指正,以期望成就這篇日積月累、心得體會的繪畫藝術理論。

劉啟明美術作品欣賞

劉啟明近照

劉啟明個人簡介:1998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油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15級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油畫專業藝術碩士研究生。2017年7月—8月底結業于山東油畫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高級研修班。2017年9月—12月結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詹姆士-奎恩教授美國大師班」。2018年7月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第三油畫工作室,獲專業藝術碩士學位。山東省油畫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南市美術家協會油畫、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作品多次參加省內外展覽並獲獎,多幅作品被業內人士和資深藏家收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葉大春小小說《寵物狂》
服裝高手的經驗分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