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官職,雖然官位很小,話語權卻很大,就連皇帝也要聽他們話
眾所周知,皇帝權利至高無上,誰也無法左右其行事,凡事有不敬之人,下場都很凄慘。不過古代卻誕生了一個有趣的官職,官職不大,但話語權很大。為了不讓皇帝獨斷專行給王朝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每個朝代都會出台一些規則和制度來減少皇帝犯錯的機會。諫官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按照簡單的理解,諫官就是提醒皇帝不要犯錯,並且督促其犯錯之後要勇於改正,因為要勇於發言,也被稱為言官。諫官在過去乾的都是冒犯皇權的事,職業的危險性非常的高,為了保障這些言官的人身安全,就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諫言不咎,諫官不罪的禮法制度。既然是禮法制度,不想當昏君的皇帝一般都是遵循的。因此諫官雖然官職比較小,但是卻有很大的話語權。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後,西漢初年照此設立,使得宰相的權勢太大,威脅到了皇權,從漢武帝開始,就一直在對宰相的權利進行削弱。而封建社會的監察機構諫官和御史的權利也跟隨變化。唐宋之前,諫官只發表議論,對皇帝的行為查漏補缺,對朝政大事起到監督的作用。
而監督各級官吏,彈劾大臣等具體的事情是由御史負責。諫官和御史各司其職不可混淆。從宋朝中後期開始,諫官和御史往往由同一人兼任,削弱了諫官對皇帝的作用,卻對宰相的權力進行了制約,此時的諫官也被稱為台諫。司馬光,包拯,寇準等都曾經兼任諫官,可以說這些人勸諫了皇帝,監督了百官,大宋立朝三百多年,離不開這些諫官。
元朝延續宋制,到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沒有為諫官設立專門的管制,充當言官就成了御史和六科給事中。這些人官職不高,但是很有權威。言官監察的範圍是勸諫皇帝,控制言路、彈劾百官或者是巡視地方,可以說從國家的政策到老百姓的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範圍之內。
尤其是奉命巡視地方的巡按御史,都說是「代天子巡狩」,可見其地位之高,權利之大。也是因為這樣,到了明朝中後期,巡按御史腐敗成風。到了清朝,諫官如同虛設,沒了太多話語權。
※劉墉死後留下一謎題,歷經兩百多年,專家挖開其墳墓才找到真相
※金庸筆下的俠客個個出手大方,但是他們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