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與陪伴老人臨終關懷的思想淵源和理論構建

愛與陪伴老人臨終關懷的思想淵源和理論構建

愛與陪伴老人臨終關懷的理論和技術不是憑空產生和臆造的,而是建立在東西方的傳統文化基礎之上,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儒、釋、道、醫和古希臘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學為指導,借鑒和吸收當代心理學、社會學、老年學、社會工作、護理、宗教、前沿醫療科學和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結合中國的特定國情和時代條件,在充分實踐和相互印證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愛與陪伴老人臨終關懷理論和技術這樣一套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學科新體系。

《論語》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談及養老和孝道時特地強調了臨終關懷、精神贍養和心靈呵護的重要性。《論語·學而》里記載:「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先人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樸實的百姓。《孟子·離婁下》里講:「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意思是說,養活父母算不上什麼大事,只有為他們送終,才算是大事。可見,生死事大,我國曆來重視人的善終,也就是臨終關懷。民間常講的「五福臨門」,最後一福即是「考終命」,壽終正寢,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和成功。

《論語·為政》記載:子由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根據今天人們對這一段話的一般理解,就是孝養父母尊長,除了在物質上要盡到贍養義務之外,還應對父母尊長生起發自內心的敬意,使父母尊長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這一重要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時至今日,養老養心,重視老年人的臨終關懷和精神慰藉已經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我國最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第14條中明確了子女等贍養人對老人負有精神慰藉的法律義務。

作為西方文明源頭的古希臘聖哲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一書中,開篇就論及老年。藉由蘇格拉底的對話,柏拉圖表達了老年人應該跟年輕人在一起交流:「我一直想告訴你,我自己的身體正在衰退,可是對有味道的對話的興趣和喜樂卻與日俱增。所以請你不要拒絕和這些年輕人做伴,要把我們的家當作你自己的住所一樣,把我們認作你最要好的朋友和最親密的人。」同時,年輕人也可以從老年人那裡獲得人生的智慧:「我也很高興跟老年人談話。就像我們能從前面的徒步旅行家那裡學到很多有關他們已經走過的路(也可能是我們將來必須走的路)的知識,我覺得我們必須從老年人那裡了解上了年紀究竟是怎麼回事。」關於如何安度晚年,柏拉圖在這部書中藉由蘇格拉底的對話,說:「……不是年紀,而是人的性格。如果一個人心平氣和,那麼即使到了老年,他也只會有一點點麻煩。可是,如果一個人具備相反的性格,那麼無論他是年老或年輕,都會有困難。」關於財富對老年人的重要性,這部書認為:「因為一個明智的人,如果他老而窮,固然不可能過一種安逸的生活;而一個不明智的人,即使有錢,也不可能自我滿足,同時有一個愉悅的性格。」關於死亡,這部書告訴我們:「當一個人開始理解他不久將會死去,他心裡會充滿前所未有的恐懼,同時會考慮一些他從來不曾考慮過的問題。那些與冥府有關的、以前可能曾被嘲笑過的故事(說凡在現世做了錯事的人,必須在那裡受罰。)開始煎熬他的靈魂,促使他懷疑那些故事可能是真的。這可能是因為他年老體衰了,也可能是因為他離陰間近了些,所以對陰間的事更清楚些。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反正他充滿了懷疑、猜測和警惕,同時開始計算,開始仔細想是否他曾經不公正地對待過任何人。如果有人在他自己的分類賬上出現很多壞行為的賬,那麼他可能會像一個小孩那樣,不斷地在半夜裡從夢中驚醒,而他的白天也會被許多更可怕的預感纏住。可是,對一個自知一生中從來都沒做過錯事的人來說,一個甜蜜美好的希望就會不斷地陪伴著他;那希望會做他的老年看護。詩人對那些終生都依公道和虔敬過日子的人所說的話真美啊!『甜蜜的希望陪伴著他,維護著他的老年,讓他的心靈感到歡欣;而希望正是凡人不停變動的心靈的主宰。』」。把老年和臨終的狀態和應對的方法都很有智慧地表達了出來,成為後來西方社會開展臨終關懷的思想濫觴。

古羅馬的西塞羅在公元前44年發表了《論老年》一書,以幫助老年人消除心理上的負擔,使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安度晚年。在人生的旅途中,老年是不是一個令人可悲、無樂趣可言、並且使人產生種種苦惱可恐懼的時期?這些是老年人普遍面臨的問題。由於它涉及到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幸福觀,所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回答。有些人認為,老年就是這樣一個無奈而又可怕的時期。但西塞羅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老年可以和人生的其他任何時期一樣幸福。在這部書里,西塞羅對人生、死亡、敬老、養生等問題都做了鞭辟入裡、非常精彩的論述。例如,他說:「青綠的蘋果很難從樹上摘下,熟透的蘋果會自動掉到地上。人生像蘋果一樣,少年時的死亡,是受外力作用的結果,老年時的死亡是成熟後的自然現象。我認為,接近死亡的『成熟』階段非常可愛。越接近死亡,我越覺得,我好像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旅程,最後見到了陸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鄉的港口靠岸了。」我們從這些富有哲理的話語中可以看出西塞羅對於人生和死亡的那種明智而達觀的態度。而且,我們能發現,東西方的古聖先賢們對於人生和死亡的認識會驚人的相似甚至一致,都認為人生是一個過程,死亡也是人生這個過程中必經的自然階段,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而是一種回歸,一個新的開始。死亡就是回家,就是到達彼岸。

在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關於臨終關懷提出了6條標準:肯定生命、認同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歷程;並不加速和延長死亡;儘可能減輕痛苦及其他身體不適癥狀;支持病人,使其在死亡前能有很好的生活質量;結合心理、社會及靈性照顧;支持病人家屬,使其在親人的疾病期間及病人去世後的悲傷中能做適當調整。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一種完全享有身心健康和社會福祉的狀態,而並非僅僅是沒有病痛。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健康老齡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理念, 2002年4月,聯合國也將「積極老齡化」基本理念與主要觀點寫進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的《政治宣言》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使之成為人類社會應對和解決21世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老齡發展戰略, 明確了「獨立、參與、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的政策理論。積極老齡化的三個政策支柱為:健康,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狀態;參與,即當勞務市場、就業、教育、衛生及社會政策和項目根據個人的基本人權、能力、需要和喜好支持老年人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和精神活動,人們在進入老年以後還可以通過收入性的和非收入性的活動為社會繼續做出生產性的貢獻;保障,即政府、社會、家庭,依照法律規定,對退出勞動領域或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實行的社會補助和社會救助措施,重點是對老年人的物質贍養、精神慰藉和社會扶持,包括在政治、社會、經濟、醫療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積極老齡化理論旨在調動與發揮每一個老年人在體力、智力、技術等方面的潛能,並積极參与社會活動和社會發展,在融入社會的同時獲得自身的權益、需求與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保障,在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基礎上,使老年人老有所為,而且有尊嚴地安度晚年,延年益壽,使社會更加和諧。

目前,心理學、老年學、社會學、社工學、宗教學、現代醫學等對老年人的臨終關懷都有所涉及,各自都有所側重,都對做好老人的臨終關懷工作有所幫助,非常值得肯定和讚賞。愛與陪伴在博採眾長、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專門針對臨終老人面臨的孤獨困擾、疾病威脅和死亡恐懼這三大問題,運用非宗教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提供專業的愛與陪伴老人臨終關懷,並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上說得通、實踐中行得通的老人臨終關懷理論與技術體系。愛與陪伴老人臨終關懷,就是要通過愛與陪伴的理論和技術,讓臨終老人在愛與陪伴中平靜安然、喜悅祥和地走完人生最後的路程,也讓義工、親屬和每一位參與者在愛與陪伴臨終關懷的踐行中得到生命教育、實現自我成長、收穫喜悅人生。

愛與陪伴,心動更要行動

長沙愛與陪伴

長按左側二維碼,識別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