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家中國公司估值近400億元,目標成為醫療領域的亞馬遜

這家中國公司估值近400億元,目標成為醫療領域的亞馬遜

一旦你被診斷為糖尿病患者,治療廣告就會出現你的社交媒體信息流上。你會收到關於健康補品,也許還包括營養秘訣之類的提示。你的手機會彈出一些保單信息。

這一幕並不是源自電影《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它是「微醫」利用其海量數據的一種表現形式。作為中國最具價值的在線健康機構之一,微醫正在雄心勃勃地尋求顛覆個人醫療業務。這些廣告可能並不顯眼——它們可能埋沒在一段關於慢性病的介紹中。但其投放目標精確得不可思議,那就是作為患者的你。

在騰訊控股的支持下,微醫加入了一支不斷壯大的科技巨頭隊伍。這些科技巨頭希望徹底改變這樣一個貌似不受網路顛覆力量影響的行業。谷歌(Google)等公司矢志尋求解開長生不老的秘密,或者嘗試著解開醫學謎團,而微醫則專註於做更務實的事情:通過打破中國醫療市場的瓶頸來賺取不菲收益。據估計,到2020年,這個市場的規模將突破8萬億元大關。

微醫巨獸

微醫由人工智慧(AI)專家廖傑遠領銜的團隊於2010年創建,其雄心壯志絲毫不亞於亞馬遜(Amazon)在醫療領域的宏偉抱負。它原本只是一個幫助病患預約醫生,略顯散亂的平台。現在,微醫已經發展成為一家估值高達55億美元的公司,從事在線隨訪諮詢、藥物處方等業務,還經營醫生坐診的實際診所。它正在打造人工智慧技術來分析數據,幫助檢測像宮頸癌這樣的疾病。微醫出售一種售價600美元,類似亞馬遜Echo,可連接健身可穿戴設備併兼作醫生熱線的智能音箱。

遵循中國的創業潮流,它甚至開發了一個由患者發起,醫生搶答的「搶單式「溝通功能。為了資助這一切,微醫計劃最早在2019年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

廖傑遠在一份書面問題回復中表示:「人工智慧不會取代醫生,但它將成為醫生的重要工具,幫助他們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通過互聯網和人工智慧,中國的醫療服務將在未來5到10年內獲得顯著改善。」他還是語音識別專家科大訊飛(iFlytek Co.)的聯合創始人。

從數字看微醫

估值55美元

1.6億註冊用戶

2700萬月活躍用戶

連接2700家醫院和24萬名醫生

手握10家在線醫院的運營牌照

自從廖傑遠開始輾轉全國各地,試圖說服醫院上網以來,這家初創企業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2018年,總部位於杭州的微醫控股有限公司完成了5億美元戰略融資,其投資者包括友邦保險(AIA Group Ltd.)、房地產開發商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New World Development Co.)和上海復星製藥集團。這筆交易也是醫療健康類初創企業獲得的最大融資之一。

醫療改革深水區

現在,微醫正在闖入一個就連最不差錢的中國企業(比如阿里巴巴和百度)也陷於困境的領域。但任何一位訪問過中國醫院的人都會發現,這個行業一點都不缺乏改革的動力。許多公立醫院支付給醫生的年薪還不到1萬美元。如果微醫的模式展翅高飛,它可能會給病人帶來額外的費用——這是病人為削減國營醫院的繁瑣手續和等候時間而付出的代價。

「這個行業仍處於初期階段,很難說哪一塊最具潛力,」大和資本(Daiwa Capital)亞洲金融研究主管齊曉亮表示,「儘管互聯網企業擁有在線用戶流量方面的優勢,但我們認為,坐擁金融機構或其他企業集團支持的線下參與者,在線下分銷和線下醫療資源方面很有優勢。因此,我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贏家通吃」的業務。」

支撐這項業務的,是一種收集和使用患者數據的自由。其規模將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所無法比擬的,特別是考慮到監管部門越來越警惕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中國尚未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但正在為其13億公民建立健康檔案——其規模註定是全球之最。

這使得微醫,以及平安保險旗下的「好醫生」等同行,能夠在競爭對手經常無法觸及的領域開拓業務。舉例來說,谷歌旗下的Deepmind因不適當地訪問醫院記錄而遭到英國監管機構的抨擊。在美國,這個行業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觸犯一系列旨在保護患者隱私的法規。

「涉及到隱私的時候,企業需要考慮很多問題,包括誰可以訪問病人醫療記錄,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國信證券分析師蕭智舜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

微醫平台

微醫並不羞於展示其收集數據的能力。前滙豐銀行(HSBC)銀行家、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公開表示,不受限制地獲取醫療數據有助於該公司製作用戶健康簡歷,並為大型製藥商和保險商創建強大的營銷工具。

「我們認為微醫有可能在中國做大做強,一大原因是中國人對更好、更方便的醫療服務的需求極其龐大,」新世界旗下的新創建集團高級主管Gilbert Ho說,「微醫擁有的另一個優勢是,它能夠利用其大數據和技術來深入地了解用戶。」

微醫的數據來自多個渠道,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加入其網路的數百家醫院。在獲得患者(他們可能想更換醫護人員)首肯之後,這些醫院的醫生會將信息輸入一個中央資料庫。他們還可以上傳自己的記錄。然後,該公司為用戶製作健康簡況,並根據年齡、性別、地區或癥狀等指標對其進行分類。陳弘哲表示,這對製藥商和保險商來說是一種有力的廣告援助。這種將患者信息商業化的自由空間是有前提的——微醫強調稱,數據是匿名的,不會跟第三方共享。

「一個資料庫可能與慢性病有關,它可能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或痛風,」他說,「然後他們就會創造主要針對這個資料庫的產品,所以當我把它給你時,你並不會覺得它真的有明確目標。」

做線下醫院的有力補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微醫及其競爭對手所採用的「直面消費者」方式,代表著一種捷徑。製藥公司每年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說服醫生開它們的葯——這跟美國的體系沒有多大區別。2014年,致力於打擊腐敗的中央政府開始將反腐利劍指向這種行為。當年,被控行賄的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 Plc)被監管部門罰款30億元。

陳弘哲表示,微醫的平台更加透明。

他說:「通過與我們一起開展宣傳活動,或者召開一個面向24萬醫生的教學研討會,葯企就可以很輕鬆地觸達目標受眾。這對他們來說非常划算。」

這僅僅是一種生財途徑。對於經由其應用程序或智能音箱完成的醫療諮詢,微醫還會從中抽取一部分費用提成。這個售價4000元的小盒子包含一個主屏幕,可以在線獲得一年的醫生訪問許可權。

2017年3月,微醫在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正在崛起的科技之都杭州開設了一家診所。這個佔地2500平方米的醫療中心設有兒科、眼科診室和一個CT掃描室。到2018年年底,該公司計劃在北京和南京等地至少開設6家診所。這恰恰是其投資者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能夠派上用場的地方:雙方計劃攜手在中國各地的住宅項目中開設診所。

陳弘哲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說:「在大多數被互聯網顛覆的行業中,你會看到用戶在線上花費的時間很多,在線下的時間很少。醫療服務正好相反。你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線下。」

這些診所是「在線醫院」的有力補充。微醫已經獲得了10家醫患實時聊天平台的運營牌照。此外,這些平台可以讓最好的臨床醫生賺取更多的兼職收入——這些醫生往往供職於人為壓低收費的大醫院。微醫表示,頂級醫生每次可收取3000元。

「我們的平台還處於早期開發階段,還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提高平台效率,」陳弘哲說。

撰文:彭博新聞社 編輯:楊琳、王越丁 翻譯:任文科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美國核能將與三里島一同沒落?
Uber、Lyft和ofo都搶著跟這家中國公司合作新的共享經濟生意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