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終於找到原因,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艾草了

終於找到原因,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艾草了

艾草這個名字對於大多數女性朋友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如果是婦科疾病去看中醫,很多醫生的處方里都會用到艾草這味藥材。此外,中醫針灸療法中的艾灸,就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艾草在《名醫別錄》中被列為「中品葯」

艾草的別稱

由於時代變遷,古籍中記載的本草存在著很多同物異名的現象,即本是同一種植物、藥材,卻因各個地方的叫法不同,因而有多個名稱。為了研究古籍中的植物葯,使之更好的服務於臨床實踐,因此,掌握植物的別稱顯得十分重要。比如:艾草

在《爾雅》中稱之為「冰台」;

在《名醫別錄》中稱之為「醫草」;

在《埤雅》中稱之為「黃草」;

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艾」、「艾蒿」。

艾草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陳艾」,其來源有三:

1.《圖經本草》的作者蘇頌提到:艾蒿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葉背白,以苗短者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葉暴干,陳久方可用

2.李時珍謂: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3.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此三條都說明了之所以叫「陳艾」是因為和其療效相關,即艾越陳越好。

艾蒿和端午的淵源

身處傳統文化濃郁厚重的中國,一定都知道端午節要掛艾蒿、菖蒲的習俗吧。據我們的長輩們描述,這個習俗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在農曆的五月五日當天,雞還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並且在當天將采來的艾蒿掛於門戶之上,可辟邪,禳毒氣。

艾葉

氣味:

味苦,氣微溫(生溫熟熱),無毒。

主治:

《名醫別錄》:艾葉可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主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陶弘景:艾葉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

蘇恭:艾葉主衄血下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甄權:止崩血,腸痔血,止腹痛,安胎。

大明: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

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時珍:艾葉溫中逐冷除濕

艾葉也可作菜食

艾葉作菜,一般春月采嫩艾食之,可治療一切鬼惡氣,亦可止冷痢。近世之人用艾煮水空腹飲,略補虛羸。但是,也有人因此熱毒發作,導致熱氣上沖,狂躁不能禁,以致熱氣攻眼而出血。

注意:

艾葉之性,生溫熟熱,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葯服則氣上行,因此凡用艾葉治病,中病則止。生活中有一些人習慣用艾葉泡水喝,若長時間下去,藥性久偏,則會導致火燥,所以艾葉泡水不能長時間服用,也不能隨便服用

相關復方了解

1.舌縮口噤

以生艾搗爛敷之。干艾浸濕亦可。《聖濟總錄》

2.咽喉腫痛

用嫩艾搗汁,細咽之。或用青艾及其莖葉一把,同醋搗爛,敷於喉上。

3.心腹惡氣

艾葉搗汁飲之。《藥性論》

4.脾胃冷痛

白艾末,用沸水調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5.暴泄不止

陳艾一把,生薑一塊,水煎熱服。《生生編》

6.鼻血不止

用干艾燒灰吹之。也可用艾葉煎服。《聖惠方》

聲明:

以上內容大多為古籍記載,因涉及臨床疾病,古方雖有獨到之處,但畢竟(病)情隨事遷,疾病的發生髮展也因人而異,所以切記不要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擅自嘗試運用。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普及中醫藥相關知識,開拓視野,讓大家更多的體會中醫藥文化。期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中醫藥進行養生保健、治病防病時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意來健康 的精彩文章:

TAG:萬意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