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廣東這些村民致富靠的是什麼?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說,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6月30日是「廣東扶貧濟困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的「脫貧攻堅在行動」網路採訪主題活動首站廣東站的行程剛剛結束,來自30家中央和省級主要網路媒體的近40名記者、編輯收穫了一個個「量身定做」的脫貧故事。
這裡的村幹部和村民「搶糞坑」
在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古寨種玊上圍前的廣場上,一隊大媽正在跳著廣場舞。村民羅玉君告訴記者,這一帶之前全是臭水和淤泥,現在美多了,「每天都會來這裡散步,你說幸福不?」
聽到這兒,豐順縣湯南鎮鎮長羅錦濤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種玊上圍始建於清順治九年,迄今已經有340年歷史。可多年來在古寨北平門外,一直都是一個個的糞坑。儘管糞坑臭氣熏天,但屬於各家各戶的私有財產,「用起來方便」的生活習慣一時還真不好改。村裡一提出要對糞坑下手,村民們不樂意了:「說是幫我們脫貧,為什麼還跟我們搶糞坑?」
羅錦濤就和鎮、村幹部一起一家家地做工作,黨員幹部率先示範。從只給群眾看到帶著群眾學,最後變為激發群眾一起干,全民共建共享,村民自發互相監督,共同建設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的美麗鄉村。村民從被動觀望到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在感到欣喜之餘,羅錦濤更明白,黨員幹部們要加把勁,不忘初心,多干實事。
「這幾年,我們修路、保護生態,整治了280個糞坑,把糞坑變成了小廣場。我們還幫助古寨里養豬的農戶實現轉業就業,保護古寨文物古迹。」 談到這裡,羅錦濤說:「我現在只有一點點幸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大的幸福還在未來。」他希望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打造客潮歷史文化交融的「文創小鎮」,以新樓村作為先行示範村,帶動全鎮其他村同步建設連線連片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打造傳統民俗,推動旅遊產業發展,讓村民從中受益。說到最後,羅錦濤笑得像個孩子,「希望你們下次再來看看,到時我就轉行當導遊了。」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鄉村建設,就是新樓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2016年新樓村核定相對貧困戶156戶531人,2016、2017兩年累計達到脫貧標準131戶415人。
這裡的蔬菜送到了駐港部隊的餐桌
「以前家裡就是種點稻穀自己吃,我都沒有其他收入。」村民何輝蘭是石馬村被評定的貧困戶,丈夫常年在外打零工,自己在家種地、照顧小孩,前兩個孩子因地中海貧血症(白血病)醫治無效,3歲夭折,巨大的醫療費用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貧困。但自從村裡有了合作社,何輝蘭的日子有了盼頭:「我現在能照顧小孩,一個月還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帶給何輝蘭幸福感的是石馬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此基地位於河源市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土壤富含硒,以種植油菜、豆角、西紅柿、茄子等十幾個品種為主,是精準扶貧產業項目。
石馬村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生產模式,將村裡43戶158人貧困戶全部納入其中。第一期160畝已開發完成,從2017年5月至今,已經穩定生產165萬斤優質蔬菜,銷售額達247萬元。同時,石馬村以點帶面,整合桐崗村84.5畝土地納入,將有意向種植有機蔬菜的5個面上村分散貧困戶55戶吸納進來,與石馬村蔬菜基地形成整體,共同發展三角有機蔬菜種植產業。
石馬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金苔告訴我們,因為蔬菜品質好,訂單種植不愁銷路,已經擺上了深圳白領、駐港部隊的餐桌。之前村民種植水稻等,一畝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現在有了蔬菜種植基地,又建起了大棚,貧困戶每畝最低收入都有15000元。
當前連平縣159個行政村共有貧困戶6187戶17313人。兩年來,全縣共安排產業扶持資金14099.2萬元,推動貧困戶產業扶持項目落地見效,目前精準扶貧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預脫貧人口13760人。
這裡有個「茶博士」
義都鎮桂林村位於河源市龍川縣西北方向,離縣城約30公里。此「桂林」並非「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這是一個藏在深山中的小村落,隱秘到記者到了這裡,手機沒有一點信號。
桂林村所轄三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共509戶,總人口2245人。這裡的種茶歷史悠久,村民充分利用山高、氣溫低的優勢,廣泛種茶。「但由於山路崎嶇無法通車,茶園分散,導致銷量小,工藝落後,村民大多靠天種茶,這些因素都制約桂林村做大做強茶產業。」桂林村村書記鄒錦輝說。
不過,自從村裡來了「茶博士」,這個桂林茶香飄天下。
兩年前,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鄭大睿博士到村開展茶葉種植培訓,實地指導農戶,改造低產茶園,提高桂林村茶葉產量和品質。鄭博士來了先教村民剪茶葉,村民就納悶了:「產量本來就不高,你還讓我們剪掉?」鄭博士搬出科學道理詳細講解,村民們還是不理解。這時,精準扶貧工作隊想到一個人。
他叫歐陽佰友,是村裡極有聲望的「專業人士」。茶博士和土專家一見面惺惺相惜,決定先在村裡開個試驗田,用產量說話。果不其然,鄭博士的辦法確實有效。精準扶貧工作隊乘勝追擊,又利用歐陽佰友「龍川縣歐陽師傅桂林茶專業合作社」的優勢,與50多戶茶農(包括23戶貧困戶)簽訂茶葉收購協議。農民的茶葉有了銷路,開始大膽種茶葉,村裡的茶園面積從2015年的3000畝左右,擴大到了現在的5000畝左右;茶葉產量由過去的70000多斤發展到今天的100000斤,茶葉也由過去的單一綠茶發展到有紅茶、白茶等等,大大提高了品質。茶葉年產值達到1500萬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截至2017年下半年,桂林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4.4萬元,預計2020年可實現貧困村脫貧摘帽。
5天,1000多公里;梅州、河源、韶關、清遠4市,12個採訪點;30家中央和省級主要網路媒體共推出報道130多篇,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418萬……網媒人在這次網路採訪主題活動中以生動樸實的群眾語言和新穎靈動的傳播方式,充分展現了廣東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舉措成效、典型經驗和感人故事。
本文來自傳播君現場報道。
征訂《網路傳播》雜誌郵發代號:80-199
※印尼發生沉船事故至少1人死亡數十人失蹤
※多重因素致中國結婚率逐年走低 專家:國家應重視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