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張儀欺騙的楚懷王,真的笨嗎?
原標題:那個被張儀欺騙的楚懷王,真的笨嗎?
一點都不笨,只是運氣不好。丹陽之戰還沒完全結束,秦惠文王在病榻上聞之秦軍獲勝的消息,病情忽然好轉,能夠下床活動了。丹陽之戰的總指揮公子疾,在魏章擊敗楚軍之後,並未就此收兵,而是趁勢發動一輪酣暢淋漓的攻勢。
公子疾與魏章合兵一處,兵力達到二十餘萬,隨後揮師東進,進擊齊軍。
當時齊軍正與魏軍對峙,作為丹陽之戰楚國的盟友,齊國派出的兵力雖然只有幾萬人,但有名將匡章坐鎮,魏軍並未佔得上風。
二十餘萬秦軍抵達戰場之後,整個戰役的平衡迅速被打破,秦魏聯軍在濮水流域大破齊軍,殺齊國將軍聲子。齊國戰神匡章,遭遇了為將生涯唯一的一次敗仗。
消息傳來,秦國舉國振奮,秦惠文王立即擬下旨意,封公子疾為列侯,號嚴君,封地在樗里,因此公子疾又稱樗里疾。
丹陽之戰居功至偉的魏章,卻在這場戰爭後立即被剝奪兵權。這不是魏章本身的問題,他是張儀推薦的,且一直不肯與張儀脫離關係,因此遭到棄用。
另一員大將甘茂,秦惠文王曾許諾秦國相國之位,也就是說將張儀從相國之位上撤掉,再換上甘茂。雖然秦惠文王暫時沒有宣布此事,但甘茂即將登上相國之位,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在魏齊邊境擊敗齊軍之後,公子疾又回師上庸,與甘茂一起,拿下楚國的上庸(東漢中)。
至此,丹陽之戰才算全部結束。正當秦國上下鬆了一口氣時,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向秦國撲面而來。
第二年開春,秦國咸陽王宮內,冰冷的積雪早已被溫暖的陽光融化,歷經一個寒冬的各種樹木花草,抖擻精神準備在來年綻放美麗,幾隻小鳥在宮中花園飛舞遊戲,一派生機盎然。
與生機勃勃的自然相比,宮內的宦官宮女,個個臉色灰暗,行走匆匆,人人心繫日暮西山的秦惠文王。自丹陽之戰初時,到如今近兩年,秦惠文王一直在病榻上堅持,以病魔與命運做最後的抗爭。
這位倔強的老人,依靠頑強不屈的毅力,和對秦國寄託的感情,堅持的時間其實已經超越了生理的極限。
王城的寢宮內外,數處都燃燒著熊熊牛油炭火,單衣的宦官和宮女守候在宮內,有些人已經汗流浹背。
秦惠文王平躺在龍榻上,意識已經模糊,乾癟的身軀輕飄飄地浮在棉被上,嘴裡含糊不清地不斷念叨著「冷,冷...」
親近的宦官剛得到消息,快步走入宮內,小心翼翼碎步到秦惠文王身邊,俯身在秦惠文王耳邊說道:「我王,大好消息,我軍攻佔楚國上庸,楚軍毫無還手之力。」
迷糊的秦惠文王聞之,忽然雙眼一睜,身體一抖,接著逐漸平靜,閉了雙眼,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
秦惠文王死後,十八歲的太子秦盪即位,是為秦武王。
此時蜀郡抓住這個有利時間點,爆發如期而至的叛亂,司馬錯將軍統領五萬人馬,南下巴蜀進行平亂。
同一時間,楚國發起著名的藍田之戰。此次楚軍的規模空前,傾全國之兵,足有五十萬之眾,由令尹昭滑統領。
由於上一年的糟糕表現,令尹昭魚被迫退位,楚懷王從越國召回昭滑為新的令尹。
當樗里疾在魏國擊敗齊軍之時,楚國正緊鑼密鼓集結軍隊。當樗里疾奪取楚國上庸之時,楚國按兵不動,他們正進行最後的訓練。
蜀郡叛亂之時,楚懷王大手一揮,令尹昭滑統領五十萬楚軍,打響秦楚之間的又一場大戰,藍田之戰。
楚軍的十萬先鋒軍,由上柱國景翠統領,短短几天之內,楚國的先鋒軍就連克武關和商於之地,到達關中南部的藍田。
楚國的行動迅雷不及掩耳,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佔得先機。
景翠統領的十萬楚國先鋒軍,抵達藍田城外。年輕的秦武王緊急調動一支秦軍,由甘茂統領,人數八萬,也匆匆趕到藍田。不過藍田城根本容納不下多少軍隊,秦軍還是駐紮在城外,與楚軍對峙。
雙方都是剛剛抵達,還未來得及安營紮寨,立即展開激烈的搏殺。
藍田城下戰鼓「咚咚」,兩撥人馬為了爭奪有利地形,對每一個小山頭都進行了數回合的爭奪,殺得潮起潮落。大軍踏起的塵埃,讓天空變得灰濛濛,空氣中瀰漫著壓抑、窒息的感覺。
隨著秦軍大將樗里疾和楚軍令尹昭滑的主力抵達,三十萬秦軍和五十萬楚軍對峙藍田。小小的藍田城,以玉石聞名的藍田城,忽然成為了颶風的中心所在。
數十萬人腳踩大地的震動聲,數萬匹駿馬的喘息聲,還有人馬的廝殺聲,讓藍田城顫抖不已,似乎一場八級地震正在發生。
藍田城中的幾千守軍,個個能感覺到地面和空氣中傳來的震動和搖晃,心情處於極度緊張昂奮狀態。
公子樗里疾,早已揚名中原,可是這一次秦楚大戰,是他一生當中面臨的最大考驗。
自西周以來,楚國能兼并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成為威震南方的霸主,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歷經多少代人付出無數的生命代價的。
楚軍的戰術和勇氣,正如中原人給他們的稱呼「南蠻」一樣,霸道不講理。隨著一通鼓聲響起,楚軍像大潮一般氣勢駭人地洶湧而來,煙塵滾滾之下,根本不給秦軍任何喘息的機會。
就在秦軍陸續修築營壘的時候,楚軍發動一浪高過一浪的攻勢,楚軍佔據秦軍的營壘,插上楚軍的軍旗。
楚國令尹昭滑,真不愧是後來滅亡越國的名將,他清楚楚軍遠道而來,如果讓秦軍修好營壘,對楚軍是極為不利的。昭滑下令,一面猛攻秦軍營壘,一面在秦軍各處營壘間修築楚軍的營壘。
這樣一來,秦楚兩軍成百上千個營壘交相輝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楚兩軍零距離全面大戰到來。
許多秦軍的壘城還未來得及修築完畢,就被楚軍所攻破,城頭立即變換大旗。在楚軍這種無厘頭暴力打法面前,公子樗里疾下令,奪取楚軍營壘。
這下可好,雙方都下血本去攻擊對方的壘城,而壘城又修築的不如普通的城牆高,一人腳踩另一人肩膀便能攀上壘城,城裡的守軍最多能頂住第一輪攻勢,等第二撥人上來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在十餘平方里的土地上,秦楚兩軍不斷襲擊對方的營壘,深挖陷阱,暗箭射敵,打劫糧草,很多壘城的旗號一天要三變。
猙獰的面孔、嗜血的眼神、浸血的戈矛、獸性的怒號、漫天的塵霧,整個藍田城外,都被這攝人心魄的血腥之氣籠罩、淹沒。
秦楚雙方都有巨大傷亡,相比之下秦軍傷亡更為慘重一些,楚軍佔據人數優勢,也只能說是慘勝。
如果戰爭一直這麼打下去,楚軍可能會以微弱的優勢獲勝,但是也不可能繼續在關中攻城略地。到那個時候,楚軍將已經佔領的商於之地納入楚國版圖,耗時兩年的丹陽藍田之戰,就會以秦楚各取對方一塊要地結束,可以說兩敗俱傷。
戰國的魅力之一就在於,戰國七雄之間的大戰,很少出現一打一的局面,很多時候都是幾方鏖戰,這大大增加了勝負的懸念。
此時戰國七雄中另外五個諸侯的態度,對這場戰爭的結果將產生巨大影響。
燕國剛復國,暫時不會介入中原紛爭,趙國還沒有實行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主要考慮對付中山國,無暇顧及秦楚之爭。
那麼齊、韓、魏三國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齊國本是楚國的盟國,但同盟是建立在楚國認同齊國統治燕國基礎上的,如今燕國復國,齊國與楚國同盟的基礎並不存在,齊國決定坐山觀虎鬥。
韓國和魏國這兩個三晉兄弟,又作何打算呢?站在這兩國的立場,巴不得秦楚打一個兩敗俱傷,最好各自損兵三十萬。
現在秦楚雙方,雖然損失沒有韓魏希望的那麼大,也已經各有數萬人陣亡,韓魏兩國當然不會傻到,等秦楚同歸於盡再做出反應,現在就是最佳時機!
對韓國和魏國而言,與秦楚都有國土接壤,秦楚都是他們的死敵,幫一方打敗另一方,並且從中得到實質的利益,就是他們需要做的事情。
如果韓魏幫助楚國,統兵攻入關中,藍田可能會成為秦軍主力的墳墓,屆時聯軍還可以長驅而入關中,攻下咸陽也不是沒有可能。問題在於此番進攻的主力還是楚軍,不論聯軍取得何種勝利,恐怕韓魏都難以得到半寸秦國的土地。
反過來如果韓魏幫助秦國,在楚國背後狠狠來一刀,這兩國在楚國佔到土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秦軍被楚軍糾纏住,秦國不會來分一杯羹。
韓魏的戰略意圖不難理解,雖然秦國和韓魏之間的談判,免不了有一輪縱橫家們的口水之戰,但是大勢所趨之下,縱橫家們談的條件也只是錦上添花。
在藍田局勢緊張的情況下,年輕的秦武王,同意韓魏提出的條件,即不干涉韓國和魏國侵佔楚國領土,而且等楚國退兵,還要派兵支援韓魏。
口頭協議定下來,韓魏兩國,早已準備好的兩路大軍,便隆隆開動。
韓國方面派出的是將軍暴鳶,統領十二萬人馬,進擊楚國南陽大後方。
楚國離韓國最近的地方是南陽,這裡楚國人修築了幾百里長的方城,目的之一就是防範北面的韓國人。
韓軍進攻楚國,如果不攻打方城,就與魏國出兵方向重疊,這樣即使有所戰績,最終的戰果也極有可能被魏國竊取,因魏國比韓國強大。
暴鳶將軍,人如其名,性格暴虐,如猛禽一般,他寧可自己單幹,也不願最後去與魏國爭奪戰利品。暴將軍形象暴力,思維卻非常縝密,他規划了一條可以避開楚國密集防禦的路線。
楚國南陽守軍,本來是平均分配在方城北部、東部、西部各段,但此時方城守軍主要集中在方城的北部和東部,因為楚軍從方城西部出發進入秦國,秦軍被壓制在遙遠的藍田,楚軍在這個方向上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
暴鳶統領十二萬強弓勁弩的韓國材士,由東向西穿越洛陽盆地,再翻越秦嶺進入商於之地,最後沿著丹水進入楚國南陽。
不出暴鳶所料,楚國方城西部的防禦非常鬆散,韓軍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便開進了南陽。
韓軍就像一條蟲子,鑽進楚國這個紅潤碩大的蘋果,方城這塊蘋果皮就不起任何防禦左右了。
楚國南陽的防禦也非常空虛,十二萬韓軍,由暴鳶統領,過淅、丹等要塞而不攻,直取楚國重城鄧城。
韓軍抵達鄧城腳下,依然是過而不攻,大有繼續南下,沿著漢水去取楚國郢都的勢頭。
與此同時,魏軍由名將公孫喜統領十餘萬大軍,從大梁出發,進入楚國北境,攻克十餘個小城邑,逼近楚國的召陵。
公孫喜曾任魏國河西太守,河西歸秦之後,公孫喜上調到大梁,成了魏國中央軍的頭號大將。公孫喜曾得魏國宿將龍賈提攜,能力猶在龍賈之上,是當時期著名的將軍。
藍田之戰打到這個份上,如果楚國令尹昭滑繼續在藍田與秦軍鏖戰,那麼韓魏兩條蟲子,就有可能大快朵頤,一口一口吃空楚國這個大紅蘋果。
昭滑自然是要撤兵,可是四十幾萬大軍撤退,談何容易,而且秦楚的陣地縱橫交錯,雙方一旦離開壘城和壕溝,立即成為敵人弓弩手的靶子。
楚國令尹昭滑並不是一介莽夫,在楚國陷入全面大戰的不利局面時,他並沒有慌亂,而是派人向樗里疾進行談判。
其實樗里疾同樣有談判的訴求,若是與楚軍繼續鏖戰下去,樗里疾的秦軍損失會非常嚴重,秦軍恐怕接下來的十幾年都無法大規模東征。無限壯大韓、魏兩個對手,也是秦人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秦楚藍田談判,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戰爭,二是國土。
戰爭方面,秦國允許楚國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陣地中撤退,楚軍則必須全部退到方城以內。
國土方面,楚國歸還商於之地,秦國歸還上庸(東漢中),雙方的國界恢復到丹陽之戰前。
秦楚雙方談判的過程中,韓軍兵鋒迴轉,兵臨宛城之下,宛城是南陽的治所,這次暴鳶不再過而不攻,而是揮師猛攻。
宛城與其他楚國城邑一樣,多數兵力被抽調到前線,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居然只有數千人守御,韓軍不到兩天就攻克此城。
魏軍方面,公孫喜也不愧名將稱號,攻克楚國北部重鎮召陵。
等楚軍陸續撤退到南陽,韓國名將暴鳶將軍,已經依託宛城,建造了數個大型壘城,與宛城交相輝映,打造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系。十二萬韓軍把守這個堅固的防禦體系,縱然楚軍有四十餘萬疲憊之師,要打破這個體系也非常困難。
另一條戰線,公孫喜同樣以召陵為中心,打造以類似宛城的防禦體系。
而秦軍方面,並沒有就此退兵,先前秦國與韓魏有協議,秦軍必須協助韓魏作戰,因此秦武王令甘茂這個未來的相國,領十餘萬人馬抵達武關,隨時準備進入南陽支援韓魏聯軍。
現在楚國人進退維谷,三條戰線,如果集中攻擊一個方向,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拿下的,若分兵去攻打,便失去兵力優勢。
更何況楚國必須保留一定的兵力,因為五年後,楚國將對越國進行滅國之戰,如果沒有幾十萬的雄兵,要滅亡越國談何容易。
楚懷王也好,令尹昭滑也好,不得不忍氣吞聲,吃了韓魏各一個悶虧。楚軍收縮戰線,並不去奪取被韓魏攻佔的領土,而是增兵現有的城邑,保住現存的領土。
藍田之戰,在這種情況下收官。
藍田之戰,是戰國史上影響很大的一次戰役,參與方有四家,秦、楚、韓、魏。
先來看看藍田之戰的贏家,韓國和魏國,韓國攻佔楚國的宛城,魏國攻佔奪取楚國的召陵。韓國和魏國所取得的先機,不僅僅是兩座城邑這麼簡單,而是為下一次大戰垂沙大戰做好了鋪墊。
十年後的垂沙之戰,齊、魏、韓聯軍能夠輕鬆地進入南陽,以至給楚軍致命一擊,就是因為韓國此時突破了楚國方城,佔據了楚國南陽的治所宛城。
韓國人此次巧妙的進兵路線,是軍事智慧的傑作,他們有強弓勁弩,也有水平不凡的名將,或許這就是韓國人一直面對強秦,卻能撐到戰國最後十年的最大原因,其他諸侯必須重新審視韓國人的實力。
再看秦國,是這場大戰的一個輸家,由於楚國攻打猛烈,不但折損近十萬兵力,而且不得已將丹陽之戰攻佔的上庸(東漢中)又歸還給楚國。
秦國在丹陽、藍田兩場大戰役中,損失近二十萬,以至於未來的二十年,東進的步伐嚴重減慢,只有六年後攻佔韓國宜陽一次值得稱道的勝利。
至於楚國,在整個丹陽、藍田之戰中,損失超過二十萬。而且丟失兩座重要的城邑,南陽門戶大開。不過楚國畢竟是疆域第一大國,恢復能力令人驚嘆,六年後楚國滅亡越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此消而彼長,另一個大國齊國,未參與藍田之戰,未來的二十多年,齊國是戰國七雄中最風光的一個。
※秦穆公救助晉國大旱,為什麼晉惠公還要以怨報德在秦國大旱時攻打秦國?
※血不流乾死不休的糾糾老秦人,為何會在大秦帝國滅亡時消失不見了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