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故事:跟溥儀相關的一宗國寶命案
編者註:作者張倩儀,香港商務印書館前總編輯,是資深的出版人及作家,曾主持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60 卷,對故宮文化頗有研究。
溥儀一生確是傳奇的,也是苦難的。從一個稚齡孩子被綁上命運快車的角度看,還應該是可憫的。然而他對祖宗功業的錯誤迷戀,卻令中國國寶遭遇大劫,這一筆帳算起來,也是令愛文化的中國人痛苦不堪的。
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他的《苕溪詩》是書法名作,收錄在許多著錄里。當你欣賞這北宋墨寶的飛揚意趣時,有沒有想過它曾是殘碎紙片,而且牽涉一宗命案?而被害者的遺孀遺孤為了保存國寶,費了近二十年的力。
我讀楊仁愷《國寶浮沉錄》,得知這個血淚斑斑的故事。現在網上不少地方敘及這件事,但是不得要旨,遠不及當事人、鑒藏專家楊仁愷所講的感人。
1963年,北京。一個青年提了一包書畫碎片到榮寶齋求售。有三十多年收購書畫經驗的業務科長見其中似乎有殘缺的清宮印璽,謹慎而興奮地買了下來。恰巧東北博物館館長楊仁愷由遼寧到北京,當時就在榮寶齋後院。楊仁愷多年主持故宮散佚書畫徵集回收的工作,他一看,呆了,碎片是被溥儀盜出皇宮的國寶。
這時青年已經離去,沒有留下名字。後來楊仁愷等從這堆碎片里拼出好些作品,包括幾乎完整的《苕溪詩》,只差了八個字。《苕溪詩》是溥儀為了復辟籌款而偷運出宮的其中一件皇家瑰寶。篇幅所限,這裡就不講溥儀盜寶情況了。
第二年,青年又拿一袋碎片來榮寶齋,這次,店方請他留下地址。後來派人去哈爾濱找他,那地址卻欠詳盡,找不到。
這件事讓店方和楊仁愷牽掛不了,認為這件事背後一定有個故事,很想把青年找出來,了解事件的原委。然而青年卻沒有再出現。
一個好奇又細心的記者不知怎地想到去黑龍江博物館查找,拿到該博物館記載六十年代初拿字畫去鑒定出售的名單。終於把一個叫丁心剛的青年定為調查對象。事情沉寂了近三十年之後,當事人楊仁愷在羊城晚報上看到一篇轉載文章《碎紙片中的秘密》,激動不已,對潛心保護國寶碎片者的愛文物之心,十分欽佩。
碎片是丁心剛的父親買下來的。
《苕溪詩》經細心拼回後,只欠了八個字。
圖:翻拍自《故宮全集》
神秘青年丁心剛的父親叫丁征龍,在長春買下《苕溪詩》等國寶碎片。
話說溥儀偷運國寶出紫禁城,《苕溪詩》隨一眾寶物被運到天津,然後輾轉到了長春。溥儀做滿洲國傀儡皇帝,歷代宮廷瑰寶則藏於小白樓。
日本投降之日,溥儀倉惶逃走,除了珠寶,還揀了部分名畫隨身,包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苕溪詩》這等天下名作竟也沒有輪得上。溥儀一走,守衛小白樓的士兵入去哄搶。宋明版古籍沒人要,委棄一地。書畫作品則被搶掠一空,還有因搶而成碎片,散滿一地的。可憐《苕溪詩》等也在其中。國寶浩刼之後,長春街頭到處都有擺賣故宮書畫的地攤,其中可能有真有假。而地攤中竟然有賣碎片的!
溥儀
丁征龍是學政治的大學生,又在德法瑞士留過學,在當時屬於鍍過金的知識階層。抗戰爆發,丁征龍和妻子由歐洲回國。他大概曾跟張學良工作過,即使張學良因西安事變遭軟禁,丁征龍仍在張學良的辦公室做外交的編輯工作。1945年他調到遼寧營口一家礦廠工作。
就在日本投降不久的1945年9月8日,丁征龍和兩個朋友去長春探望朋友。逛地攤時,見到滿地遭難的文物。丁征龍學的雖然不是藝術,本身卻喜愛文藝,也有修養,為此買下了一包碎片。沒料到,從此他就回不了家。
他的妻子孫曼霞在家等了半個月,不見丈夫回來,卻在一個漆黑夜晚,從一個來訪的陌生礦工口中,得到他伏屍火車軌的消息,還被割下腦袋,同時遇害的還有同行的一個朋友。這個礦工說,他當時倒賣貨品,所以藏匿在火車上,聽見人喊救命,第二天知道出了命案。這個消息,對四十歲而帶著六個孩子的孫曼霞,簡直是晴天霹靂。她的大女兒才15歲,最小的兒子只有一歲。
這神秘礦工走後第二天,唯一生還的同行者駱大昭回到營口,說他們遇劫,丁征龍和朋友跑到遼陽了。
孫曼霞不想丈夫死得不明不白,她跑到長春,得到關鍵的線索:丈夫買了一堆碎片,包成一個大包袱帶著。礦廠的人說,駱大昭回來時,也帶著一個大包袱,有人說裡面有字畫。駱大昭在營口有些勢力,回來後對孫曼霞一家挺熱情的,但孫曼霞天天擔心自己和孩子的安全,也想找出丈夫遇害的真相,於是找駱大昭和她到管理礦區的蘇軍司令部,對證丁征龍遇害的事。
駱大昭起初還砌詞編故事,終於抵賴不過,承認殺人。駱大昭被抓的時候,孫曼霞趁人多混亂,包袱沒人理,趕快收起來,回家一看,裡面除了書畫,還有丁征龍的遺物。後來駱大昭被槍斃。
從此那大包碎片跟隨丁家十多二十年。曾經教過書的孫曼霞帶著孩子,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輾轉遼寧各地謀生,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但那包袱她一直秘密保存好。她跟孩子說,再難也不能賣字畫。到了六十年代,孫曼霞憂心自己年紀漸大,包袱里的東西一直留在手裡,恐怕會有麻煩,怎麼能讓它得一個好歸宿呢?她第一個想的是博物館。
這時丁家住在哈爾濱,於是1962年,兒子丁心剛就把一些字畫送到黑龍江博物館。黑龍江博物館並不以書畫收藏見長,對碎片的真偽很有疑慮,丁心剛只留下一兩件文物的碎片,和聯絡方法。
第二年,丁心剛到北京來,想聽聽行家的評價,於是到了榮寶齋,猶豫地把包袱放到櫃面上。這一次終於驚動了榮寶齋、楊仁愷和文物部門。
楊仁愷他們想知道背後的故事,報償國寶保護者的巨大貢獻,卻千方百計找不到神秘青年,這宗國寶碎片懸案在他們心中留下一個巨大的問號。想不到苦苦尋不得之後三十多年,竟然有個有偵探頭腦的哈爾濱《新晚報》記者想到黑龍江博物館,並且查出了丁心剛的紀錄。
當記者找到丁家,孫曼霞已經快九十歲了。這個保密了半世紀的字畫碎片真相,終於從這堅強的女子口中道出。對這位因國寶失去了丈夫和青春的女人,誰能不肅然起敬?
丁征龍和孫曼霞挽救了多少國寶?有近五十種是民國接收故宮後,清點發現失去而登記造冊的,包括有宋元作品八件,有些是傳世孤本。
修復國寶
像楊仁愷所說,這個國寶碎片故事若能廣為流傳,對為愛護國家文物遺產的英靈,總是一點不足道的酬謝。
至於《苕溪詩》經細心拼回後,只欠了八個字,修復人員又很用心地從碑帖拓本中,找出部分缺失的字補上,儘力復原《苕溪詩》的欣賞價值。其天衣無縫的程度,曾在講座上聽一個台灣學者說,用顯微鏡才見出痕迹。
(圖:橙新聞、大公報及互聯網)
張倩儀,香港著名學者,資深出版人及作家,曾任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香港出版學會副會長,主持《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60 卷、《敦煌石窟全集》 26 卷、《中華文明傳真》 10 卷的出版工作,著有《大留學潮》《魏晉南北升天圖研究》《西行找中國》《再見童年》等書,以文學、歷史、藝術的比較研究見長,在近年來針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寫作中,特別著重寫以普通人生活經歷為核心的「真正的歷史」。
每逢周三
知書HK為您帶來「張倩儀專欄」
看看還有啥
不能留言怎麼辦?
長按掃碼,我們聊聊
※光影·透過光發現你
※6月25日世界盃賽事分析:沙烏地阿拉伯VS埃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