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操為何要除掉自己手下的這三個人才?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為何要除掉自己手下的這三個人才?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打算出師討伐劉備,繼而進攻東吳。孔融在朝堂上點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隨後率大軍出征。

這是虛構。

歷史上,沒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這一說。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確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僅殺了他,還將他的妻兒老小全部誅殺。

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讓梨」,4歲就知道把大個兒的梨子讓給別人,客人笑稱他為神童。

是夠神的,保不齊大個兒的梨子有蟲,所以讓給你。

孔融吃過虧嗎?他吃虧大了。也是因為有才,愛顯擺。這一點從他寫文章以議論為主可以看出來。孔融文章的內容大多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

實際上,孔融也是個義士。怎麼呢?在他16歲的時候,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張儉,與哥哥孔褒爭相犧牲生命。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聞名。

時隔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

曹操沒辦法,當天就把楊彪放了。

一開始,孔融和荀彧聽說滿寵拷打楊彪,還心生怨恨。這下才知道是滿寵的計策,為的就是讓曹操放了楊彪。

楊彪領教了曹操的厲害,如今漢室衰弱,政權都在曹家,惹不起躲得起,他謊稱雙腿筋肉萎縮,連續十幾年不能行走。最終逃離了曹操的魔掌。

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楊彪,他反而有點劉表。他知道孔融和劉備的關係一向親密。這傢伙平時就一貫唱反調,關鍵時難保他不會下爛葯。於是曹操決定,幹掉孔融。但孔融是一個名士,不能說殺就殺,一方面,曹操可不想背負濫殺無辜的罪名;另一方面,如滿寵所言,要服眾,不要失去民心。

那麼,妥當的方式就是謀殺。

謀殺的要領在於周密、嚴謹的部署和策劃。曹操精細盤算,認為給孔融羅織罪名最為妥當。這罪名還不能是一個,要多個。

於是,謀殺行動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這年的八月二十四,曹操派光祿勛山陽人郗慮出任御史大夫。為什麼要讓郗慮做御史大夫呢?因為曹操很清楚,此人素與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慮一上任,曹操就馬上指使他搜羅孔融的過錯。郗慮既樂意又賣力,搞別人興緻差點,搞孔融他來勁了埃

很快,郗慮就搜羅到給孔融定罪的證據——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就是謀反的論調。而且,從前孔融在北海的時候,看到王室不安寧,招集徒眾,要想孫權的使臣談話時,又毀謗朝廷。

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其一,漢朝是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姦詐就在於,以不孝為罪名強加於孔融,不僅除了心頭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維護漢室。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籠絡人心的角度,都讓自己獲得利益,可謂是一箭雙鵰。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蓋謀殺動機。在不孝的後面,再加上一條謀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應得了。

其三,將不孝罪放在謀反罪前面,作為「主罪」,也顯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敵劉備,也可以不殺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愛才,絕不濫殺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須處死,屬於「揮淚斬」。

其四,以言論治罪,也給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釣譽者一個警示,不許妄自尊大,不許講怪話,講怪話、諷刺、挖苦絕不是活躍政治空氣,而是作亂。在專制的政權里,你們應該是沉默的大多數,沒有人權,更沒有話語權。

其五,這兩大罪名,可證明孔融人品有問題。肉體殺掉,還消滅你的名譽,讓你永世不得翻身,讓陳壽寫《三國志》也不敢給你立傳。這就叫踩死你,還踏上一萬腳。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寫道:融違反天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這個沒打紅鉤的布告,充分表達出曹操的憤怒,「猶恨其晚」,殺你還殺晚了。

於是,此時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處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連同孔融的妻兒一起誅殺。

以前,京兆人脂習和孔融交好。脂習曾多次告誡孔融,不要過分剛直,長此下去,必定遭到禍害。這下,孔融真的死了,許昌沒有一個人敢去為他收屍。只有脂習去了,撫著孔融的屍體痛哭,說:「孔文舉捨棄我而死,我還怎麼能夠生存呢?」

曹操知道,立即下令搜捕脂習,本想殺掉他,後來又赦免了他。

其實,早在孔融之前,曹操已經炮製過一宗謀殺案,因為被害人的地位、名聲和影響都不及孔融,權且定位為第二宗謀殺案。

第二宗謀殺案的被害者叫禰衡,青州平原般縣(今山東臨邑)人。

劉表早知道禰衡的大名,把他奉為上賓,讓禰衡掌管文書,並指出「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也就是荊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請禰衡過目審定,對禰衡十分器重和信任。但禰衡仍然陳群、司馬懿的長兄司馬朗這樣的人,他也不屑於交往,說自己豈能和殺豬賣酒的人交朋友。就連他自己欣賞的孔融和楊修,他也是這番評價,說滿朝中也只有大兒子孔融、小兒子楊修還湊合,其他的都不值一提。孔融當時四十歲,禰衡稱呼他為「大兒」,可見禰衡的狂妄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因此,禰衡的死多少有些咎由自齲與禰衡比較起來,第三宗謀殺案的被害者,就很冤枉了。

第三宗謀殺案的被害者叫楊修。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是太尉楊彪的兒子。楊修的為人與禰衡截然不同,他是一個謙恭的人,而且,從小就才思敏捷。9歲時,有一個叫孔君平的人來拜見楊彪,楊修因父親不在家中,忙沏茶讓座,並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顆楊梅玩笑說:楊梅,名副其實的楊家果。楊修立即問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嗎?

由於楊修聰穎過人,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的主簿,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一位高級幕僚謀士,理應算得上一位重臣。但是,楊修的聰明多是小聰明。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產生不滿,心存芥蒂。

首先來看闊門事件——曹操去視察新建的相國府,視察完後沒有說一句話,只是讓人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旁人都一頭霧水,而楊修當即命人將門拆掉重建,說丞相嫌門太寬,所以在門上寫個「活」字,「門」里「活」,就是「闊」,「闊」就是「寬」。

其二是一盒酥事件——有人送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在盒上寫了個「合」字交給眾人。眾人面面相覷,而楊修接過來就吃,對眾人說: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

這是楊修的真正死因嗎?準確地說,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兩大政治因素。

一、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力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二、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孫。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

曹操很豁達,張綉殺了他的長子、侄子、侍衛長典韋,曹操都不記恨他,但同時曹操也很多疑,荀彧是他可靠的功臣,依然沒能逃脫他的魔掌,曹操的多疑致使許多與之有恩有舊的親朋好友成為刀下之鬼,其中不免枉死之魂。

許攸是曹操老相識,宦官專權的時候,他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欲廢掉漢靈帝改立合肥侯,聯絡曹操一起起兵遭到拒絕,曹操勸他們說,廢立皇帝是不詳之事,如果不成功,你們就危險了。結果如曹操所說,王芬兵敗自殺,許攸逃匿投奔袁紹。

官渡之戰,許攸獻計袁紹,趁曹操軍力不濟、糧草不足之時攻打許都,定能一戰而勝。可袁紹沒有採納許攸的計策,還要殺掉許攸,很大原因就是認為許攸是曹操朋友,袁紹疑心他們暗通。許攸大怒而投誠曹操,曹操聽說許攸到來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還口稱許攸的字,其歡喜與親切之情不益言表,曹操採納許攸建議終於以弱勝強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曹操攻克冀州,許攸居功自傲數次大庭廣眾之下呼喊曹操乳名,曹操都劉邦的父親一樣,開始覺得劉邦是自家兒子,屢有不敬,後來自我覺悟,服服帖帖對兒子劉邦行君臣之禮,再也不敢冒犯龍顏。但許攸這傢伙不思悔改,不僅當面不敬,背後也大不敬,迫使曹操不得不痛下殺手。《三國志·杜襲傳》說「時將軍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

名人介紹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觀滄海》原文翻譯及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注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4.海:渤海。5.何:多麼。6.澹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7.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8.叢生:指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豐茂:指茂盛,茂密。9.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10.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漢:銀河,天河。14.幸:慶幸。15.甚:極點。

16.至:非常。17.詠志:即表達心志。18.幸甚至哉:真是慶幸。19.詠:歌吟。20.志:理想。21.歌以詠志:以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作品鑒賞】

《觀滄海》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抒發了作者一統大業的報復心理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曹操這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

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此詩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裡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

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係,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觀滄海》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

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像,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名家點評】

唐朝史學家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東臨碣石,見滄海之廣,日月出入其中。 張玉榖《古詩賞析》:此志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清代詩人沈德潛: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360網 的精彩文章: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羋原就是屈原嗎?羋原是何許人也?
孔子為什麼對女人有很深的偏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TAG:語文360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