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佳能發力火箭研發 欲與全球對手競爭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4日報道,日本佳能電子和IHI AEROSPACE等企業7月2日宣布,將對共同出資的火箭開發企業增資,並使其進入事業化階段。爭取2021年度開始提供衛星發射服務。在火箭發射領域,各國企業正在加速削減成本。尤其是需求有望大幅增長的小型火箭領域,中美等國的新興企業相繼登場。在日本方面,雖然新創企業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在6月30日實施的發射試驗遭遇失敗,但該公司計劃繼續推進開發,預計國內外的火箭開發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此前,火箭的開發和發射一直由政府機構推進。由於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相關技術,在發達國家,不斷出現火箭業務向民營企業轉移的動向。傳統大型火箭一次的發射成本達幾十億日元到上百億日元,日本三菱重工業等大型企業涉足開發。而發射成本在幾億日元的小型火箭領域,初創企業也開始參與其中。
佳能電子、IHI AEROSPACE、清水建設、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在2017年8月成立了火箭開發企業。此次,通過對4家出資方實施的第三方配股增資,該公司的資本金從1億日元增至14億日元。增資後佳能電子出資50%,其他企業的出資比例並未公布,企業名稱變更為SpaceOne。
SpaceOne將使用通過增資獲得的資金自主研發火箭。計劃開發全長十餘米的火箭,大小約為日本主力火箭的5分之1。在美國,還有企業力爭將火箭的發射費用降低至500萬美元。SpaceOne的社長太田信一郎表示,「力爭在價格上不輸給競爭對手」。
該公司目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技術。佳能電子和IHI AEROSPACE還參與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型火箭開發。為2018年2月發射的「SS-520」火箭提供了航行技術並參與了引擎開發。
衛星的用途擴大
小型火箭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小型衛星的發射需求不斷增加。此前,衛星發射以用於防衛和太空科學的大型衛星為主。但現在,小型微型的用途也不斷出現。例如使用衛星拍攝農場、漁場圖像,向生產者提供數據,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等。如果通過衛星觀察集裝箱的物流情況,還能夠掌握經濟運行狀況。
據美國調查公司SpaceWorks預測,2023年全球小型衛星的發射需求將增至2016年的4.6倍,達到460顆。
現有大型火箭有的可1次發射超過100顆衛星,在取得足夠客戶訂單之前,經常要等待1年以上才會發射。如果是小型火箭,即使發射1顆衛星也有利可圖。SpaceOne計划到2020年代中期每年發射20顆衛星,能在簽約1年以內發射。
在小型火箭領域,目前海外企業領先。美國Rocket Lab公司2018年1月成功發射了攜帶小型衛星的火箭。該公司2006年才創建,目前已經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中國的重慶零壹空間航天科技5月成功發射了試驗火箭。2015年創建的零壹空間與中國國內知名風險投資基金和重慶市政府展開合作,籌集了充裕資金。
在日本企業中,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正在開發可抵達距地面100公里宇宙空間的觀測火箭「MOMO」。2017年7月,MOMO 1號火箭發射時飛至距地面20公里高度。該公司社長稻川貴大表示,試驗「取得部分成功」。2018年6月30日,MOMO 2號火箭發射再次遭遇失敗。
原因被認為是主發動機發生故障。MOMO 2號火箭以向上飛行的姿態墜落地面。據悉火箭發射架沒有受到損壞,似乎仍可用於發射下一枚火箭。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正在回收MOMO 2號火箭的箭體和零部件,查明原因。實現穩定的發射並非易事。
海外企業也遭遇失敗
在海外企業中,失敗也並不罕見。美國SpaceX公司的第一枚火箭也接連發生故障。Rocket Lab公司也因故障推遲了4月的發射。在籌集資金和在不斷研發技術的同時,如何儘早積累經驗將成為日本火箭企業的關鍵。
在全球範圍內,大型火箭的低價化競爭也在越來越激烈。美國SpaceX公司正在開發回收火箭進行再利用的技術。歐洲阿麗亞娜航天公司、日本三菱重工業也力爭將火箭成本減少一半。
不論是大型還是小型,全球的火箭競爭都越來越激烈。除了火箭的可靠性之外,能否推出讓作為客戶的衛星運營商容易使用的服務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