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究竟取代了多少人類勞動力?兩極化比失業更可怕
編譯 | 田小雪
編輯 | 麻粒兒
微信 | ai_xingqiu
網址 | 51aistar.com
全球發展中心(即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簡稱CGD)是一個創建於美國的智庫。近日,該智庫發表了一篇新文章,主要研究的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給全球勞動市場帶來的潛在影響。
由此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現在的我們是不是過於關注自動化浪潮取代了多少人類工作崗位,而非著眼實際情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這篇文章的兩位作者Lukas Schlogl和Andy Sumner表示,想要知道新興技術到底取代或摧毀了多少人類工作崗位,根本就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技術肯定是會帶來重大影響的,尤其會給發展中經濟體帶來影響。因為在發展中國家,勞動市場是存在一定傾斜現象的。
各類工作都遵循著特定規律,因而人類勞動力對於自動化普及的認知要更為敏感,比如工廠或農業生產過程中不需要太多專業技能的工作崗位。
與早前那些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一樣,Schlogl和Sumner也認為,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其他國家,自動化技術帶來的影響,應該不會是大規模失業。
與之相反,很有可能是工資水平的停滯以及勞動市場的兩極化。換句話說,大多數人還是能夠保住自己飯碗的,只不過工資水平可能會越來越低,而且上下浮動的機率會逐漸增加,帶薪休假、醫療保險或者養老金等福利可能不復存在。
而與之對應的另一端,也就是佔比較小的富裕人士和富豪群體,將會享受由技術創新和生產力提高帶來的更大獲利空間。
所有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工作崗位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會逐漸降低,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也會隨之下降,從而進一步導致民眾對政府機構和國內政治產生不滿情緒。甚至有人表示,當下,我們已經能夠看到這些潛在影響出現的早期信號。
在美國不少城市,人類工作崗位已經面臨來自自動化的較大壓力,因而民眾呈現出來的投票意向就是支持共和黨。針對這些挑戰,Schlogl和Sumner嘗試著給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不過還只是方案概述,其中是否有哪一種能夠真正落實並且起到作用,還是有待觀望和評估。
其中,有一種名為的「准勒德分子(quasi-Luddite)」解決方案。簡單地說,就是採取各種措施,來拖慢甚至逆轉自動化的發展進程。具體包括,對機器人以及由它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徵收稅款,以及頒布特定監管制度使得現有工作崗位的自動化難度進一步增加等等。
二人認為,這些措施其實是會給開放經濟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的。至於原因很簡單,如果自動化確實能夠降低商品和服務的成本,那麼自然而然就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讓他們想辦法避開監管規則去獲取那些商品和服務。
在這樣一種想法的趨勢之下,他們很容易會採取的策略,就是削減人類勞動力的成本,壓力工資水平或者減少勞動者原本應該享受的福利。
Schlogl和Sumner表示:「所以,說到現在,關鍵問題就在於,這些策略能夠帶來多少利潤,從政治角度來看可行度究竟有多高。舉個直白的例子來說,就是只有等到災難發生了,人們才能清楚知道災難的威力有多大。」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名為「應對策略」的解決方案。它的主要關注點只有兩個,一是鼓勵那些工作遭到自動化威脅的勞動者重新學習其他專業技能,二是直接為那些工作受到負面影響的勞動者提供社會安全保障。
對此,Schlogl和Sumner認為,第一種,讓勞動者「回爐重造」還是有一定難度。一方面,我們並不知道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學習的哪些新技能不會受到自動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技能學習是需要投入資金的。
對於已經處於工作周期後半段的人來說,這筆錢花得是否值得無從知曉。至於第二種提供社會安全保障,想要在發展中國家推進,或許還是不太現實。
而且,與之相關的社保計劃或許會進一步提高勞動力成本,從而導致更多工作崗位遭到自動化技術的取代。
考慮到上述因素,二人最終還是認為,在自動化取代人類工作崗位這個問題上,除了技術角度的分析,盈利問題、勞動監管問題以及工會等問題,都應該要予以足夠重視。
從長遠角度來看,未來肯定會出現一種全新的社會安全保障分銷框架,由高收入國家的收益提供主要資金支持。
如果你想了解
最前沿的AI技術和場景應用
一網打盡AI界前瞻科技和深度報道
歡迎關注AI星球,並轉發朋友圈為我們打Call~~
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創造優質內容的不竭動力
※AI預測玩不轉世界盃,豪強紛紛落馬屢打臉
※AI能比人類更懂藝術嗎?老牌拍賣行蘇富比決定向科技妥協
TAG:AI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