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者為什麼被拋棄?于丹還是那個于丹,讀者已不是那個讀者
論語學者于丹為什麼被大家所拋棄?百家的創作風向標給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話題,值得探討。確實,于丹在經歷過央視國學大講堂成名後,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一段時間內可謂火的一塌糊塗。然而,近幾年卻遭遇滑鐵盧,受到了網友的冷遇。
究其原因,不管于丹好還是不好,真性情還是假做作,于丹就是那個于丹。不同的是,讀者已經不是那個讀者。于丹只能說在一個時間段內迎合了大眾的需求,而時過境遷,大眾的需求變了。
于丹火的時候,沒有微信公眾號,沒有百度百家自媒體,各類移動端的新聞內容平台都沒有。自然,那個時候網路上也沒有鋪天蓋地的標題黨,更沒有或有營養或可能毒死人的雞湯。所以,那個時候,大家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還是讀書,看電視。這時候,電視上跳出一個大侃特侃國學,談論語老莊這樣有豐富思想內涵內容的人,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最重要的,孔孟老莊對很多人都是陽春白雪,于丹出來說道不遠人,道就在我們身邊,把國學融入了日常生活中來,這就更提起了大家的興趣,於是,于丹火了,並且火的一塌糊塗。當然,于丹的火也離不開媒體的功勞,畢竟能登上央視的講壇,想不火都難。但是,登上那個講壇的不止於丹,但于丹最火,根本的原因還是于丹講的是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所真正需求的。
現在時代改變,社會物質豐富但人們需求改變,于丹的思想已經不是人們的需求點。在房價飛漲,經濟壓力山大的環境下,今天的人,整天思考的是怎麼樣去賺錢,怎麼樣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就算心底想要靜下來多看看書,多聆聽下孔孟老子這些聖人的教誨,也困於時間而無暇顧及。
另外一方面,移動物聯網興起,智能手機普及,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于丹味道的雞湯在網上隨處可見,並且比于丹雞蛋味道更好,更能挑動人的味蕾。現在網路的文化,是一種速食文化,流行各種段子,這些段子很多看似低俗無聊,但是其發展是建立在人們認知的提高且對現實的無力,更滿足了人們在物質社會壓力下緩解精神壓力的需求。在這樣的文化下,于丹固定思維的雞湯,已經不是人們的所需品。而于丹這樣一個要顏值沒有,要才華也很難和南懷瑾那些國學大師相比的人自然就被網友所拋棄了。
于丹只是在對的時期做了對的事,但時代改變,網路飛速發展。讀者已經不是那個讀者,讀者的需求也不是原來的需求。即便于丹還是那個于丹,那個在大眾心目中或美或丑,或真性情或矯揉做作的于丹,可是還是難免被大家所拋棄了!
/完/
※七種植物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朋友看過偷偷買了一大筐石榴
※智商是個好東西,老子《道德經》四個字透露什麼是最高的智商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