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製造口臭的口香糖
魚腥草又叫蕺菜、岑草,民間常稱之為「折耳根」。分布於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多生於山地、溝谷。魚腥草帶有特殊的腥臭味,葉子和根莖可作為野菜食用,也可入葯,具清熱、祛暑、解毒之效。
在溪流旁邊的濕地上、樹陰下、山坡背陰處,都是適宜魚腥草生長的地方。古人把魚腥草歸為「隰草」類,意思是生長在陰濕處的草,因為陰氣太重,有人認為多吃魚腥草會損陽氣、耗精髓。
全民口臭計劃
春秋年間,吳王夫差大敗越國軍隊,越王勾踐也只得做了吳國的臣子兼人質。為了取信吳王,早日回國重整旗鼓,勾踐忍辱負重,通過「嘗糞事件」,討得了吳王的歡心——吳王染疾,勾踐自稱能夠嘗人糞便,診斷病症,不畏噁心,以表忠心。勾踐最終回到了越國,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擊敗了吳王,成為了一代霸主,但品嘗糞便卻令他落下了一個難以治癒的毛病:口臭。謀臣范蠡進獻了一條計策:山野之間,有種野草味道腥臭,不如號召越國全體人民,無論富貴貧賤,都採摘這種野草食用。
因為沒有口香糖,無法遮蓋國王嘴裡的特殊臭氣,范蠡才提出了這看似並不高明的建議。人人口臭,國王就不必感覺尷尬,順帶還能采野草當食物,一舉兩得。這件事在《吳越春秋》上有所記載,曰:「越王從嘗糞惡之後,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亂其氣。」岑草又名蕺菜,因為含有腥臭之氣,民間稱之為「魚腥草」。相傳范蠡號召越國民眾集體採食魚腥草的山頭,因蕺菜而得名「蕺山」,位於如今的浙江紹興。
魚腥草在較潮濕的環境中可以成片生長,也有人把它們栽培在樹陰下、水畔作為草坪。
失禮的野菜
唐朝大詩人杜牧在安徽宣城遊歷時,見到了山澗之中的魚腥草,寫下了「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脈」的詩句,感嘆曾經全民都來食用的魚腥草,如今卻無人問津,懷古喻今,捎帶著感嘆自身的境遇。當初吃魚腥草的風尚,從越國到吳國,從吳國到楚國,又從楚國延續到了更靠南方和西南的地區,卻始終沒有傳入中原。中原人士以為,魚腥草會導致口臭,是種令人失卻禮儀的食品,只有蒙昧的東夷南蠻,才會以此為食。
如今河南也有魚腥草生長,但根本無人食用;江浙一帶自從漸漸「開化」之後,魚腥草便不再為人所喜愛;至於根本沒有見過魚腥草的北方人,初食此物,往往作三日嘔。吃魚腥草是一個飲食習慣的問題,南方人長久食用,非但不以為腥臭,反而當作美味。除了當作野菜,魚腥草的葉子還可用來包裹生魚,減緩魚的腐壞速度,此外也有人用魚腥草煎制味道刺鼻的湯水,用來解暑,從氣味到療效,和如今的藿香正氣水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夏天養多肉,這些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酢漿草養殖方法及注意事項
TAG:花鳥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