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直軍:表面繁榮之下 中國沒有真正成功的軟體公司

徐直軍:表面繁榮之下 中國沒有真正成功的軟體公司

雲計算可以解決傳統軟體公司的諸多問題,但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財經》記者 周源/文 謝麗容/編輯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上公開表示,中國軟體產業只是「表面繁榮」,缺乏真正成功的軟體公司。

軟體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礎。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軟體產業收入超過5.5萬億,佔GDP的6.65%,規模上已經達到美國軟體產業收入的一半。

但徐直軍認為,從軟體產業鏈的視角來看,中國軟體產業缺乏基礎軟體,如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工業軟體等,軟體公司大多在應用層,且未形成獨立生態。

普華永道 2016年的全球軟體公司100強排名顯示,主攻通用軟體的中國公司里,僅東軟集團排在第80位,但東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造成中國本土軟體公司難以壯大的原因有多種,徐直軍認為,核心原因之一是國內客戶不接受國產軟體License(許可證)+軟體年費的模式,導致中國軟體公司難以長期投入,但隨著雲計算時代到來,軟體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即SaaS模式,軟體即服務),以訂閱方式按年收費,會是中國軟體企業突破舊有商業模式的新契機。

他認為,如果政府和企業在購買軟體的時候,採取雲服務的方式來購買,中國軟體產業一定能開闢新的市場,誕生成功的全球化軟體領軍企業。

SaaS並非孤立存在,SaaS之下還有Paas(平台即服務)和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兩大層級。目前,全球軟體公司正紛紛向SaaS轉型,亞馬遜、微軟、阿里、華為等公司正在爭奪IaaS層機會。

雲計算是IT產業重新洗牌的歷史性機遇,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SaaS廠商之間、IaaS廠商與SaaS廠商之間,各方關係微妙,競合不斷。

深陷「定製化」泥潭

軟體分三類:第一類是嵌入式軟體,軟體和硬體捆綁在一起,軟體的價值主要是通過硬體來實現,華為相當一部分收入來自於此;第二類是純軟體或者通用軟體,它的價值實現方式是兩種,一種是通過License+軟體年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現在是IT產業的主流模式,第二種通過訂閱的方式,SaaS(軟體即服務)的方式來實現價值;第三類,是互聯網的後向收費模式。

上述模式中,第一類嵌入式軟體以及第三類互聯網模式的軟體收費模式在中國都發展得比較好。但第二種模式在中國「發育不良」。

國際軟體巨頭如甲骨文(Oracle)、SAP等在產品層面優勢明顯,又打造了獨立生態,License+軟體年費的收費模式得到全球客戶的接受。

收取年費的方式對軟體產品型公司很關鍵。軟體是有生命周期的,開發好的軟體交付給客戶之後,軟體公司還必須維持一個開發團隊,持續維護軟體版本,這其中的投入很大,僅靠產品license一次性收入是不能維持可持續發展的。

「我們公司內部經常很羨慕甲骨文、SAP,每年一開門,一半的收入就已經有了,但是中國的軟體公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徐直軍說。

國內客戶不太接受國產軟體「License+軟體年費」的模式,尤其不接受軟體年費,導致國內軟體公司長期以來只能將商業模式調整到基於軟體定製的模式,嚴重製約了整個軟體產業產品化的發展。

「中國軟體產業全部轉變成一個定製產業,一個項目幾百號人,這幾百號人做這個項目,一直做到(項目)死亡,沒辦法把所有的東西整合在一起,形成套裝軟體,只是解決了就業,形不成競爭力。」徐直軍說。

華為深受其苦,該公司一個軟體業務部門每年20億美金收入,投入兩萬多人,處於不斷接項目不斷定製人均產出卻並不高的狀態中。

此外,本土基礎軟體如操作系統資料庫的缺失,也制約了中國形成完整軟體產業生態。

考驗持續服務能力

新興的SaaS本就是軟體產業里的新趨勢,老牌軟體巨頭甲骨文、SAP,以及國內的用友、金蝶都在致力於將產品徹底「雲化」,向雲計算轉型。而SaaS服務按需使用、按年訂閱的收費模式,天然地幫助中國軟體企業解決「收不上來軟體年費」的苦惱,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如果政府和企業在購買軟體的時候,採取雲服務的方式來購買,這個新市場將誕生成功的全球化軟體領軍企業。」徐直軍說。

但與傳統軟體銷售顯著不同的地方在於,SaaS不是一鎚子買賣,它的初始訂閱成本很低,一個客戶持續訂閱通常要超過三年以上才開始給SaaS服務商帶來利潤。

甲骨文公司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應用軟體業務總經理潘傑君曾告訴《財經》記者,他們現在不關註銷售拿了多少單,而是關注有多少單可以續單,因此要求銷售及服務人員最多半年就要見客戶一次,了解客戶狀態,提供解決新需求的方案。

由於中國軟體公司在技術、人才、市場等多個層面明顯落後於外國公司,企業軟體的壁壘又非常高,多位從業人士表示,即使出現了SaaS這條新賽道,中國軟體公司要挑戰國外軟體廠商的地位還是很難,未來五年有機會出現亮眼的本土SaaS廠商,但整體上不會有顯著的格局變化。

此外,SaaS只是雲計算生態中的一個層級,就像過去的軟體運行在硬體設備上一樣,SaaS要跑在IaaS和PaaS之上,一起向用戶輸出整體的IT服務,IaaS/PaaS層發展狀況也決定了SaaS的擴張速度。

阿里、騰訊、華為、UCloud,以及國外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正在爭奪中國IaaS市場。市場諮詢與調研公司IDC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中國IaaS廠商排名前五的玩家分別是: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天翼雲、金山雲,以及UCloud。

吸引SaaS廠商入駐,完善自己的雲生態是當下IaaS廠商的重頭工作之一。

例如,甲骨文與騰訊雲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阿里雲則與甲骨文的對手SAP緊密合作;「後來者」華為雲打出的口號是,要打造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黑土地」,並且提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以實現中立)」的「三不」原則,用友、豬八戒、拓維、中軟國際等軟體企業已在華為雲上在開發部署和運營它們的SaaS。

但SaaS廠商,尤其是國內的SaaS公司不會單獨綁定某一家IaaS廠商,而是採取多雲戰略,進駐多家IaaS平台。

對IaaS服務商而言,基礎工作是擴大規模並打造全品類的基礎雲服務,以滿足各類SaaS對雲基礎設施的差異化需求,但目前更關鍵的任務是與SaaS服務商共同撬動政企市場快速做大蛋糕,公有雲服務提供商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告訴《財經》記者,現在公有雲廠商都在主攻政府市場。

IDC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SaaS市場規模為5.58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SaaS市場規模將達到18.25億美元,2015年-20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6.7%。

(作者周源微信  zhouyuan_999,歡迎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一千個逃離矽谷的理由,和一個留下的原因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