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世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論的發展與前瞻

李世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論的發展與前瞻

中國的文藝、文藝理論始終具有關注現實的優良傳統,正是這種傳統促進了文藝的繁榮,也是文藝理論取得巨大成績的重要條件。從詩歌功能的角度來看,孔子重視文藝與現實的關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劉勰揭示了現實生活、時代變遷之於文藝的重要性:「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心雕龍》)。處於詩歌黃金時代的白居易也極為重視文藝反映現實的功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之後,這種傳統從各個方面探索了文藝與現實之間良性互動的途徑,經過長期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演變為一種積澱深厚、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文藝、文論傳統。這種傳統不但具有深厚的文藝、文論、文化基礎,還作為重要資源啟迪、滋養了後世的文藝和文論。

近代以來,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成為中國的壓倒性任務,文藝、文論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困境中,文藝勇於擔當,自覺地承擔起責任和使命,關注社會生活、揭露現實的黑暗、喚醒民族奮發精神、鼓舞民眾戰鬥士氣,為國家強盛、社會進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一方面產生了大量優秀的文藝作品,另一方面,文論在關注現實、激濁揚清、引領指導文藝發展的過程中也發揮了獨特作用,並在吸收中國文論傳統、國外文論經驗的過程中繼續探索、豐富了這個傳統。「五四」以來的現代文藝、文論在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與進步,在關注民眾生活、民生疾苦、國民精神鑄造、思想啟蒙、健全人格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在以「人生」為旨歸的文藝作品和文論建構中,在現實主義文藝、文論的探索中,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中,文藝反映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出現了諸如《創業史》等不少優秀作品。文論及時跟進,積極探索文藝與現實的關係、現實主義文藝理論,也有一定的建樹。同時,有的文論家還嘗試吸收浪漫主義理論,提出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理論,並進行實踐。

20世紀70年代末期,隨著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也重新起動了久違的現代性事業,文藝、文論都介入了這個宏大工程,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文藝、文論從反思文藝與政治的關係入手,清理了文藝與現實的關係,文論界則從回歸文學本體、審美本體的角度介入和呼喚文藝的獨立性問題。文藝的社會性與現實的關係更加密切。「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反思文學」等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作品如井噴般湧現,反映了社會發展和民眾的基本要求,表現了人民走向未來的喜怒哀樂,有其合理性、必要性。與此同時,文藝政策也從「為政治服務」轉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種背景下,文藝、文論開始面對現實,關注社會、民生,揭露和鞭撻虛假、陰暗、醜惡,追求真善美。隨著一批批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湧現,一系列現實主義的文學觀念、範疇、命題迅速出現並得到廣泛的討論,文論界重新審視、反思舊的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局限,吸收新的思想資源來豐富現實主義文學及其理論,現實主義文論也由此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隨著西方文藝、文論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引入,中國文論積極吸收和援引西方的文學本體論、形式主義文論、文學自律論等的思想。由此開始,文論重視審美性、本體性、自律性。後來,這種傾向愈演愈烈,尤其在某些先鋒的文藝、文論中表現得非常極端、偏執,個人化、私人化傾向突出。實際上,當時的審美自律主要是一種姿態,其政治性正是通過審美、獨立性的面目和方式表現出來的。進入90年代以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打破了計劃經濟及其思想上的束縛,引發了市場意識、商品意識、競爭意識等現代觀念,成為邁向現代性、審美現代性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也助漲了文學熱衷於感官刺激、向錢看、追逐經濟利益、刻意炒作等不良習氣,成為誘導文學異化的重要因素,極大地削弱了文學的獨立性。這時,有的文論家喪失了人文學者的基本立場,極端強調文藝的商品屬性、產業屬性,忽視或抹殺文藝的審美屬性、價值和精神的引領作用,導致了社會現實和審美在文藝中的雙重缺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人文精神討論應運而生,重新提出了文藝的形而上的精神維度、文藝的審美救贖性和超越性,文藝的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問題,文藝的正能量等問題。正是關注現實,人文精神討論和受此啟發誕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論,才重新呼喚重建人文精神維度的重要性,並試圖影響當時的創作,也由此成為文論建設的新的亮點。

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的不斷加快,文藝的問題凸現出來,文藝界開始反思,認為僅依靠審美、形式,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會把文藝引入歧途,需重新重視文藝的社會性、現實性。這種反思不再把社會、現實與審美對立起來,而是在尊重文學審美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對社會性、現實性的關注,努力實現二者的交融、平衡。同樣,西方文論也有啟發和推波助瀾之力,它們從不同方面啟發人們介入現實、體驗生活、把握社會。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些文論片面強調社會因素,有淡化甚至否定審美、文學自身規律的傾向和局限,也不足取,但隨著文藝的發展,其局限性將會暴露並被人們所認識。當前,文藝中社會性和審美性的對立仍然存在,需要彌合二者的分裂、對立,將其有機、有效地統一起來。對此,文論應該積極介入現實,探索文學關注現實、表現現實的新的方式和途徑,從而處理好文學與現實的關係,促進文學的社會性和審美性的統一。實際上,文學的社會性和審美性不但不矛盾,還能夠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從中國文論的發展歷程和新時期以來的文論建設看,如果堅持關注社會現實這個優良傳統,文藝就會繁榮,文論就會有大的發展。否則,文藝就可能喪失社會生活的基礎、源泉,而陷入狹隘的個人生活及片面追逐形式的泥沼中。同樣,文論如果喪失了歷史的維度、現實的觀照和對當下文藝的關注,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失去繼續發展的源泉、動力和追求,只能自說自話、自我陶醉。為此,作家、藝術家、文論家應該繼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投身生活、關注現實、關心文藝實踐,以自己的貢獻促進文藝、文論的發展和繁榮。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原標題:關注社會現實推動文論發展——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論的經驗看新時代文論發展之道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談判進程緩慢 各方態度不一 英國「脫歐」面臨哪些關鍵挑戰
G7和上合峰會:兩場盛宴、兩種結局背後的思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