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雪冬:改革開放的邏輯與界限

王雪冬:改革開放的邏輯與界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黨領導人民推進「四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這一思想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獨特的思想魅力和巨大的實踐偉力,其強大的真理力量、獨特的思想魅力突出體現在對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規律的深刻總結,其巨大的實踐偉力集中體現在對改革開放在新時代的全面深入地推進。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高度把握改革開放的邏輯與界限,並以巨大的決心和勇於擔當的精神推進改革開放,是我們對改革開放40周年的最好紀念,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

一、生產力邏輯——改革開放是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矛盾運動規律的必然選擇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要求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改革正是變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從而解放生產力,為生產力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改革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然而,只改革還不夠,改革必須與開放並舉。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人類的歷史是在開放中發展的。對外開放就是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加快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矛盾運動規律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已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發展奇蹟。中華民族實現了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促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轉變,即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不僅沒有降低對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反而要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並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這就意味著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一方面要從政策制度上對生產力進行鬆綁,從而釋放和擴大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從外部吸收有益資源,增強創新發展的動力,使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所有這一切都為了一個目的,即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二、制度邏輯——改革開放是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早就說過:「『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在歷史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今天,改革開放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歷史潮流的必然選擇。不實行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然而,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更是死路一條。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上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必須始終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這是改革開放不可超越的制度邏輯。

改革要首先明確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能改的、不合時宜的必須改,不能改的堅決不能動搖。改革就是要變革那些不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乃至某些落後固化的制度,從而使其適應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然而,關乎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一系列根本制度絕不能動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能消弱或動搖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須始終堅持公有製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要以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為界限,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在社會主義基本文化制度框架內進行,要朝著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推進;社會主義的社會治理與改革也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對外開放就是吸收外部有益資源來促改革、促發展。這就要明確區分哪些資源是有益的、適合我國發展需要的,哪些資源是無益甚至有害的、不適合我國發展需要的。對於一切外來資源,不能採取「拿來主義」,盲目照搬照抄,而要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改革開放是一項充滿風險挑戰的偉大鬥爭和深刻革命。我們既要有堅定的改革定力,又要有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堅定的政治定力是應對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我們要從蘇聯解體的歷史悲劇中吸取教訓,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始終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

三、空間界限——改革開放是超越民族國家乃至意識形態界限的文明互鑒

改革開放是超越民族、國家乃至意識形態界限的文明互鑒。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正是以開放的姿態、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借鑒一切有益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研究「俄國問題」時就明確提出落後的東方國家可以吸收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列寧在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就強調要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管理經驗,排除狹隘的自負和階級偏見,充分尊重並發揮資產階級專家的技術專長,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當下,我們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偉大而波瀾壯闊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然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已給我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超越民族國家乃至意識形態的界限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促進社會主義的大踏步發展。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吸引高素質人才,做到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要認真研究和適當借鑒國外政治改革和政黨建設的有益經驗,穩步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要批判地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使其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創新的重要動力源泉;要合理地吸收借鑒國外成熟的社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經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發展與完善。

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使我國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過去我們對外開放主要是「引進來」偏多,「走出去」較少,現在則必須要走雙向開放之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我們不僅要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和高素質人才,還要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不僅要專註於國內改革發展,同時也要積极參与國際事務,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不僅要吸收外來的有益文化文明資源,還要堅持文化「走出去」戰略,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讓世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超越空間界限的文明互鑒。中國是世界開放發展的受益者,也是世界開放發展的貢獻者。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四、時間界限——改革開放是超越時間界限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因而需要不斷改革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國正以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然而,我們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未來面臨的改革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深水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任何猶豫、停頓和退縮都會造成歷史的倒退。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邁進了新時代,我們必須集中力量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既關乎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也關乎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意義之重大毋庸置疑。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為此就必須更加堅定穩步地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改革要重實幹,求實效。只有依靠人民力量,才能創造時代偉業。我們要緊緊抓住時代機遇,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就要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及時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充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昂揚的鬥志和自信的姿態投身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黨員幹部是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要教育鼓勵廣大黨員幹部在新時代要有新擔當、新作為,勇於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為此就要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使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幹部有機會有舞台,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根據具體情節進行相應的調降免,使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全面提升黨員幹部的責任擔當意識,著力增強黨員幹部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本領能力。黨員幹部要帶頭「擼起袖子加油干」,建設偉大工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展開新的偉大鬥爭。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政治與國際戰略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鄧嘉緯:人工智慧對文化產業發展有哪些深度影響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