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一種什麼境界?

心·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一種什麼境界?

悟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一定要達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達不到就沒有希望了么?

悟離我們究竟還遠么?

最後,大師兄「悟空」是什麼意思?

還有「悟凈」呢?

大家一定要把《前行》的內容搞懂,搞懂之後再進行思維。雖然它的文字淺顯易懂、一目了然,但要想對它的內容有感受,並長期貫穿於自相續中,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舉。

在修行的過程中,得到定解相當關鍵。比如「人身難得」這一修法,凡是學佛的人都會講,可是有多少人並非人云亦云,而是通過自己修證得來的?誰又能在白天做事、晚上睡覺,乃至行住坐卧等威儀中,始終對此念念不忘?

如果你真正體會到了人身難得,那就像親手摸到了熊熊烈火,即使別人說它很涼、不燙,你也不會隨他而轉。同樣,假如人身難得在心中油然生起,哪怕成千上萬的人來到你面前,說人身容易得、人生很快樂,你也不會被這些謊言所惑,不可能耽執眼前的享樂,而會馬不停蹄地追求解脫。這就是所謂的體悟。

「悟」字,是「心」和「我」結合起來的,所以不是別人說的,或者外境上的,而必須是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悟。

因此,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智信。若想對佛教產生信心,首先要有一種懷疑,然後通過觀察遣除疑惑,生起穩固的定解。

現在喜歡自然科學或世間學說的人認為,做什麼都離不開興趣,沒興趣則不可能成功。但這種興趣可能帶有盲目的成分,而佛教中最究竟的信心,是通過仔細觀察之後,得出來的無誤結論,就像提煉黃金一樣經過了千錘百鍊,而不是因盲目崇拜就一概接受。對於佛陀的金剛語,佛陀也允許我們加以觀察,如果覺得不合理,則可提出自己的辯駁。

所以,符合實際的真理,才是我們希求的目標,這種希求何時得以成熟,方稱為真正的信心。

人身難得表面上是共同加行的基礎修法,但如果更深層、更細緻地去思維,其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的修行境界。

所以,最初的時候,大家應該像孩童學習b、p、m、f,若沒有從拼音入手,長大後就會像我這樣,講漢語時你們都笑,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同樣,前行基礎沒有打好的話,即使你得了很多高法,但因為入門不對,修起來也很麻煩,想轉又轉不過來。包括有些上師,顯現上也沒有好好修加行,以此原因,帶弟子時不是特別有次第性,最後致使有些弟子捨棄佛教,被引入其他宗教中去,這一點確實很遺憾。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以上圖文轉載於智悲講堂公眾平台

若向外走,你會做夢;

若向內走,你會覺悟。

歡迎加入佛學會,

開啟生命的覺醒之旅!

桂林本地學員報名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林菩提 的精彩文章:

如果我們見到外境無我的時候,那所有輪迴的種子就滅盡
祈禱的奇蹟:父女登山遭遇雪崩,女兒被深埋4小時後,奇蹟生還

TAG:桂林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