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IPO為什麼在香港遇冷?

小米IPO為什麼在香港遇冷?

小米IPO在香港遇冷,在證監會「84問」之下已有所顯。其實,早在2014年以估值450億美元融資時,已顯露疲態。

2018年6月20日,證監會以「84問」駁回小米上市申請,開始了第一回合的交鋒,結果是,牛氣的小米放棄申請。

香港路演期間,各種神人牛人朋友的個人認購等新聞,雷軍各種微笑照,乃至頻頻發出與李嘉誠合影。

然後,形式更改不了內容,小米IPO,雷軍一句:總不至於不值550億美元吧。盡顯無奈與悲傷。

小米締造了中國企業的成長神話。2010年估值2.5億美元、2011年10億美元、2012年40億美元、2013年100億美元、2014年450億美元,一次又一次刷出新高,然後就傳出了各種「負面」。

即便當下1000億美元估值上市,4年間也僅漲了兩倍,很明顯小米跑不動了。何況,這次估值不到600億美元。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戴爾電腦的神話,或許小米也類似。它不是什麼社群經濟,粉絲經濟,更不代表移動互聯網的內核,小米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戴爾一樣。一時間把老牌的廠商打懵了而已。

這裡的疑問是:

1、小米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是技術嗎?許多人就站出來說,華為手機的技術門檻或許比小米高呢?是粉絲,是社群嗎?許多人就站出來說,這類粉絲是不牢靠的,今天支持了小米,明天會支持oppo,後天支持華為。

小米的核心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這種模式會因為後來者的跟進而逐漸失去優勢。猶如戴爾、聯想等。

2、小米的主業是什麼?是手機嗎?

小米的當家人說,不是手機,是生態。但小米智能手機的收入佔7成以上,這樣的結構短時期能改變嗎,小米4年前市值已400多億美元了,如果要讓市值翻番,下一個產品是什麼?

如果是生態的話,下一個、兩個、三個……產品是什麼,是空氣凈化器?平衡車?還是充電寶?電飯煲?

概念沒辦法掩蓋商業的本質。或許小米除智能手機之外的其他產品,也紛紛取得不錯的市場份額,但它的銷量有天花板,它的可替代性強等等,都不足以支撐資本市場高倍速的成長。

3、當家人雷軍是否有天花板?

2007年金山終於在香港上市時,雷軍有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他說自己從22歲到38歲,在金山瘋了整整16個年頭。

原來是一個目標,只要把金山做好,並且完成IPO。雷軍說:「其實IPO只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但對我來說卻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原來以為只是累了,但是休假四周後還是身心疲憊。原來登頂以後,還是很疲憊,這是真心話。」

雷軍把小米送上市了,他身心疲憊了嗎,他從2014年到現在,想清楚下一個高倍速增長的地方在哪了嗎?如果他的各種選擇和行為表露出「真的很疲憊」。

那麼,下一個接棒的投資人如何相信小米的未來呢。

總之,看到小米IPO在香港遇冷,真是陣陣心酸呀。千萬種神話故事可以講幾百年,幾千年,但商業史上的神話卻如過眼雲煙,總只能講某個階段,只能證明某些時刻的氣勢。

轉身一看,大家的興緻轉移到了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轉移到晶元等核心技術。

商業模式的創新,小米模式,猶如早期的聯想、TCL,或如IBM、戴爾,被一波又一波新模式替換,翻過頁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話情感百態 的精彩文章:

TAG:大話情感百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