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不是葯神》帶你了解白血病,白血病真的那麼可怕嗎?
最近由寧浩導演執導,徐崢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葯神》,正在上映,看到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因為病痛的折磨再加上高昂的醫療費用不堪重負最後選擇了自殺。讓人心生遺憾,無奈!
可能對白血病既陌生又熟悉,因為很多電視劇跟電影都有主角患了白血病最後不能倖免。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據報道,我國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
在《我不是葯神》 中患者大多數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般病程較慢,可以用靶向藥物緩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癥狀,多因健康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才發現血象異常或脾腫大而確診。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陳代謝亢進的表現。由於脾腫大而感左上腹墜脹、食後飽脹等癥狀。檢查時最為突出的是脾腫大,往往就醫時已達臍平面。病情可穩定1~4年,之後進入加速期,迅速出現貧血及更多癥狀,然後很快進入急變期,可以急變為AML或者ALL,臨床表現與急性白血病完全一樣,治療效果和預後則比原發性急性白血病更差,通常迅速死亡。
白血病也有分類,按起病的緩急可分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細胞分化停滯在早期階段,以原始及早幼細胞為主,疾病發展迅速,病程數月。慢性白血病細胞分化較好,以幼稚或成熟細胞為主,發展緩慢,病程數年。按病變細胞系列分類,包括髓系的粒、單、紅、巨核系和淋巴系的T和B細胞系。臨床上常將白血病分為淋巴細胞白血病、髓細胞白血病、混合細胞白血病等。
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外,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都具有多種不同預後指標,根據不同的指標,可以將這些患者分為不同預後層次,從而採取不同強度的治療。因此,現代醫學對於白血病的認識越來越細化,所有患者在確診後都應該儘可能完善各種預後分層所需要的全面檢查,然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些預後指標中,尤其以染色體和各種基因異常為重要。
TAG:健康無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