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談」全球勝任力:未來大學生的標配
21世紀最需要的是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裡,每200個人中就有一位是外國人。到2030年左右,這一比例或達到100∶1。也就是說,將來的大學生將不可避免地被國際化,在職場上與來自全球的人才競爭。今年高考的孩子們很快就該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了,在送孩子遠行的各種準備中,父母最好能跟孩子聊聊全球勝任力。
全球勝任力最初由美國人提出,2017年12月12日,經合組織正式確定了全球勝任力的定義,包括4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對地方、全球、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全球性的問題包括全球變暖、環境生態、貧困飢餓、性別歧視、教育資源不均衡等,人類在地球上只有一個使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二是「對他人的看法和價值觀表示理解和欣賞的能力」,無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學習、工作和生活,無論來自哪裡、信仰如何,都要學會欣賞和理解其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三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有效互動的能力」,意味著至少得會一種外語,彼此包容、理解和尊重,求同存異,淡化分歧;四是「為了集體的福祉和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行動的能力」,意味著不能紙上談兵,想改變世界,就要採取行動。
要具備與世界連接的能力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60.84萬,來中國留學的人數達到48.92萬。這麼多人不遠千里出國求學,就是為了獲得國際經歷、經驗和體驗,拓展自身知識能力中的全球化元素。
目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高度信息化的特徵日益明顯,教育正面臨日新月異的變革,傳統的教學形式正面臨強烈的挑戰與衝擊,甚至被學生「嫌棄」。純知識性的內容,搜索即得,俯首皆是。因此,教育必須面對未來,不能停留在過去,滿足於固化的知識體系。
對人才的招攬也呈現全球化的態勢。前一段時間我去美國參觀谷歌及其視頻公司YouTube,其科技產品令人震撼。這些科技型公司之所以碩果累累,就因為他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谷歌現在的CEO就是個印度人。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在企業里大顯身手,正是全球化的表現。
全球化浪潮分為三個時代。1.0時代是通過絲綢之路實現了東西互鑒;2.0時代則通過海洋文明形成了以西方特別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格局;目前我們正步入全球化3.0時代,以「一帶一路」為載體、以互聯互通為動力、以包容天下為法則的全新時代。
「一帶一路」是一個凝聚著東方智慧的偉大倡議,將中國與世界緊密地連接起來,將「中國夢」與「世界夢」完美地融合起來,彰顯的是當代中國人以博大的胸襟、接納的態度、包容的姿態逐漸主導全球化的進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應儘快在滾滾流淌、不舍晝夜的洪流中,尋覓到自己的位置與未來。因此,教育的視野里不可沒有全球勝任力,家庭教育不可不涉及全球勝任力,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獲得這種與世界連接的能力。
要具備人文科技素養和外語能力
當代中國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硬能力,一個是人文科技素養,另一個是外語能力。
人文科技素養可以用三個單詞來概括。
第一個單詞是STEM:S-science(科學)、T-technology(技術)、E-engineering(工程)、M-mathematics(數學)4個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起來就是純粹的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舉世公認。
第二個單詞是STEAM。多了一個字母A,加了一個藝術(Art),意味著要增加藝術方面的人文素養,包括音樂、書法、繪畫、舞蹈……美是超越國界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美將天涯海角的人連接起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第三個單詞是STREAM,在STEAM中間加了一個「R」。R代表Reading and Writing(閱讀和寫作)。為什麼要強調閱讀和寫作?因為現在大家都習慣於碎片化閱讀,寫作能力出現全球化下降。教育家朱永新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以閱讀和寫作能力為基石的人文素養,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第二個硬實力就是外語能力。
10年前我會把外語能力歸於軟實力。上世紀80年代,英語頂呱呱的人被視為「精英中的精英」,極有可能從千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引領者。但對於身處全球化3.0時代的孩子來說,外語能力就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了。
今天的大學生要想具有全球勝任力,想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有效的互動,就得具備超凡的外語能力,能直接閱讀外文資料、善於通過第一手的外語資訊來分析處理地方、全球、跨文化的問題。
日本著名社會學家大前研一說:「如果你的外語能力,特別是你的英文能力非常強大,那麼你在這個世界上,在全球化時代,你會比別人多擁有50%的機會。」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青少年是未來世紀的「超強戰士」,他們能用外語來了解世界,用外語來把握世界,還會用外語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要具備4個C和中國根基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清華大學日前發布的一則重要新聞,2018年秋季入學的新生,必須上一門必修課——寫作與溝通。這說明清華大學敏銳地意識到了未來的大學生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即全球知名的4個C。
第一個C,Communication,溝通能力。在美國,所有的大學新生無一例外必須學「大學語文」(大學寫作/公眾演講/修辭學)。美國大學要求新生每周閱讀經典書籍,寫讀書報告,期末要當著全體老師和同學的面發表一場演講,考查學生的演講內容是否具有思想內涵,能否引起聽眾的思考、分析、質疑甚至探索的慾望,演講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體態語言是否引人入勝,語音語調是否抑揚頓挫……所有這些訓練,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在溝通表達方面的素養與能力。
溝通能力不止於說話、寫文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與什麼社會身份的人,就什麼話題、用什麼語言進行有效、得體的溝通,都屬於溝通力的範疇。
第二個C,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維,關鍵詞是質疑與求證。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對於任何主張包括權威的主張,都要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有個特點,即使是不太喜歡的課程或報告,只要到了現場就認真聽、做筆記,分析哪些地方講得不好,琢磨怎樣講聽眾才喜歡聽。慢慢地就養成了批判性思維。因此沒有一堂課或一場會議是全無價值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看待、去分析。
第三個C,Collaboration,合作,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短板。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於人群之中,將來走出校門就有可能與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不論對方是何種文化背景、有哪些風俗習慣,都應和衷共濟、求同存異、通力協作。
第四個C,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創造力與創新。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引擎,潮流浪尖的弄潮兒和各行各業的領先者,其肌體內一定深植著創新的基因。《周易》有雲,「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身處變動不居的時代,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避免競爭者彎道超車、一騎絕塵的局面。
如果說人文科技素養和外語能力是左手,4個C是右手,更重要的大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能力了。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能力是打造全球勝任力的前提。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創意、不缺計劃,缺的是說到做到、一諾千金的自律能力。
值得強調的是,全球勝任力離不開腳下的土壤與大地,孩子留學也好,出國也罷,都不能忘記曾經照耀過我們的明霞秀浦、日月星辰。有著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民族自尊心的人在國外才會受到尊重。請提醒孩子,任何時候都要記住自己是中國青年的一員,要以行動為祖國母親增添榮耀。
《禮記》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全球勝任力不是數典忘祖、崇洋媚外,而是秉持自己的尊嚴與風骨,紮根於中國文化生髮出的頂天立地的力量。這種力量將構建屬於未來的大格局觀,幫助孩子兼善天下,以山海般的胸襟和抱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作者 胡敏 系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5日第11版 版名:家教周刊·家校合作
※「學習新思想 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
※「外婆」原來是方言?南方網友已經炸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