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孩子未來的絆腳石 正是你現在大包大攬的愛

孩子未來的絆腳石 正是你現在大包大攬的愛

有位年輕的媽媽,她精通廚藝,做的飯菜典雅精緻,朋友圈裡凡是嘗過其手藝的人無不交口稱讚,但唯獨有一個人不以為然,那就是她的服務對象——她的兒子。

這位媽媽的兒子已上初中,是個走讀生。她每天清晨要早早起床為兒子準備早餐,中午晚上下了班要著急忙慌地趕回家為兒子做飯,力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幾乎天天如此。

諷刺的是,如此的辛勞並沒有換來兒子的感恩和幸福感。她的兒子明確告訴別人,他最不願意吃的就是媽媽做的飯,寧肯在大街上買所謂的「垃圾食品」帶回家吃,而且到家就一肚子戾氣,對媽媽頤指氣使,諸般看不順眼。

小孩子的態度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媽媽。當媽媽的很委屈地跟人抱怨:「我付出了那麼多,幾乎給了我全部的愛,生怕兒子吃得不好營養不良,但現在不僅沒得到兒子的感恩,反而如同仇人,美味的飯菜被他當成糟糠,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是啊,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將子女需要的一切外部條件大包大攬,讓子女吃好喝好,不受凍不受累,在家什麼也不用干,就負責吃喝學習,其它家長全代,這是否就是最好的父母之愛呢?

年輕媽媽失敗的教育告訴我們,這樣的愛顯然不是最好的。如何給予最好的父母之愛,關於這一點,《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的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可資參考:

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國以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但趙太后特別溺愛自己的小兒子,不願意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外國去受罪。觸龍勸說趙太后的工作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進行的。

觸龍勸諫趙太后的核心意思是:「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為他們的長遠未來著想。給子女豐厚的俸祿、肥沃的土地和珍貨寶器,不如讓子女掌握立足國家的實際本領來得長遠。因為財貨皆身外之物,一旦失去屏障很快就難以為繼;只有擁有足以立身的能力,才會到了任何時候都不愁沒飯吃。」

觸龍最終說服了溺愛長安君的趙太后,成功解除了趙國的一場生存危機。其實,任何時代都一樣,讓子女坐享其成的愛是溺愛也是短視的愛,最終會害子女一事無成,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子女學到保護自己、服務別人的真本領,自強自立於社會。

老子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捕魚的本領比僅僅會吃會拿個魚重要的多。

一個人要想立足社會,書本知識固然重要,社會鍛煉亦不可或缺。家長不僅要讓子女學會書本上的知識,更要讓其掌握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社會知識,否則,孩子將來可能成為只會學習書本知識的書獃子,進入社會後處處碰壁而無所適從。

陸遊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子女不能因家務事小而不做,學習之餘多參加社會活動,適當吃苦受罪,經歷一些挫折,就會少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就能感知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對父母的付出就會多一分理解和尊重,青春期的逆反相對就會減少,也有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

相信那位年輕媽媽只要轉變理念,將真正最好的母愛給予兒子,假以時日,她的的兒子一定會自豪地說:「天下最好的飯菜出自媽媽之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做菜如做人:過猶不及 最要緊是恰到好處
你眼中懦弱的劉邦 可能才是真正擁有大格局之人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