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慢性胃炎、胃潰瘍的X線診斷要點

慢性胃炎、胃潰瘍的X線診斷要點

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可能還與下列因素有關:急性胃炎經久不愈,刺激性食物(如烈酒、濃茶、辣椒)或藥物(如水楊酸類)的長期作用,反流十二指腸液(包括膽汁)的持續刺激,吸煙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中有抗胃壁細胞抗體和抗內因子抗體,因而認為部分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自身免疫有關。所以,根據萎縮性胃炎是否與自身免疫有關,及有無伴發惡性貧血,可分為A、B兩型。A型的發生與自身免疫有關,多伴有惡性貧血。我國絕大多數屬於B型。A型病變主要在胃體和胃底,B型病變主要在胃竇。

慢性胃炎分為幾類? 有何X線表現?

1990年在悉尼世界胃腸病學大會上提出了新的胃炎和分級系統,儘管仍有爭議,但大多傾向於採用它。該會將慢性胃炎分為3類:

非萎縮性:即淺表性(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萎縮性:包括自體免疫性、多灶性萎縮性(主要與幽門螺桿菌、飲食因素有關);

特殊型:包括化學性(包括膽汁反流性)、放射性、淋巴細胞性、非感染性、肉芽腫性、嗜酸細胞性、其他感染性胃病。

X線表現:過去通常將慢性胃炎分為淺表性、肥厚性和萎縮性。表現如下:

(1)慢性淺表性胃炎:常無明顯異常X線表現。可見胃竇及體部局限性不規則攣縮波,粘膜紋略粗、紊亂,有時可見淺表小潰瘍,局部壓痛,壁柔軟。

(2)慢性萎縮性胃炎:黏膜紋常纖細、稀少或消失,呈光滑無凸徵象(特別是氣鋇雙重造影有價值),黏膜溝增寬,大於5mm,有時也可見局限性攣縮波,胃張力低。

(3)慢性肥厚性胃炎:黏膜紋隆起、粗大而寬、排列紊亂、扭曲不整,皺襞數量減少、表面粗糙,常有多發表淺小潰瘍及大小不等的息肉樣結節。本病多發生於胃竇,常致功能攣縮狹窄。胃內有滯留液。可見胃壁柔軟及黏膜紋可塑性,無破壞中斷。常伴胃黏膜脫垂及十二指腸球炎和潰瘍。氣鋇雙重造影可見胃小區增大。

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皺襞一定會纖細、稀少嗎?

就病理而言,慢性胃炎可見黏膜層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或伴有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剝脫和增生等。日本學者屍檢發現從出生三天後,胃黏膜即可有炎性浸潤,也就是說人類幾乎100%患有慢性胃炎

上述改變可不伴胃腺體的變化,也可伴有胃腺體的萎縮,即主細胞和壁細胞數目減少,腺體變小變少,嚴重者可致腺體完全消失,這就是所謂的萎縮性胃炎;在個別情況下,還可見腺體增生、肥大,這就是所謂的肥厚性胃炎;如果沒有腺體變化,上述上皮變化和炎性浸潤僅限於黏膜層者即所謂的淺表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發展到一定階段,腺體萎縮極其顯著,腺外組織的炎性浸潤可以消退,以致黏膜層變得很薄,黏膜皺襞變少、變淺甚至消失,胃內壁變得平坦一片。

綜上所述,萎縮性胃炎黏膜紋並非一定變細、稀少。

病變早期或程度較輕者,甚至可有黏膜粗大表現。同時也應注意由於檢查手法不當等原因可使黏膜紋局部顯示不清(誠然,萎縮性胃炎的黏膜纖細、稀少為瀰漫性)。所以說,X線對肥厚性、萎縮性胃炎的分法是不恰當的,萎縮性胃炎的黏膜紋亦可較為粗大

必須認識到,約90%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見胃黏膜皺襞輕到中度胃竇皺襞增粗,嚴重者增粗皺襞可達1cm以上。有時幽門螺桿菌胃炎也可見胃體和胃底部黏膜皺襞粗大。但有學者認為用肥厚性胃炎或胃竇炎(慢性胃竇炎除外)等病名並不恰當,應予廢用。

胃竇炎有何X線表現?

胃竇炎也稱為慢性胃竇炎。是一種原因不太清楚而局限於胃竇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多見於30歲以上成人。其病理變化多局限於黏膜層,但亦可延及肌層和漿膜層。

X線表現:除少數病理變化較輕的不出現陽性X線征之外,多數出現下列部分或全部X線征:

胃竇激惹:胃竇特別是幽門前區呈半收縮狀態,不能在蠕動波到達時擴大如囊狀,但能縮小至胃腔呈線狀,還常出現不規則痙攣收縮;

黏膜紋增粗:黏膜紋寬度超過胃體之黏膜紋,有時增粗的黏膜紋迂曲盤繞,X線下呈息肉狀透光區;

黏膜紋紊亂:雖然胃竇呈半收縮狀態,但黏膜紋仍多呈橫行或環行

黏膜紋不及正常柔軟:黏膜紋不能像正常那樣容易用手法壓平,並且蠕動波到達時黏膜紋也不會變得像正常那樣細

胃竇向心性狹窄:形態比較固定,故有人稱為僵直性胃竇炎,而且狹窄段壓在十二指腸球底部,可形成光滑對稱的壓跡;

胃黏膜脫垂。

胃竇炎與胃竇潰瘍、胃竇癌、成人幽門肥厚症如何鑒別?

(1)胃竇潰瘍:多數胃竇潰瘍因不能顯示龕影而被誤診為胃竇炎。但少數胃竇炎黏膜紊亂較重,鋇餐停留在皺襞間溝紋交叉處,顯示為點狀密度增高影時,被誤診為潰瘍龕影。

但這種點狀影有以下特點可與潰瘍相鑒別:

與皺襞間溝紋相通,並位於溝的交叉點上;

手法加壓,形態和大小甚不固定;

隨黏膜紋的排列、走向發生變化而消失。

(2)胃竇癌:

胃竇炎的胃竇狹窄有下列特點可與胃竇癌鑒別:

有黏膜紋存在;

輪廓光滑整齊;

可縮小至極細,即有一定柔軟度。

此外,胃竇炎的黏膜息肉樣變化、捫之較軟、形態可變、胃壁柔軟、蠕動存在等特點可與胃癌鑒別。

(3)成人幽門肥厚症:表現為幽門管狹長、內有黏膜紋通過。可為先天性幽門肥厚的繼續,也可繼發於其他原因的幽門括約肌肥厚。胃竇炎的肌層肥厚可以局限於幽門括約肌,這實際上就是繼發性成人幽門肥厚症。但多數胃竇炎的肌層肥厚不僅限於幽門括約肌,狹窄段長度相對較長,鑒別不難。

什麼是疣狀胃炎?

本病是一種具有特異性病理變化的獨立類型的胃炎,最早於1933年Henning作了放射學上的診斷,1974年佐野等經病理組織學研究後命名為疣狀胃炎。此外,它還有慢性糜爛性胃炎、息肉樣胃炎、皰疹樣胃炎及天花樣糜爛之稱。也有人提出命名為痘疹狀胃炎最能表示出病灶的形態特徵。本病病因不明。

疣狀胃炎為糜爛性病灶,黏膜缺損但未累及肌層,如累及肌層則為胃潰瘍。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診斷依賴於胃雙重造影、內窺鏡及組織學。

X線表現:

丘狀隆起的病變,中心糜爛即糜爛性病灶可表現為靶樣征、臍凹征及牛眼征

修復期的隆起病灶可表現為息肉徵象

不規則的條形征、蛇樣征,即由於腺管、腺體增生及固有層內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使黏膜皺襞粗大或節段性膨大所致。

總之,隆起病灶可由0.5mm至1.0~2.0cm大小,多為多發病灶,呈散在或成排呈串珠狀排列;極少為單發病灶;病灶多位居胃竇及胃體部。

何謂胃潰瘍? 胃潰瘍好發於何處?

胃潰瘍是胃壁潰爛形成的缺損,又稱壁龕潰瘍先從黏膜層開始,逐漸殃及黏膜下層、肌層,以至漿膜層,形成深淺不一的壁龕。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潰瘍的底部一般平坦,但也可高低不平。潰瘍的口部光滑整齊

如潰瘍穿破達漿膜,稱為穿透性潰瘍;如潰瘍穿破漿膜層,稱為穿孔;若潰瘍穿孔通向遊離腹腔,即所謂急性穿孔;若胃壁與鄰近組織或臟器粘連,潰瘍穿入鄰近組織或臟器,即所謂的慢性穿孔或穿孔性潰瘍

胃潰瘍多為單發,少數為多發,多發者常見於胃竇,而胃體前後壁、大彎和胃底較為少見。原上海第一醫學院統計:97.0%為單發,3.0%為多發。發生部位分布如下:胃體小彎(包括角切跡)51.0%、胃竇40.4%、胃底3.8%、胃體前後壁2.9%、胃大彎1.9 %。

有人提出,對胃大彎側及前後壁潰瘍應首先考慮到癌性潰瘍

胃潰瘍有何主要和次要X線徵象?

主要X線徵象:

(1)龕影與胃腔關係:乳頭狀半圓形突向腔外,甚至呈長方形。壁龕內如含有食物殘渣或血塊等物,密度可不均勻。潰瘍癒合過程中可呈錐形。

(2)龕影的正面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少數輪廓十分銳利,但不十分光滑整齊,這是由於潰瘍形態欠規整,也可因四壁有血塊等附著物所致。潰瘍底部的高低不平和龕影密度不均,同樣可以反映在正面和斜面觀上,表現為龕影內結節狀或不規則充缺。這種充缺傘部位於龕影內,而口部可光滑整齊,不要誤為惡性病變。

(3)龕影口部情況:光滑整齊,正面觀可呈細線樣環狀陰影,切面觀平直銳利。

(4)龕影鄰近胃壁的特徵:

良性潰瘍邊緣的粘膜線,亦稱Hampton氏線

狹頸征和項圈征

龕影周圍黏膜紋特徵,表現黏膜紋糾集及「黏膜紋通入龕影征」,有些潰瘍由於龕影淺小而沒有皺襞糾集,或由於潰瘍的所在部位特殊(如胃底)不易顯示,或因重力的關係,糾集皺襞受牽拉而傾向於縱向平行;

潰瘍周圍隆起,正面觀加壓呈寬窄一致的透亮區,切面觀隆起與上下正常胃壁相移行,無明顯界限。

次要X線徵象:

(1)胃小彎側潰瘍對側大彎側出現指狀壓跡致胃體環形狹窄,形成「葫蘆胃」、「沙鍾胃」

(2)胃小彎縮短,形成「蝸牛形」胃

(3)幽門狹窄和梗阻。

(4)局部壓痛。

(5)胃分泌增加。

(6)蠕動的變化,即潰瘍較大時鄰近胃壁蠕動可減弱。

何謂Hampton線、項圈征、狹頸征、粘膜紋通入龕影征?

(1) Hampton線:良性潰瘍周圍黏膜線。切線位時龕影與胃腔交界處可顯示一寬約1~2mm的透亮細線,為輕微凸出並略向潰瘍腔倒卷的腫厚黏膜固有層所造成,為良性潰瘍的特徵。常見於龕影的上下兩端,但亦可見於龕口的整個邊緣。

(2)狹頸征和項圈征:切面觀潰瘍口部與胃腔連接處寬約0.5~1.0cm一段的口徑狹於龕影的口徑,形如頸狀,稱狹頸征。有時狹頸表現為寬約0.5~1.0cm,邊界光整的密度減低區,形如頸部帶有一項圈,稱為項圈征。有時潰瘍並無狹頸,但口部也可見類似透光帶,為項圈征的另一表現。上述兩徵象其形成機制與Hampton氏線大致相同,但後者寬度小

(3)「黏膜紋通入龕影征」:潰瘍周圍胃壁腫脹,向胃腔內、外隆起。切面觀察,凸出於胃壁輪廓之外的,與壁龕四壁相延續的那部分胃壁並非真正的壁龕。其表面的黏膜層仍存在,可造成好像黏膜紋通入龕影的現象。這種現象是一種可靠的良性徵象,故曾被稱為「黏膜紋通入龕影征」。它實際上仍是黏膜皺襞到達潰瘍口部的表現(圖)。

形成「粘膜紋通入龕影征」的原理示意圖

特殊部位的潰瘍通常指哪些?

(1)胃竇潰瘍:

半數以上的胃竇潰瘍,由於為多發和壁龕較淺或淺而小,所以出現特殊的表現:局限性胃炎征:為壁龕較小,伴發局限性胃竇炎的變化顯著及胃內瀦留液較多所致。盤狀龕影:有的胃竇潰瘍並不小,但很淺,且愈近口部愈淺。通常深在0. 5cm以下,直經約2cm左右,形如盤狀,易誤為惡性。

(2)胃底和賁門區潰瘍:

往往並不出現典型表現。直徑在1cm以下的潰瘍顯示困難,直徑在1.5cm以上的較大潰瘍或穿透性潰瘍與癌腫鑒別困難。胃底和賁門區的較小潰瘍,往往首先被發現的是胃底和胃體上部大彎側指狀切跡和賁門痙攣等次要X線表現,較大潰瘍則易出現胃底賁門癌的X線徵象。

下列徵象判斷為良性潰瘍:

龕影位於腔外;

狹頸征;

龕口光整;

周圍黏膜紋廣泛、均勻糾集並達龕口。

(3)幽門潰瘍:

可表現幽門較長,易誤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可致幽門梗阻。亦可由於周圍黏膜牽拉而閉鎖不全。

穿透性潰瘍有何X線特徵?惡性變的可靠指征有哪些?

穿透性潰瘍除具有胃潰瘍的一般X線表現之外,其特徵為龕影甚深,至少在1cm以上,形如囊袋狀,即其狹頸十分明顯。壁龕內常有液體和氣體瀦留。可見龕影內陰影分為三層,即由上至下為氣體、液體和鋇劑。

穿透性潰瘍惡性變的可靠指征有:

龕影底部不規則或呈結節狀增生;

龕影鄰近胃黏膜呈杵狀或波浪狀不規則;

龕影鄰近胃黏膜呈杵狀增粗或中斷破壞;

龕影鄰近胃壁僵直。

以上四種徵象既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對於蠕動減弱乃至消失並不能作為鑒別的可靠依據。因為良性胼胝性潰瘍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及胃周粘連亦可使蠕動減弱乃至消失,並使胃壁固定。

作者:田軍

來源:熊貓放射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致命腸道殺手
冉志華教授:抗抗體問題-IBD治療的「阿喀琉斯之踵」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