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壺裡乾坤大:史上最有名55種紫砂壺欣賞

壺裡乾坤大:史上最有名55種紫砂壺欣賞

史上最有名55種紫砂壺,快來一飽眼福!

供春壺: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他姓龔,名供春。明代正德年間,供春取了老和尚洗手後沉澱在缸底的洗手泥,參照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 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傳世的供春壺極少。 供春所制砂壺,款式不一,相傳他製作過「樹癭」「龍蛋」「印方」等壺式。其中以「樹癭壺」最名貴。

西施乳: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首創者徐友泉。

「南瓜壺」,以瓜形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為壺嘴,構思巧妙,雅而不俗,陳鳴遠作傳世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華穎壺:此壺是顧景舟根據傳統壺體演變所創作品,名為華穎。在古字中沒有「花」字,用「華」代之,故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

思亭壺: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於朱泥陶史。在朱泥壺中,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諸家,皆為清代制壺好手。

風卷葵因為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範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態,成為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徵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菱花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技藝精湛。

唐羽壺:唐羽壺創作構思源於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或者唐代陸羽之壺。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時空、重溫唐風、再現歷史的美妙感覺。

仿古壺: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

菱形四方壺:在方壺領域裡有句話:「方非一式,方中寓圓」,意思是外形的方正中不要讓格局硬受限在線條上,要方中不失圓融,圓融中仍保端正。 菱形四方清爽流暢,直形壺嘴出水方便,方形壺把拿捏平穩,此種壺型用於收藏投資具有極大的升值空間。

合菱壺:筋紋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紋理,經提煉加工組成。合菱便是眾多筋紋器中的一款,壺鈕與壺身均是由上下相間的筋紋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氣流舒暢,優雅寫意。壺蓋同樣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紋溝壑深深,刻意表現出筋紋特有的凝重感,從而凸顯出花瓣的肥碩。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更是人們眼裡的愛物,代表著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採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 竹寓於壺,更顯清雅。似有古風輕輕徐來,又似君子款款走來。

漢鐸壺: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的解釋是:鐸,大鈴也。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鍾,但體積小。梅調鼎,有人稱讚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紫砂歷史上最具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

扁腹壺:或稱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此壺泥佳、工精、造型美、難度大,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上乘經典之作。

鷓鴣提梁:這把提梁壺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為其命名「鷓鴣提梁壺」。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就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鷓鴣提梁壺,也承載此意。

瓦當壺:瓦當壺為仿漢代瓦當式樣,造型獨特,壺身多有銘文。秦磚漢瓦為名貴之古玩,清代中葉以來備受文人推崇。瓦當壺再配以名家之壺銘,意境更加古樸,格調幽雅。 最著名的為陳曼生的瓦當壺,做工挺刮,壺體正面刻行書「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實為紫砂壺中難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參與合作制壺的典範。

葵仿古壺是紫砂壺的傳統作品,是在圓仿古壺中用筋鑲、塊面轉折的表現手法製作而成。作者張普泉,製作此壺顯示了他的精湛技藝。

洋桶壺: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製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適宜把玩,便於提攜,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何道洪等藝人,無不為紫砂洋桶壺的流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 故事講的是龍王到東海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當地的老百姓非常貧困,但又都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他們,以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境。 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老百姓的手裡。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係。

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緻,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制壺賞壺,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細節的處理倒不重要。傳爐壺的特點正是如此。 傳爐壺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範,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廷均實屬不易。 自古以來宜興眾多制壺藝人均有製作,但都公認傳爐壺最為難做,這也是此壺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

井欄壺: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

雪華壺是顧景舟於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

周盤壺: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

容天壺:取材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初冬季節,是荸薺收穫的時候,黑褐色的荸薺,是孩子們喜食難忘的果實,它附著泥土,憨憨的外形,是那麼樸素,甚至有些醜陋。然而,一旦用清水洗凈,削去外皮,袒露出的竟是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果肉。 我們久逝的童年美好時光,就這樣被荸薺壺勾起,湧上心間。不知蔣蓉大師偏愛荸薺,是否因為那外形醜陋之果,雖出之污泥,但其內心卻是一派冰清玉潔。取荸薺之形,塑造紫砂,納清泉陽羨,滌盪心靈塵埃。

「亞明四方壺」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全器氣勢挺拔,英姿颯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

湯婆壺:「湯婆」原為盛熱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圓形壺,一般是用銅錫或陶瓷等製成。器型古拙有明季遺風,壺型簡到極致,古樸超越一切,實用性超級。 壺身飽滿,壺壁挺秀,端莊古樸。看似純實用的茶器卻蘊生出美學上的高點,反而使觀賞者生出油然的慕古之情。

孟臣壺:孟臣壺名源自明代宜興陶藝師惠孟臣製作的紫砂小壺,因其造型精美,別開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線圓壺是一款經典器型,作為圓壺中的經典,被不斷地效仿和演繹。圓壺一直是紫砂藝人所衷情的一種器型,講究的是珠圓玉潤,比例協調,雋永耐看。

文旦壺:文旦創於明末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後兩者為清中末後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 「文旦」,「文」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丰神綽約,俊俏天成。

葫蘆壺: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時下最珍藏的便是楊彭年制的套環鈕葫蘆壺。

筋紋壺: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傑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此壺造型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為後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東坡提梁壺:此壺得名,傳說與蘇東坡有關。

壺以玉為題,故名「集玉」。整體裝飾和諧協調,瑩潔圓潤,韻味雋永,格調高雅。

掇球壺: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匏尊壺:匏瓜,瓜不供食僅用於做水瓢,俗稱「葫蘆瓢」,是古代男人無妻的象徵,進而隱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職,不得升遷。匏有苦葉,孤獨無助,苦啊! 蘇東坡《前赤壁賦》的「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匏尊就是匏瓜做的飲具。一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黃州生活和「匏尊」的命運,何其相似!

魚化龍壺為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一向深受藝人以及壺友喜愛,尤其受文人墨客的追捧。壺色澤肅穆,泥質細膩適手,乃是純正泥料所制,紫泥親茶性極好,因此此壺用來沖泡烏龍、普洱系列都極合適,為生手最愛。

半月壺: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 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心靈上對團圓的期盼。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合歡壺:此壺乃陳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余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

石瓢壺:「石瓢」最早稱為「石銚」。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 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秦權壺:秦權——秦統一六國後統一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 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顧景舟大師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範。

佛手壺最早創於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一說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著一纖如蘭花的佛手雕塑,作者見此靈感一現,製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

漢瓦壺:漢瓦屬於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製此種款型,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壺身鐫楷書偈語:「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

報春原意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於街市、里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親。 報春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的美麗逼真。特別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著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復甦,樹木伸開枝幹迎接春天。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四方壺形體優美,工藝嚴謹,氣韻生動,造型古樸,技法獨特。整體壺型透露出豪爽、剛勁、正直的陽剛之氣。

菊蕾壺:紫砂「筋紋器」形態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菊蕾筋紋器是一種製作難度比較大的工藝,不但要求製作的花瓣清晰可見,且要做到均等分配。

柱礎壺:柱礎也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造型穩重而大方,源於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 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緻且優美,更顯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龍帶」的來歷是指壺身上的裝飾線如黃帝的玉帶。整器造型簡練大方,古樸雅緻,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

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徵著五穀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為「多子」「豐收」「富貴」。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極具自然趣味,枝葉及葡萄繚繞壺的全身,數只松鼠跳躍其間,憨態可掬,惟妙惟肖。此壺真正做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僧帽壺:元代創製的瓷器造型。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以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而將此器形移植了過來。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

一粒珠壺:一粒珠為傳統曼生十八式造型,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 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所謂「茶禪一味」,品茗需要靜心靜氣,一粒珠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安和的心情。

大彬提梁: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匏瓜壺:匏瓜壺也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返璞歸真之意。 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苦,在古代匏瓜是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曼生寄情於物,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

印包壺之制始於時大彬,據載徐友泉、陳鳴遠亦擅此式。傳世印包壺近代為多,形制或正方或長方。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豐滿,折紋自然。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宋徽宗:推行瘦金體全國能省很多墨
故宮藏品眾多,唯有這十件可稱為鎮院之寶!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