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時候為何立長不立賢?原因很簡單,倘若你是皇帝也會這樣做

古時候為何立長不立賢?原因很簡單,倘若你是皇帝也會這樣做

原標題:古時候為何立長不立賢?原因很簡單,倘若你是皇帝也會這樣做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襲承製度都最先考慮立長子。這一歷史延續數千年,上到周朝,下到明清,無一不採用「長子制」。那麼為什麼古代君王不立最賢明的子嗣,單單選擇自己的長子呢?這就涉及到古代的宗法制了。


宗法制度中,王室根據其血緣關係來分配權利的大小,在歷史演變中逐漸建立並完善了一套繼承的規則。它的特點是家庭和國家組織的結合,並且以男性為主導,按家庭地位高低分配國家權力。該制度是在夏朝發展起來的,一直沿襲至封建制度結束。


根據宗法制度,宗族中地位有大有小。在周朝時期,周王是大宗,除了周王的嫡長子是大宗外,另外所有兒子為小宗。大宗的地位要高於小宗。在歷史發展中,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逐步完善調整了國家的文化制度,民族制度,宗教信仰制度等封建制度,但唯一改觀不大的就是繼承製度。



宗法制深入人心,違背它的君王下場都不會太好過。因為違背了宗法制,就相當於背叛了身後勢力龐大的家族集團。在家族觀念盛行的古代,世襲規範與君主的個人想法發生了衝突,勢必造成國家統治的混亂。西周就有警醒的案例:周幽王廢除了正妻申後,罷免了嫡長子——姬宜臼。申國君主為此大感憤怒,為了替自己的親女兒和親外孫主持公道,聯合周圍國家一起進攻西周。西周開始衰敗,一步步走向滅亡。姬宜臼重新繼位,建立東周王朝,周幽王也落得被殺害的下場。


「誰才可以成為下一個皇帝?」這件事絕對是王朝的第一大事,這不僅僅是皇室最關注的問題,更是關乎大臣們未來的仕途大事。在古代,每當有皇帝違背了宗法制標準,一定會遭到多數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大臣們考慮到兩方面:一是祖宗的老規矩不能改變;二是倘若「立賢」的話,會有很大的操作空間。「賢」不是一個死標準,而是通過人們評價得到的。所以評判標準和評判的人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真賢明亦或假賢明,誰能說得准?



再來舉一個知名的例子。康熙大帝在傳位時,滿堂官臣都推舉八阿哥,說八阿哥「賢明」、「待人寬厚,善於治國」。可是康熙帝毅然選擇把皇位傳給了雍正。實際上八阿哥八面玲瓏,表面上忠厚賢明,實際上偷偷籠絡人心,捍衛著官僚機構的利益,所以那些官僚們敢說他一句不好嗎?這就是「假賢明」的最好例子。


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怎麼選擇?你會傻到選擇背叛部分家族勢力嗎?你會盲目到聽從外人的片面之詞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賢明是可以後天培養和學習的,出身卻是無法後天改變的。作為皇帝,選擇嫡長子作為繼承人,順順利利交接王位的同時又維護了皇室的統治,何樂而不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米歷史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打的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秦軍傷亡50W,一代戰神也就此隕落
他是歷史上最幸福的亡國之君,亡國之後依然有錢、有權、有尊嚴!

TAG:小米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