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數控技術水平在全世界範圍內是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我國數控技術水平在全世界範圍內是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史上最牛機床:最牛機床

驚艷的加工軸表演:軸的藝術

日本數控車床車削金獎作品:日本金獎

數控工作群,驚碎你的眼球:驚碎眼球

數控加工之皇冠寶座:皇冠寶座

原車可以這麼玩:玩轉原車

少兒不宜,只能晚上看:少兒不宜

各位覺得機床的核心技術到底是什麼?是精度?是可靠性?……我倒覺得是各基礎技術的積累。數控系統的核心不是晶元神馬的,是演算法,是代碼優化,有了這點,才有數控系統的精度穩定性…,至於數控系統的電磁兼容之類的在演算法面前都是小事。西門子一個運動控制卡就能把咱卡住。機械系統的核心就多嘍,材料就不談了,結構部分,我們總以為機械是個夕陽學科,但每每外國人搞出個新結構,咱就呆了,原來這玩意還可以這樣!什麼可重構的概念,機構,靜態的 動態的結構的優化優化理論,空間運動分析 解耦神馬什麼的,人家已經摸出門道了,人家的計算力學變成了商業軟體,我們的計算力學,除了鍾院士的貢獻對我猶如醍醐灌頂,其他的是不是還躺在在論文上,不得而知,會用ADAMS恐怕不一定精通動力學吧,會ABAQUS ANSYS的恐怕對彈性力學 數值計算一知半解的多吧,雖然會用即可,可也得看得出哪個優化的好吧,我們是在重複過去經驗,甚至有的經驗早該被病魔戰勝了,人家是在挖掘理論。基礎部件,液壓 氣壓 元件,軸承…… 嘆息吧功能部件,角銑頭現在還行,但是雙擺頭呢,萬能銑頭呢。電主軸又是個麻煩,電機技術還在坑裡站著呢,這還得加把勁吧,要不線圈啊,力矩電機要哭了。了解的人都知道,買進口機床,買五軸系統,買納米精度數控系統,人家是爺,這花大價錢還要看人家臉色,給人家寫保證書,感覺極不爽。機床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差不多標準化,專業分工化了,問題是這一專業化分工後,核心的關鍵的又分到外國人手裡了,出口是進步,值得敲鑼打鼓,跳廣場舞,可不能光跳舞光靠腦補跨越技術差距了,話說廣場舞太擾民,不能總跳。出口的機床不知道是哪家的軸承,哪家的線圈,哪家的編碼器,哪家的功能部件,不看新聞看差距,不看外貌看內涵,不想春夢想現實,還是沉心研究吧,腳踏實地做基礎研究比寫新聞稿更容易打破技術封鎖,可是坐冷板凳這事難,光花錢不賺錢更難,不幹早上撒種子,中午割麥子的行當 難實在是難。

1.當下中國的數控技術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2.在機械行業,車間內見到的各式數控機床都是進口,甚至工人們以擁有「西門子」、「法蘭克」等品牌為榮。

3.難道中國至今沒有能被市場接受的數控系統嗎?(不知華中數控算不算?)

4.去過河南洛陽的中國一拖集團(算是中國最大的農機企業了),在他們的一些車間里也基本都是進口的數控機床,記得他們十分「自豪」地介紹一台德國進口的加工中心,告訴我們花了一百萬歐元。真的不知自豪是從哪來的?

以下是不同網友代表的看法:

當下中國數控技術的水平

通用數控技術方面,個人感覺有至少10年以上的差距。

10幾年前甚至更早 FANUC 就實現了全閉環,但是我們這幾年才在中高端機床上逐漸普及。

五軸加工、空間刀補等技術主要運用於航空航天領域,但是這方面技術一直被國外廠商所壟斷(封鎖),我們只能自主研發。近些年來才開始有所應用,也與90年代末航空航天發展迎來新的契機相關。

高速高精技術:近年來逐漸成熟,這當然也是與市場需求和產業結構變化相關——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雕銑機需求逐漸增長。

多通道控制、車銑複合:也是近些年來市場上出現了這方面的機床和需求,才逐漸做起來的。

包括其他一些高端功能,基本都是先在高校或研究所做起,但是由於產學研能力及速度限制,實用化的不多(這和科研能力有關,國內原創很少);企業里做,往往都是基於市場需求才決定什麼時候做,都得先解決溫飽。

中國至今有沒有能被市場接受的數控系統?

華中數控只能說是一家名氣很大的企業(高校背景,政策支持,上市公司);

是否能被市場接受,看看每年市場銷量就知道了,國內還得是廣數、凱恩帝,以及來自台灣省的新代、寶元等。當然,由於眾所周知的某些原因,華中整體銷量還是挺高的,特別是中高端產品。

僅發展數控技術,無法縮小或保持落後的速度

可以參看 是否可以通過逆向工程來掌握競爭對手的技術(如發動機、操作系統等)?

結論是,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均衡發展,且需要時間。

偏移話題說個另外的事,不說專業技術問題,講個故事,直觀的增加一下題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不知題主是否聽說過「東芝事件」,簡單給你講講故事,部分內容來自網路。

日本「東芝事件」故事始末

早在1957年,蘇聯就下水了他們的第一條核動力潛艇「列寧共青團」號。然而蘇聯潛艇技術卻比較落後,尤其是雜訊指標上。一個例子是當時蘇聯建造的「阿爾法」級攻擊核潛艇,當它在挪威海域活動的時候,引起的水聲振蕩有時甚至可以被百慕大群島的美國海軍水聲監聽站探測到。(老大哥咱能爭點氣嗎 )

歸根結底主要雜訊源是螺旋槳產生的流體動力雜訊,而要減少這個雜訊就需要用五機床加工高精度的新型螺旋槳,因此蘇聯不惜一切代價要從西方國家搞到高精度五軸聯動機床。( 就是要搞事情)

終於詭計密謀了十幾年(沒誇張,真的是十幾年),蘇聯人的陰謀終於得逞了,(這裡背景音樂響起,伴有莫名的緊張感),總之就是狡猾的蘇聯人,見錢眼開的日本人,balabala。。。具體過程就不細說了,自行百度挺有意思的,可以一窺波譎雲詭、風起雲湧的冷戰時期的大幕的一角。最後1982年東芝公司冒「巴統」禁令之大不韙,向蘇聯出口了幾台九軸五軸聯動加工中心,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擁有了先進的數控加工設備,蘇聯軍工產業鳥槍換炮,美國海軍發現,蘇聯人的潛艇雜訊越來越低,以至於有時候自己的軍艦都快撞上對方潛艇了聲吶還沒反應(1986年蘇美核潛艇在直布羅陀海峽相撞,事故原因就是因為蘇聯潛艇實在太安靜了,美國聲納愣是沒發現)。最終機緣巧合,balabala,事件終於敗露,明搶易躲,家賊難防,後院起火,好你個吃裡扒外的東西,要錢不要命啊,勞資納悶怎麼打不過,尼瑪小弟把裝備偷偷送給對面大哥了,勞資辛苦打carry,尼瑪偷偷送人頭。

以美國為首的「巴統」對東芝公司這種行為進行了極其嚴厲的懲處和制裁。日本首相中曾根被迫向向美國致歉,而東芝公司被追究刑事責任。我們的數控技術有可能落後先進國至少30年

本人零幾年上大學,單純按時間來算,與國外高端數控系統和數控機床(注意是高端,高精度)技術上差距是:30年。當然不能簡單的從這麼一個例子這麼來推算,只是直觀的讓題主有個印象。國內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實際可能不會有30年這麼大,因為當今時代擁有當時無法比擬的科研條件、技術手段,能夠更快彌補差距。

最後的最後,你可能有疑問了,80年代日本就那麼牛逼了,那麼這30年日本數控都在幹嘛?答案是: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可靠的穩定性。而且即便精度速度短期達到了,可靠性不是一時半會就保證的。之前某場合看到很多我出生之前就有的日本數控系統還在工作的照片,幾十年前的系統即使壞了,還提供維修服務,看到還是感覺挺震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械大世界 的精彩文章:

16萬億!巨頭陷入債務泥潭,卻給馬雲留下一道難題
員工3個月離職和2年左右離職,差別超乎你的想像!

TAG:機械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