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勃重修海寶塔 刁雍開鑿艾山渠
在銀川市人們遠遠就可以看到一座巍然屹立的青色古塔,在藍天白雲、綠樹紅的映襯下,顯得莊嚴肅穆。這就是海寶塔。海寶塔坐落于海寶寺中,塔身是青磚砌築的樓閣式造型,塔身高53.9米,共分9層,加上塔座和塔剎,共有11級。方形的塔身上,每一面的正中部分層層建有券門式明窗,東西南北皆建有對稱透亮的窗戶。券門迎面的佛龕中供有羅漢像,從南北兩側的暗道可登上塔座頂面。該塔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開發寺院之一。
關於這座古塔的故事還要從厚厚的古籍中搜尋答案。
翻開明代《萬曆朔方新志》和清代《乾隆寧夏府志》,可以搜尋到海寶塔的蛛絲馬跡。志書記載說此塔「漢、晉間物」「赫連勃勃曾為重修」。那麼這位曾重修過海寶塔的赫連勃勃是何許人?他與寧夏又有什麼關係呢?這要從魏晉南北朝那段分裂混戰的歷史說起。
西晉後期,中國在經歷了短暫的統一後,再次陷入了分裂與戰亂之中,中原地區經濟殘破,社會動蕩,司馬氏政權日益土崩瓦解。晉惠帝永興元年,匈奴左部帥劉淵起兵,自稱漢王,建國號漢。漢國發兵圍攻長安,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次年,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政權,史稱東晉。而北方廣大地區則處於混亂的 「十六國」時期。
赫連勃勃,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大夏政權的創建者。他是匈奴族人,原是匈奴南單于的後裔。匈奴自昭君和親以來,一直和漢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甚至匈奴首領也跟隨漢朝皇帝改姓劉。赫連勃勃的曾祖父劉虎,擔任北匈奴的北部帥,勢力很強大。西晉末年,劉聰建立前趙政權後,劉虎因宗親的關係,被封為安北將軍,成為并州北部邊境一支重要軍事力量。至赫連勃勃的父親劉衛辰繼位時,被封為西單于,督攝河西諸部。太元十六年,北魏拓跋珪親自率軍大破劉衛辰,劉衛辰被部下所殺。拓跋珪殺劉衛辰宗族5000餘人,只有第三子赫連勃勃得以逃脫。
赫連勃勃投奔後秦後,國主姚興十分賞識他,不僅封他為驍騎將軍,還將三交五部的2萬餘鮮卑人交其統帥,讓他鎮守朔方要地。赫連勃勃積蓄實力後正式登上了大夏王的寶座,定都統萬城。他自稱大夏王,認為匈奴是夏後氏的後代,因此國號為大夏。他以祖先改姓劉為恥辱,他說:「所謂帝王,就是天帝的兒子,代天管轄世間萬物,赫連大名,實與天連,我決定改姓為赫連,以彰顯我大夏國皇權神授之意。」從此,赫連勃勃以高平為根據地,開始四面征伐,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僅佔領了寧夏全境,勢力全盛時甚至秦隴一帶都被其佔據。赫連勃勃病死後,夏國勢力逐漸減弱,最終被北魏滅。
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滅亡後,作為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匈奴民族也終於融入到其他民族當中。赫連勃勃在銀川境內還是留下了一些傳說和古迹。除了相傳他重修海寶塔之外,據說吳忠市的前身——薄骨律城,以及銀川市的前身——飲汗城,固原市原州區都與赫連勃勃有關。高平是固原古城的舊稱,也是赫連勃勃自立稱王的第一塊根據地。從這裡,大夏王國開始了崛起的征程。
———————
———————
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戰亂不斷,銀川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破壞,直到北魏建立後,才開始在銀川地區興修水利,開墾農田,使這裡恢復了生機。北魏在銀川平原興修水利最有名的人物是刁雍。
刁雍,生於390年,祖籍渤海饒安(今河北鹽山)。他的曾祖父是西晉尚書刁協,刁氏一族於西晉末年為了躲避戰亂南遷京口(今江蘇鎮江),成為當地名門望族。他的伯父刁逵和東晉權臣、後建立南朝宋的劉裕有過節,曾凌辱過劉裕。劉裕當政後,殺刁氏一族。刁雍被迫逃到後秦,後秦滅亡後,他又逃奔北魏,深受北魏皇帝賞識。後被任命為薄骨律鎮將。
刁雍任職的薄骨律鎮是寧夏古代著名城鎮之一,始設於北魏,孝昌二年改稱靈州,因為城址建在黃河沙州之上,水流不斷沖刷河岸,黃河不斷變動河道,可是靈州卻從來沒有被水沖毀,所以人們稱其為靈州。
薄骨律鎮是北方重鎮之一,因位處銀川平原,軍事經濟地位特別重要。刁雍來到薄骨律鎮後,曾在漢代被稱為「新秦中」的這片沃土已經是千瘡百孔,破敗不堪。漢武帝時期修建的古渠早被數百年的泥沙所壅塞,兩岸的農田由於得不到渠水的灌溉,無法種植農作物。刁雍面對這種殘破的局面,深感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就立即到各地進行考察,想找到解決的辦法。
刁雍自幼生活在江南水鄉,深知水利對於農業的重要作用。刁雍親自考察漢代遺留下來的古渠走向,以及黃河水文、地質條件,對水利計劃作了詳細周密的考量和安排。他在考察中看到:在富平縣(今吳忠市西南)西南30里近黃河的艾山之下有一道漢代時修鑿的古渠。這條古渠因為年久失修,泥沙壅塞,加之黃河水流湍急,對河岸有巨大的沖刷下切作用,從而使得數百年來渠道越抬越高,而河床越來越深,經過數百年的沖刷和淤積,古渠已經比河床高許多,黃河水根本無法導引上去。
但刁雍很敏銳地看到古渠並非不能利用,只要合理修復,還可以重新利用。因為黃河在艾山之下分裂為東西兩股,西側的支流水勢較緩較弱,便於施工,只要在來年春天的枯水季節,在西河下方打壩截流,抬高水位,迫使河水全部進入古渠口,那麼古渠就能復活。經過頻繁的考察和周密的設計,一個復興寧夏水利的計劃在刁雍心裡產生了。他將渠口選址、渠口築壩、乾渠路線、施工預算等情況寫了一份報告上奏朝廷。據《魏書·刁雍傳》記載,可知刁雍的良苦用心。
臣蒙寵出鎮,奉辭西藩,總統諸軍,戶口殷廣。又總勒戎馬,以防不虞,督課諸屯,以為儲積。夙夜惟憂,不遑寧處。以今年四月末到鎮,時以夏中,不及耕作。念彼農夫,雖復布野,官渠乏水,不得廣殖。乘前以來,功不充課,兵人口累,率皆飢儉。略加檢行,知此土稼穡艱難。
夫欲育民豐國,事須大田。此土乏雨,正以引河為用。觀舊渠堰,乃是上古所制,非近代也。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里,鑿以通河,似禹舊跡。其兩岸作溉田大渠,廣十餘步,山南引水入此渠中。計昔為之,高於水不過一丈。河水激急,沙土漂流,今日此渠高於河水二丈三尺。又河水浸射,往往崩頹。渠溉高懸,水不得上。雖復諸處按舊引水,水亦難求。今艾山北,河中有洲渚,水分為二。西河狹求入來年正月,於河西高渠之北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平地鑿渠,廣十五步,深五尺,築其兩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還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復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計用四千人,四十日功,渠得成訖。所欲鑿新梁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今求從小河東南岸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廣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二十日功,計得成畢,合計用功六十日。小河之水,盡入新渠,水則充足,溉官私田四萬餘頃。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實。官課常充,民亦豐贍。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看到刁雍的報告後,非常高興,他下詔表示准允。在得到朝廷批准後,刁雍立即按原定計劃修渠。刁雍還根據銀川平原的氣候、土壤和水利條件,制定出新的灌溉制度,那就是「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實。」這就是他運用自己的知識,把農民千百年來的種田實踐經驗加以總結的 「種田經」。
由於刁雍開鑿了艾山渠,加強農業灌溉管理,使得短短的兩年內,銀川平原引黃灌區就又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除了養活薄骨律鎮駐軍和本地的農戶外,還存儲了大量糧食。刁雍開鑿的艾山渠,主要灌溉的是河西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銀川、永寧、青銅峽三地。可是同處於河套地區的沃野鎮卻因為沒有開鑿灌溉渠道,使得軍糧匱乏,農業生產水平大大落後於銀川平原引黃灌區。北魏太武帝看到薄骨律鎮糧食吃不完,積存很多,便下令向沃野鎮運糧50萬斛。古代一斛約26.5公斤,50萬斛摺合1325萬公斤。50萬斛糧食如何運送,這是一道難題,如果走陸路的話,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時間耗費也要近3年時間。負責運糧的刁雍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上奏朝廷說
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來往,猶以為難。設令載谷,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陷。又谷在河西,轉至沃野,越度大河,計車五千乘,運十萬斛,百餘日乃得一返,大廢生民耕墾之業。車牛艱阻,難可全至,一歲不過二運,五十萬斛乃經三年。臣前被詔,有可以便國利民者動靜以聞。臣聞鄭、白之渠,遠引淮海之栗,溯流數千,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民用安樂。今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船勝谷二千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內之兵,率皆習水。一運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九月三返,運送六十萬斛,計用人功,輕於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田。
很快,朝廷的詔書下來了,對刁雍的計劃大加讚賞。詔書上說:「造船運谷,一個冬天就可以完成,可以大大節省民力,既不費牛,也不廢田,非常完善。非但這次運糧,以後都可以按照這個方式繼續辦理。」
刁雍任職期間,銀川平原黃河兩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河西地區,在歷史上首次和河東灌區一樣,成為寧夏糧食的主產區。寧夏引黃灌區又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寧夏的糧食年年豐收,成為旱澇保收的米糧川。糧食多得運不出去,也沒有倉庫保存,只好露天堆在地上,這種局面引起了刁雍的注意,他決定上表請求建造儲糧的倉庫,以備不時之需。
拓跋燾批准了他的建倉城計劃,還賜名新建成的儲糧城為「刁公城」,刁公城故址就在今銀川市永寧縣望洪鎮附近。刁雍對銀川平原的農業水利開發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任職期間,銀川平原由亂到治,由窮困到富裕,出現了一次開發的高潮,這份功績必將永載史冊。
GIF
這些故事也很精彩 不要錯過
GIF
15
與鳳凰城記一起,見證銀川新未來
鳳凰城記
※老丈人為女兒精心挑女婿,結果竟然苦不堪言……
※寧夏女婿拜壽,竟然差點氣死老丈人?
TAG:鳳凰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