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遷都洛陽不成,宋太祖趙匡胤終死於「燭光斧影」

遷都洛陽不成,宋太祖趙匡胤終死於「燭光斧影」

原標題:遷都洛陽不成,宋太祖趙匡胤終死於「燭光斧影」


宋代以後,洛陽逐漸被各個朝代的統治者所遺忘,最後一個有過"遷都洛陽"想法的宋太祖趙匡胤,但由於群臣的阻撓未能成行,而自己也死於"燭光斧影"這個千古之謎中。


自陳橋驛"黃袍加身"後,趙匡胤開創了一個"文治"時代,但卻養了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的士兵。在《水滸傳》中有說過,"豹子頭"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而"禁軍"在宋代屬於"職業兵",再加上開封府的臨時兵"廂軍",僅開封一地的軍隊數量就不下百萬,這成為有宋一代的獨特現象。這是為何?


開封城坐落在豫東平原上,周邊地勢地平,唯一的險阻就是北方的黃河,缺乏山川形勢來拱衛京師,所以不得不用士兵數量來湊。因而,宋太祖趙匡胤一直都有一個"遷都洛陽"的夢想。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陽,透漏出遷都洛陽的意思。當然,按照他的說法是"無它,欲居山河之險而去冗兵",似乎暗合以上開封城軍隊數量太多的弊病。


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或許趙匡胤考慮的可能更多,比如說繼承人的問題。根據歷代的經驗,"父死子繼"理所應當。何況,趙匡胤當時已經削平南方南唐、後蜀等地,全國形式一片大好,長子趙德昭已然成人,"年紀尚幼"已經不能成為阻擋的理由。


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宋初建,還沒有一套有效的繼承方式;弟弟趙光義年富力強,且在自己登上皇帝寶座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時,趙光義任開封府尹,掌握著都城開封的大權,在其身邊圍繞著太監王繼恩、衙司程德玄等人,在文武官員中素有威望。


為了保證兒子上位,趙匡胤的想法就是"遷都洛陽",從趙光義的勢力範圍中跳出來。而這一舉動得到群臣的堅決反對。並且,趙光義用"在德而不在險"堵住了宋太祖趙匡胤"開封沒有山川之固"的遷都借口,如果遷都就意味著"德不在趙匡胤這個皇帝身上",這是宋太祖所不願意看到的,因而遷都之議只能草草結束。



其後,在回到開封城不久,趙匡胤就倒在了"燭光斧影"之下,趙光義在沒有遺詔的情況下登上皇位,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相繼被趙光義逼死,一直到南宋高宗趙構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才從趙匡胤一系中過繼了一個兒子,是為宋孝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看河南 的精彩文章:

存在僅僅二十年,汝瓷為何能穩坐北宋「五大名窯」之首?

TAG:文化看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