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飛鯊」展翅躍海空 探訪背後鑄翼人

「飛鯊」展翅躍海空 探訪背後鑄翼人

原標題:「飛鯊」展翅躍海空 探訪背後鑄翼人


不久前,據中央電視台報道,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實現艦載機夜間起降,航母戰鬥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殲-15「飛鯊」是我國第一代艦載機。從無到有,中國艦載機零突破的背後,是航空工業「飛鯊」團隊的敬業與奉獻,這其中,黨員發揮了重要作用。讓我們跟隨記者,走近這些為「飛鯊」鑄翼的先進黨員,看他們是如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當年的入黨誓言,實現航空報國的理想。——編 者


「三心二義」的總設計師


艦載機由於需要在航母上起降、在海空克敵制勝,其研製相比陸基飛機有更高要求,也更複雜。但想發展航母,艦載機是繞不過去的「門檻」。


中國艦載機研製的起步階段,可謂「一窮二白」。當時,中國艦載機研製資料與經驗十分有限,在艦載機研製領域是「白紙」一張,只能從零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時任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孫聰擔任「飛鯊」總設計師。既要負責艦載機總體設計,還要協調各子系統設計,孫聰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常向設計團隊的年輕人強調,做一名好設計師,要做到「三心二義」。「三心」指的是雄心、耐心和責任心;「二義」則指情義和俠義。


在孫聰看來,有雄心,才能積極進取,才能有遠大抱負。孫聰是設計員出身,他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設計研製出好用、管用、頂用的先進戰機,來守衛祖國海疆。這是孫聰的雄心,也是他能夠帶領團隊,成功研製 「飛鯊」的重要動力。


有耐心,才能耐得住長期科研過程中的寂寞,實現精益求精。「飛鯊」研製過程中,即便節假日和休息時,孫聰也抓緊時間查閱國內外資料,以點滴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跟蹤世界先進航空技術發展趨勢。


有責任心,才能將自己融入航空報國的偉大事業。孫聰為獲得一手資料,經常不顧個人安危和艦載機起降時巨大的轟鳴聲,站在著陸區附近,近距離觀察艦載機著陸過程與動態響應。為保證艦載機著艦安全,他還把國外艦載機發生事故的視頻收集起來,以使大家重視艦載機安全性,此外還總結出一套安全操作規程。


孫聰199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7年來,入黨誓詞始終迴響在他心間,也成為他工作的不竭動力。在孫聰同事眼中,他是一個有情義、有俠義的人。只要聽說同事遇到技術問題,孫聰總會說:「找我啊!」在這位擁有「三心二義」品質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帶領下,孫聰和他的「飛鯊」團隊兢兢業業,百折不撓,沒有辜負黨和國家對他們的期待。遼寧艦服役後,國外曾斷言,中國至少需要5年才能實現艦載機著艦,但遼寧艦服役兩個月後,這一目標就實現了。


攻堅克難的「飛鯊」團隊


艦載機研製過程中,需要摺疊結構來使機翼摺疊,以節省航母機庫和甲板的面積。這種結構技術難度大,加工複雜,也是一直以來人們認為中國在發展航母時,很難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要想取得成功,需要突破技術、質量和周期3道難關。


「技術關」指研製前,中國在摺疊結構件方面沒有經驗,也沒有現成技術可借鑒;「質量關」指摺疊結構件複雜,加工精度要求高,材料特殊,對整個工藝流程的質量提出很高要求;「周期關」則指摺疊結構件是艦載機上的重要部件,如果沒有在項目要求的時間內研製出來,就會影響艦載機項目的進度。


摺疊結構件是艦載機獨有結構,對中國航空工業來說,是嶄新領域。航空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摺疊結構件攻關團隊有兩大重要工種——數控加工和鉗工裝配,他們面臨的技術挑戰前所未有。


技術攻關團隊中負責數控加工和鉗工裝配的李師傅與夏師傅都是黨員。他們坦言,摺疊結構件各部件的加工、裝配,自己都是第一次做,部件數量多,需要從頭研究、製作新工裝、刀具以及數控加工程序。面對技術攻關中出現的大量問題,單打獨鬥行不通,該攻關團隊黨支部李副書記告訴記者,面對新挑戰,他們注重加強各工種之間的配合。

例如,以往數控加工與鉗工裝配是上、下游關係,數控加工將組件加工好後,交給鉗工裝配,兩個工種聯繫不多。但因為摺疊結構件情況特殊,加工難度大,公差要求小,有些組件加工後無法滿足鉗工裝配要求,而且需要兩個部門配合的零部件很多。因此,他們兩個工種密切合作。數控加工現場,有鉗工在,他們會提出滿足鉗工裝配要求的各種建議;鉗工裝配現場,也有數控加工的人在,以便更好了解鉗工的工作需求。兩個工種互相借鑒、加強合作,從而保證項目順利進行。


面對問題,轉換思維進行創新也很重要。航空事業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發展進步離不開創新思維。孫聰帶領設計團隊設計「飛鯊」時,飛機所需的鈦合金需要價值5個億的拉伸機才能加工出來。但設計團隊轉換思維,決定要麼用其他材料替代,要麼換一種加工方式。在創新思維的指引下,設計團隊決定在「飛鯊」上採用3D列印技術加工鈦合金材料。在滿足「飛鯊」要求之外,這也為我國鈦合金3D列印技術奠定基礎。


而在製造工廠一線,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更是有很多創新舉措。李師傅對記者說,在整個摺疊結構件加工裝配中,有一個決定性的工藝環節,是要加工出一個直徑很小、但深度很深的孔位。這一工藝環節,不僅加工難度大,而且危險。面對挑戰,一線黨員開動腦筋,進行創新性改進,不僅提高了加工精度,還保證了工作效率。


沖在一線的黨員先鋒


艦載機完成設計、製造出驗證機後,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對艦載機進行試驗、試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需要科研人員赴外場進行科研保障。「飛鯊」在研製過程中,科研人員採取邊攻關、邊試驗、邊訓練的模式。


據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裝備技術保障部副部長宋浩偉介紹,外場技術保障工作強度大,試驗中暴露的問題,都需要他們在有限條件和時間內加以解決。艦載機在當時還是新裝備、新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難度要比以往更大。此外,艦載機研製,涉及兩大集團聯合攻關,組織管理模式、研製體系差異較大,所以技術協調工作量巨大。


早期試驗場所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外場的工作、生活條件較差,但外場保障技術人員從未在意這一點。他們專心於解決技術問題,所有注意力都在「飛鯊」身上。他們多在早上6時起床,連續工作到夜裡11時以後,並且常年出差,多數人全年出差時間達到9~10個月。宋浩偉告訴記者,他有次參加外場保障,連續出差8個月,回到所里後,同事覺得他臉色不好,看起來很疲憊,但宋浩偉當時忙於技術問題,反倒沒感覺。直到忙完階段性工作,才意識到自己確實是有些累了。


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摺疊結構件團隊任務特別緊張時,黨員主動挑起重擔,一人同時操作二、三台機床日夜趕工。為了準確計算生產周期,固化生產流程,有的黨員感冒發燒,打完點滴就立刻返回崗位繼續工作。


為了生產周期的穩定,黨小組成員整天在生產線上研究,經常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直到問題解決。緊張工作中,大家實行兩班倒、三班倒,並保證24小時都有黨員在一線。


採訪結束後,記者想要記下宋浩偉的姓名和職務,之前聊「飛鯊」外場技術保障工作時侃侃而談的宋浩偉卻不好意思起來。他笑著對記者說:「我們搞技術的,把技術搞好就行了,不要寫我名字了吧。」最後經過記者一番「勸說」,才知道了他的姓名。而在瀋陽所,像宋浩偉那樣低調樸實的黨員,有很多。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結構部黨總支書記魏金龍說:「研究所黨員占所有人員比例達60%,科研一線工作人員中,黨員比例更高,達80%~90%。工作中,黨員表現十分突出。」在這裡,處處可見胸前佩戴黨徽的共產黨員,處處可見黨旗。航空工業「飛鯊」團隊正是靠著一枚枚黨徽、一面面黨旗背後所蘊含的堅定信念,使中國實現了艦載機零的突破,為國家海空安全鑄就堅強鐵翼。


圖①:航空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摺疊結構件攻關團隊建立共產黨員責任區,黨員員工主動承擔攻關任務,力保項目進度。


白 華攝


圖②:航空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摺疊結構件攻關團隊骨幹成員一起研究加工工藝。


白 華攝


圖③:殲-15艦載戰鬥機在遼寧艦著艦。


李 唐攝


圖④:機翼摺疊狀態的殲-15艦載戰鬥機。


李 唐攝


記者手記

我能跟您握個手嗎?


■劉曈曈


這篇採訪手記的題目,是我在結束對航空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摺疊結構件團隊4位航空工人採訪後,提出的一個請求。也許有讀者會覺得這題目有些奇怪,但對我而言,這個請求是有感而發。


作為軍迷的我,此去採訪艦載機「飛鯊」團隊,沒有親眼看一看「飛鯊」,親手摸一摸「飛鯊」,或許是一大遺憾,但我還是開心,因為我見到了那些鑄就「飛鯊」鐵翼的人,那些使其能夠翱翔海空的人,那些曾親手畫下「飛鯊」設計圖,製造組裝「飛鯊」的人。


採訪前的我,關注的是「飛鯊」的性能數據先進不先進;採訪後,我則深深感悟到,如果沒有「飛鯊」背後的科研工作者、技術工人的埋頭苦幹,這些性能數據也只是蒼白的數字,難以變成實實在在的戰鬥力。


負責對摺疊結構件進行數控加工的李師傅在接受採訪時,托起坐在他身旁的鉗工夏師傅的手說,其實最辛苦的還是這位兄弟,他的手上都是傷疤。


因為摺疊結構件的不少組件很小,無法目視觀察組裝,只能把手伸進組件內部,憑手的觸感來組裝,經常會傷到手,所以負責組裝的鉗工師傅手上都有傷疤。


聽到這些,我的眼睛有些濕潤,心中更是感慨萬千。他們不會說什麼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卻能鉚在崗位上默默付出;他們的工作或許只是加工「飛鯊」上小小的零部件,但他們可以靜下心,日復一日地重複同一個動作。採訪中,他們平靜地回憶當年技術攻關時的點點滴滴,說起自己的工作如數家珍,但一談到功勞、成績,卻絕口不提自己。


採訪結束,4位航空工人要離開時,我繞過大半個會議桌跑過去說:「我能跟您握個手嗎?」此情此景,我只是想以這種方式,向這些可愛又可敬的航空工人致以我一名軍事新聞工作者、一名軍迷最真誠的敬意。

握著他們因工作而粗糙厚重、布滿傷痕的手,我想這也許是我工作生涯和軍迷生涯中最榮耀的一件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嫦娥四號任務搭載的微衛星成功繞月飛行
全球「大咖」眼中的中國創新:深耕中國 撬動世界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