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原生家庭」毀掉的一代人

被「原生家庭」毀掉的一代人

作者:洞見Ezreal

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強者卻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標籤。

過去的四十年,見證了滄海桑田式巨變的中國,只能用一個「快」字來形容。

一切都太快了。快到進城的「拼一代」只能騎在共享單車上,望著「拆二代」開著他們的保時捷絕塵而去;

快到普通人只能遠遠看著先富者的背影越來越遠,並且明白自己窮盡一生也追不上他們的腳步。

於是越來越多人把當下的迷茫和對未來的焦慮,往後回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

「輸在了起跑線上…」

「做得好不如說得好,說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生得好…」

在網路上,他們把生得好的王思聰捧成了「國民老公」;在現實中,他們滿身負能量,最熱衷的事是冷嘲熱諷。

不止對暴發戶和拆遷戶,他們嘲諷身邊所有過得比自己好的人。

怨天尤人卻不思進取,他們習慣於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各種外因。

如果你執意拆穿他們一層層的借口,就會看見原生家庭是他們最後,也最堅固的擋箭牌。

01

成績太差,是因為爹媽沒文化。

上個周末,因為家族私事我回了一趟老家。

在家庭聚會上,姑媽剛參加完高考的兒子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小表弟一直抱著手機在玩王者榮耀,大家問他考得怎樣,也沒能讓他從遊戲中抽出身來。

「算了,考完回家對我們都沒說。問急了,就離家往外跑。」

姑媽一個勁地搖頭,暗示我們別問了。

「看樣子是考得不好,沒辦法,平時成績就那樣。我們也想通了,他要是想念,就給他復讀;不想念,去讀個大專或者出去打工,都隨他。」

散席之後,我瞄了個空擋,私下問小表弟可有什麼打算。

「不知道呢,等成績出來再說吧。」

「他們天天就知道嘴上叫我念書,實際上什麼都幫不了我。自己都沒上過大學,對他們一問三不知,有什麼用嗎?像我們班長,他媽就是學校的老師,從小就會培養,成績才那麼好的。」

我一時語塞,原本還打算跟他講幾個寒門苦讀、出人頭地的例子,看著他一臉的不屑只好放棄。

一個十八歲的青年,本該是人生中最昂揚進取的年紀,卻早早學會了逃避,把讀書的失敗歸因於原生家庭,歸因於父母沒有文化不會教育。

我不敢想像長大後的表弟,該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生存?只好笑著反問了他一句:

「我記得姑父、姑媽都不會打遊戲,你王者榮耀怎麼玩得這麼好?」

02

工作不好,是由於父母沒關係。

單位請的保潔大姐,最近愁眉不展。那天在茶水間閑聊時,她道出了隱情。

原來大姐的兒子,馬上就要大學畢業,可是工作卻一直沒敲定。

「他想留在上海,可找到的工作工資都太低了。上海的房價那麼高,他說公司開的工資連房租都付不起。」

「那怎麼不叫他回來?現在我們這樣的二、三線城市,發展速度比大城市還快。」

「我也想讓他回來呀,可電話里他都說了,回來也沒用。我和他爸都是下崗工人,沒關係沒門路,他說越是小地方越靠關係。」

大姐言談間的焦慮和無奈,讓我看到了又一顆「可憐的」天下父母心。

我不知道大姐的兒子,最終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但這些年,卻眼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紛紛丟掉了對於成功本身該有的尊重。

他們不只是看不起暴發戶和富二代,甚至對其他人憑藉努力獲得的成功都開始不以為然。

他們習慣從「陰謀論」的角度看待問題,總覺得別人的成功一定是有貴人相助,或者就是有不可見人的幕後交易。

然後瀟洒地回過頭來,把自己的失敗甩鍋給時運不濟,甩鍋給原生家庭。並且信誓旦旦地說,如果自己的父母或親戚有這種關係,保管比誰誰還牛一百倍。

03

找不到對象,是因為出身在單親家庭。

有位心理諮詢師曾經在微博上分享過一個諮詢案例。

28歲的四川姑娘小愛,幼年時父親便不幸離世。為了全身心撫養孩子,小愛的母親沒有再婚。

但是單親家庭的背景,以及僅靠母親一人獨立維持的貧寒家境,還是給小愛的成長帶來了諸多困擾。

「因為家境不好,上學時經常拖欠學費,被同學們笑話,導致我很壓抑。跟同學關係處不來,變得自卑,有些孤僻不合群。後來上了高中、上了大學,一直交不到真心朋友,害怕別人了解我的家庭和過去。」

「因為小時候沒有被善待過,所以現在看不慣別人好,嫉妒心強,還很敏感。我感覺自己沒有包容心,有時候對方無意的行為,我卻覺得是在故意針對我。工作後試著交往過一個男生,但是我太敏感了,打心底不信任他,所以很快就分手了。」

小愛的遭遇當然很值得同情,其實許多在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關係長期不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都容易在感情中產生信任危機。

然而殘酷本來就是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

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強者卻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當你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時,是奮起反抗開闢命運的新天地,還是自甘沉淪隨波逐流,把原生家庭變成自我催眠的借口,才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分水嶺,也才是一個人是否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

04

原生家庭,不是成年人失敗的擋箭牌。

豆瓣網上有個人氣小組,名字叫做「父母皆禍害」。

這個小組的成員有一項共同特徵,那就是習慣性將自己的人生困難和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歸咎為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這種網路熱潮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推波助瀾下,「原生家庭決定論」成為了一代年輕人逃避自我、嬉戲人生的萬能擋箭牌。

可是,原生家庭的能量真的有那麼大嗎?

心理學家唐映紅說過:「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著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後的人生軌跡和狀態就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父母。」

無獨有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實際上,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完美的原生家庭。

農村家庭欠缺開闊的視野,工薪家庭不夠物質的富足,小康之家未必承擔得起名校名牌,事業有成的社會精英,可能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

王思聰還曾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說過,「我是父母創業的犧牲品」呢。

北大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李松蔚說過這樣一段話:

「發現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其實已經好了。所有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發生,就代表著原生家庭的魔咒已經破除。

這不是詭辯,在原生家庭中的邏輯就是這樣:知道自己有問題,就沒問題。在原生家庭這個框架下的病人邏輯是:病的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

一個時常將原生家庭掛在嘴邊的成年人,與其說是「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信徒,不如說是不敢直面自己失敗的人生懦夫。

他們把原生家庭當作麻痹自己、逃避現實和責任的擋箭牌,只是因為這塊擋箭牌夠好用,也夠堅固。

甚至你永遠也無法拆穿他,因為你也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他們真正缺乏的,是面對失敗的勇氣,是對於成功的尊重,是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普世價值觀。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V 的精彩文章:

當年王朔寫文說金庸虛偽,18年過去了怎麼看當年的筆仗
父親,是一個男人最溫柔的名字

TAG:洞見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