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樣把孩子培養的愛學習

怎樣把孩子培養的愛學習

1、 認識「自我」

「自我」是一切人類活動的開端,也是上文提到的「內驅動力」的載體。孩子只有認識到「自我」,並把某件事融合成「自我」的一部分,這件事對於他/她來說才有真實的意義,他/她才有去做的動力。

想要孩子把某件特定的事真正地融合到自我里,只能通過讓孩子親身體驗的方式實現。在這個體驗過程中,孩子要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選擇的自由,但同時需要自己承擔後果。這裡我用常見的給或不給(已經會自己吃飯的)孩子喂飯做一個對比:

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孩子把它融入自我里,就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地在學習上發表意願,做出選擇,並承擔後果。小到一本故事書的挑選,大到為某場考試準備多長時間,這些點點滴滴都把孩子真實地放置於學習里,切身地體會可能出現的成就感和挫敗感。

值得注意的是,鼓勵孩子認識「自我」並不代表家長對孩子撒手不管,而是要放棄對孩子學習的無條件要求,改成對孩子有技巧的引導。

我媽有一句重複了無數遍的話,這句話讓她看似對我的學習漠不關心,其實卻有效地讓我記住了學習是我自己的事,那就是「千萬不要為我跟你爸而學習,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了。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付出什麼樣的努力,跟我們無關」。

2、 認識「挑戰」

考試前老師都喜歡反覆強調「仔細審題」、「抓住題干」,其實這個建議不僅適用於一道道試題,也是高效學習者面對所有挑戰時做的第一件事。在《幼兒元認知》這本書里,作者Shirley Larkin說:

行家遇到難題時,不會直接試圖用現有的知識去解答難題,而是會先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分析難題的關鍵所在。研究者把前者稱為淺層策略,把後者稱為深層策略;而行家與一般人之所以在難題的解決辦法上有質的區別,正是由於行家對自我、難題和解決策略之間進行了反覆、交叉的分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希望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他們的選擇是做大量的考試模擬題,可是做來做去,發現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轉,收效甚微。這就是因為他們只把目光投向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通過最直接的路徑一步抵達終點。而真正會學習的人,會按耐住想要馬上解決問題的情緒,按照下面的邏輯順序認識自己面對的挑戰:

分析自我-比如自己現在有多少辭彙量,做一套模擬試卷得分多少,哪方面能力不足等;

分析問題-比如閱讀六級考試大綱,弄清楚考試的辭彙、語法等範圍;

分析解決策略-比如收集多種學習方法,跟自己的備考需要和學習適合度做匹配。

除了「深層策略」以外,成功的學習者還能夠把自我與挑戰清楚地分離。不管進展有多慢,或者失敗多少次,他們不會降低對自己能力和個人價值的堅信;他們會說「我還沒有做到」,而非「我做不到」。

任何學習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有多少孩子忘記抬頭,迷失在了錯綜複雜的林間小路上;又有多少孩子在折返了幾次以後,對自己一句說「我到達不了」而中途退出了呢?

3、 認識「選擇」

很多時候,孩子即使了解了自己的需要和問題的關鍵,依然需要通過多次嘗試,比較效果,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他/她沒有意識到「選擇」的必要性、甚至可能性,就會好像用斧頭敲釘子、用鎚子砍樹那樣徒勞無功。

這是因為雖然大部分人的智力基本相當,但是由於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和特長,他們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學習效率最大化。相反的,不加選擇地把別人適用的方法往自己身上套,則是「削足適履」,往往得不償失。

這就是為什麼任何成功的學習方法,都有人抱怨沒有效果,其實不一定是方法本身有問題,有可能是不適合當事人的學習習慣,或當事人的能力不足夠發揮該方法的作用。

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很流行一種學習英語的方法,那就是閱讀原著,遇到不認識的單詞不可以查字典,而是通過上下文來猜測詞義。我反覆在幾本英語小說上做了嘗試,都覺得這種方法既無趣又低效,導致我本來喜歡的書也變得枯燥起來。後來我索性書旁放著電子詞典,一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查。久而久之,我發現不僅書讀完了,而且新單詞也記住了很多。反觀身邊的同學,大部分人都因為需要艱難地猜詞導致興趣缺失而徹底放棄讀原著。

再比如我從小就很擅長記憶(當然也非天生),所以並不反感通過背誦的方式學習。在準備雅思考試期間,我通過大量地全篇背誦範文來解決寫作時間不夠的問題。但是當我把這個方法分享給別人時,很多人發現並不適用;即使勉強使用,效果也很差。

我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個幸運的人,起初是因為自己「聰明」、「擅長學習」,進入教育行業以後,才發現自己其實資質平庸,一路的小成績都是來自於爸媽無心插柳幫我養成的學習自主性,從而更加倍感慶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茉莉育兒分享 的精彩文章:

TAG:茉莉育兒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