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九歸一——隋五銖

九九歸一——隋五銖

公元589年,北方立國已八年之久的楊隋王朝南下攻滅了陳。自東漢亡國於公元220年始,其間370年,中經西晉初年極為短暫的統一,歷史的中國又一次迎來了它的「海內一家」。

說到封建時代中國的強大,後人往往提到漢朝和唐朝。四百年的劉漢之前有統一不過十五年(公元前221-206年)的嬴秦,三百年的李唐之前有立國也才不過四十年(公元581—618年)的楊隋。漢唐的國力強盛,當時的國際聲望遠播,在後世國人的心目中,其文化意義之重要、民族自豪之尊榮,自不待言。殊不知——它們各自之前的那兩個短暫的王朝正是二者在制度、文化承繼上的淵源——所謂「漢承秦制,唐承隋制」。一言以蔽之,大致如此。可以說——自古代中國真正開啟了它的長達2100多年的政治大一統進程(公元前221年——清末)以來,在政治制度史的領域,秦漢開啟了它的上半葉,而隋唐則中繼了這種沿革的流布,加以融會變通,開啟了它的下半葉。這種中繼的傳承,變通的遺澤,在海納百川又周流十方的歷史關節點上,楊隋是兼收並蓄與發軔啟迪的關鍵。

海內一統,作為開國之君的隋文帝楊堅採取了眾多措施,總結了此前中國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各項制度,以為新朝(不是之前講過的兩漢之間 王莽 的那個「新朝」)之用。貨幣制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新幣的鑄行既出於穩定民生的經濟意義的考量,也有凸顯王朝「撥亂反正」政治信念的意圖。

文帝楊堅將他的幾個兒子封在各地為王——現在所知的歷史資料顯示:晉王楊廣(就是後來的隋煬帝)在揚州(今江蘇揚州一帶),後又在鄂州(今湖北武昌一帶);漢王楊諒在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蜀王楊秀在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帶),分別起爐鑄錢。隋的貨幣在名目上依然為「五銖」。三位藩王所鑄行的貨幣為「隋五銖」,這一點應該是無疑的。至於他們的鑄品因為地域的不同,表現在錢幣的文字上有何相異處——即錢幣版別與鑄造地域,進而與鑄造人相對應的問題,則有待進一步考證。

東漢中晚期以來,民間大量慣用「剪鑿過的前朝貨幣」。這是金屬貨幣流通領域內「惡幣驅逐良幣」規律的必然結果。隋初,國家頒布法令嚴禁諸前朝貨幣的使用,又在水旱各個關卡放置官鑄標準的五銖貨幣,以為樣本,名 置樣五銖——凡是有違樣本的貨幣,一律收官重新鑄造。

「隋五銖」,法定「千枚重四斤二兩」。中國舊制,一斤摺合十六兩。根據歷史上(1930年)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曾經出土的一枚隋初開皇(隋文帝楊堅的第一個年號,公元581-600年)鐵權,經實測,「當時的一斤重693.1克」的標準計算,每枚隋朝初年的五銖重量應為2.9克上下。

隋五銖中有一類白錢——白銅五銖,頗能引起後人的興趣。中國古錢的鑄造多為銅鉛錫三者的合金,為青銅錢。至於三者的比例,各個時代都有差異。錢體偏白的錢幣在隋代以前並不多見,而自隋五銖以來——雖然總量仍然偏少——但既然可以稱其為一個品類——說明「偏白的隋五銖」還是稍微多了起來。一般而言,錢體發白色,多是因為合金中金屬錫的比例過高。通常,高錫易於降低金屬的熔點,有助於節約鑄造成本,但卻往往使鑄造出的錢體略顯白色——其實為偏白的青色,同時錢體變硬變脆。這是「白錢」增多人為方面的原因。另外,中國南方多產鉛錫鐵,而且金屬礦藏伴生的情況複雜,隋唐時代的冶煉只有簡單的物理熔煉手段,還難以將礦石中更多的雜質提出。因此,造成了該時代南方鑄幣合金成分複雜,錢體青中泛白的現象。這是「白錢」增多自然方面的原因。錢體變脆的錢幣本身在流通過程中,較之通常的青銅錢更易於受到外界磨損、磕碰等的影響,所以如果留存下來,錢體偏白的青銅錢往往品相難於讓把玩者感到十分滿意。這也是令後人感到遺憾的「不了緣」。

隋五銖正面的文字筆勢(所謂「版別」)大體分為兩種:後人多見的為篆書「五」字中間的兩畫直筆相交的一種,習稱「直筆五銖」;相對少見的另一種,「五」字中間的兩畫曲筆相交,習稱「曲筆五銖」。兩種隋五銖中,鑄造較為大樣(直徑較普通品稍大,24-25毫米之間),文字又規整的,基本可以確定為「置樣五銖」。其中,錢體顏色偏白的「曲筆(置樣)五銖」,最受人們青睞。

直筆(青銅錢)五銖

曲筆(白銅錢)五銖

曲筆(白銅錢、置樣)五銖

隋唐兩代的帝族——楊氏和李氏,其先世都是西魏王朝的重臣,躋身於王朝存在所倚重的上層八大家族之列,掌握軍權,稱「八柱國」。作為其間之二,再向上追溯,他們的祖上均出自北魏的武川鎮——北魏為防備帝國北部的柔然人而設立的北方六軍鎮之一,故址位於今天的內蒙古武川縣一帶。所以,隋唐兩代的上層統治階級其實是鮮卑化極深的漢人。因此,隋五銖的文字鑄造形態會同「北魏永安五銖、西魏大統五銖」有一脈相承的特點——篆書「五」字直筆相交——這是隋代「直筆五銖」出現的歷史淵源。

永安五銖(北魏)

大統五銖(西魏)

直筆五銖(隋)

隋朝自北向南滅陳,統一了中國。對於南陳故地鑄幣的某些風格(前文所講到的「寬博雍容的漢家風格」)——在統一後的「一國之內」將其反映在貨幣的鑄造上,以示「新國家對於昔日不同地域文化的兼收與整合」——這是新興政治的需要。此一推理,應該不無道理——這是隋代「曲筆五銖」的歷史濫觴。

天嘉五銖(陳)

曲筆五銖(隋)

在公元六世紀(500-599年)末葉,隋朝的統一在其鑄造的貨幣上,以「篆書五字交筆直曲的鑄造形態」顯現了出來——經濟的表象之下隱含了政治的意味。或許,這是我們今天在欣賞「隋五銖」時所始料不及的。

自公元前118年(西漢武帝劉徹元狩五年)初鑄「郡國五銖」以來,一直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止,五銖貨幣系列跨越了約七個半世紀的歷史,經歷了兩漢、新莽、玄漢、曹魏、蜀漢、兩晉、南北朝、隋等一系列,將近二十個朝代,最終於唐代初年為「開元通寶」取代。作為貨幣史上名副其實的「壽星」——餘暉落盡——「五銖」正式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台。

隋五銖是近約千年銖兩系列貨幣(包括秦半兩和漢以來的五銖,公元前361-公元621年)的終結者,是中國最後的一枚「在名目上以稱量命名的貨幣」。

圖片來自網路下載,輔助表達,以備直觀,無商業用途。特此聲明並致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咸話閑篇兒 的精彩文章:

TAG:咸話閑篇兒 |